编者絮语
乡村研究
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李郇 黄耀福 陈伟 秦小珍 陈銮 许伟攀
【摘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引导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现有评价多采取综合加权的分析方式,以绩效排名为导向,评价结果不易发现乡村建设实际面临的问题与差距。在尊重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和方法。通过对4省12县进行的调研分析发现,该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发现城乡差距和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包括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实施以农房为核心的乡村建设行动的政策建议。
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系统风险评估与韧性格局重构——以天津市西郊乡村地区为例
田健 曾穗平
【摘要】当前,在城市外延扩张冲击下,城市边缘区乡村内生动力较弱、治理能力不足、设施供给错位、生态支撑水平下降等系统性风险制约了其产业发展。本研究结合系统功用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特征,综合建构乡村产业的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并解析系统风险空间聚类规律;进而基于演进韧性理论,从提升系统自适应性、自协调性、自组织性出发,提出以产业韧性内生培育为核心、以系统要素协同治理为保障的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的系统韧性格局重构策略,实现从“单一风险管理”走向“系统韧性治理”,为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的系统风险长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乡村小流域空间治理:理论逻辑、实践基础和实现路径
乔杰 洪亮平 迈克·克朗 李晓峰
【摘要】小流域是山区乡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空间活动的基本单元,肩负着区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双重重任。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引入地方性知识,导向更高效的治理模式,是实现乡村空间治理的重要路径和目标。综合地理、社会、治理多学科理论研究基础和分析框架,从人居生态单元、“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以及弹性尺度和多中心网络三个方面解析小流域空间治理的理论逻辑;基于武陵山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乡村小流域的实证研究,从地理识别、地方认同和治理可行三个层次提出了乡村小流域“地理-社会-治理”多层一体的空间治理实践基础;最后,面向国家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加强空间治理能力的要求,从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贫困空间治理和空间组织治理三个方面实现山区乡村小流域空间治理目标,为破解山区“碎片化”的治理困境提供重要的政策设计工具和实现路径。
可持续的乡村建设与村庄公共品供给——困境、原因与制度优化
石欣欣 胡纹 孙远赫
【摘要】以成渝地区3个村庄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解析政府主导、政府与资本联合主导、村民自筹自建三种乡村建设路径的制度框架以及在村庄公共品建设与维护方面的绩效、困境或不足。研究发现,在政府、市场主体、村民的博弈中,村庄公共品供给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是供给者与受益者的不一致。在乡村建设中落实村民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结合地方性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经验,提出既有乡村建设路径的优化构想,并针对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从而保障村民的平等权利并赋能于民、创富于民,实现可持续的乡村建设与治理目标。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彩页
规划研究
周子航 张京祥 邱瑞祥
【摘要】从突发“新冠疫情”出发,阐释疫情对以区域一体化、尺度重构为表征的新区域主义理论与实践造成的冲击,进而归纳城市规划应对缺陷的理论范式,包括物质性、社会性、功能性的缺陷应对。针对功能性缺陷的理论应对,提出“缺陷重构”的概念,通过总结疫情期间的地方治理对策经验,得出应对缺陷的空间治理手段,包括:地方事权的快速重塑与接管、自下而上的解决方案提供与自上而下的统一化规范并行;接下来从空间、治理、经济等三个维度对“缺陷重构”进行理论建构,得出在城市规划中“缺陷重构”的应对策略包括构建平战分离的治理事权体系,建立健全的城市规划资源储备体系,引导多中心的区域与城市职能体系。为应对城市功能性缺陷提供了“缺陷重构”概念的初步理论框架。
土地利用
“乡土城市”特征下京津冀中小城市空间演变——以河北省宁晋县为例
曾鹏 靳子琦 胡景慧 【摘要】京津冀地区以县城为主体的中小城市普遍呈现出“城村交织”的空间特征,以低矮的北方合院建筑为主要形态的村庄居民点占据了城区用地面积的很大比例。历史属性的延续和市场发育的不足,使得城区内的村庄社区得以大量保存。中小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就是城区以及近郊地带以耕地为主的村庄土地被大量征用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非农化的村庄社区仍将长期大量存在。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客观地解析中小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科学地认识逐渐非农化的村庄社区生存发展以及逐步转型的过程,对于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科学转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于探索县城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对于传承地域特色重塑乡土城市风貌亦有关键的研究意义。 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发展:政策供给何以失灵——来自北上广深的观察与思考
田莉 吴雅馨 严雅琦 【摘要】探讨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开展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相关进展,借助“资源禀赋、发展路径、规划管控、政府-集体-市场关系”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剖析上述4个城市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进展缓慢的原因:地方政府、市场主体的动力不足,并受制于村集体经济实力的不足。为推进集体土地上的租赁住房建设,需要规划、财政、金融等方面配套体系的完善与政策支持,这对促进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规划研究
“山-城”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研究——以赣州市为例
耿慧志 张书涵 杨春侠 周华 韩高峰 【摘要】“山-城”眺望景观对感知山地城市魅力,彰显山地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以赣州市为例,构建眺望点、眺望目标和眺望视廊组成的眺望景观体系。“城中观山”眺望景观包括城中山景眺望、外围山景眺望和局部山景眺望,以山脊线以下30%山体高度可见为基准,划定城中山景的前景控制区和背景协调区、外围山景的视廊控制区和视廊协调区、局部山景的最不利眺望点视廊控制区。“山上望城”眺望景观包括城区眺望和地标眺望:眺望城区时,以120°视角确定核心眺望区域,对近景范围既有景观、中景范围“高层建筑墙”、远景范围城市天际线提出控制要求;眺望地标时,明确前景控制区与背景协调区的控制要求。“山体互望”眺望景观基于双向锥形视廊,明确控制要求。 城市设计口述史 [主持]杨俊宴
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杨俊宴 秦诗文 张方圆 【编者按】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源于本土需求,引于欧美学界,融汇建筑、规划、景观等多学科,已经成为中央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学科领域。回顾并记录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历程,不仅是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基础性工作,也能为当下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为此,东南大学杨俊宴教授等历时四年,访谈了八位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典型亲历者——清华大学朱自煊教授,东南大学齐康院士、王建国院士、段进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郭恩章教授、金广君教授,同济大学郑正教授、卢济威教授。他们的忆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全面回溯了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缘起、发展与演变脉络,是一部鲜活的中国城市设计口述史。 其他
“2021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遴选”获奖名单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内容播报】2021年第 10 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