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习总书记在上海进口博览会上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如今已有三年光阴,究竟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如何,各城市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发展指数(2021)发布会11月6日在上海举行。基于对长三角长期的研究积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发布“新华·中规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重点聚焦区域和城市两大层面,分别评估长三角近十年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城市在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
报告显示,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为178.90点,自基期(2010年)以来年均增速达到5.99%,区域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向好。截至2020年底,长三角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6000公里,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1%,平均水质优于Ⅲ类水占比81.43%,每千人拥有4.81名卫生技术人员,每10万人中有18416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取得的出色成绩,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已从共同目标落实到共同行动。
中规院郑德高副院长就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经验进行分享,指出区域治理是当前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长三角一体化强调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而是打破行政边界来促进一体化。这意味着在不增加政府主体的前提下,形成共同的治理目标和方向,需要把总体目标、共识和优势资源进行集体协调,形成“目标-行动-项目”推进总结治理体系。共同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具体的工程项目来推进,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探讨治理的手段与工具。比如江南水乡客厅的建设、水空间水环境水安全的治理等。
中规院发挥城市研究的先天优势,重点聚焦长三角41个城市,关注流量要素。在长三角的数据积累与实践经验基础上,上海分院与信息中心共同构建了“多元人口流动、产业创新合作、设施互联互通、民生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保”五大维度、18个分项指数、55个基础指标的三级评价体系,测度每个城市融入区域、联动区域、链接区域、服务区域的能力。
论坛上,中规院上海分院的研究团队对城市指数进行了重点解读,详细阐述了长三角41个城市在不同维度的一体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与成效。解读重点从五大维度进行展开。
一是人的流动维度。报告重点以城市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以及跨城通勤、商务往来、异地休闲三类人群的流动规律,来反映城市对区域人群的集聚能力。
城市吸引力方面,杭州、上海、苏州稳居三甲,合肥、南京、宁波、无锡等城市紧随其后,第二梯队城市中,江苏、浙江城市你追我赶,不分伯仲。但区域内部个性差异却很鲜明,总体呈现出“人口向浙、人才向苏”选择分异。人口上,近10年长三角人口增量1961万人,其中超过一半的增量集中在浙江;人才上,苏南地区扎实的产业基础,让这一区域在人才吸引,尤其是年轻毕业生的落户选择中更有优势。但几家欢喜几家愁,苏北和皖北地区的部分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负增长的压力。

从跨城通勤、商务往来、异地休闲三类人群的流动规律来看,都市圈的集聚效应尤为明显。除宁波都市圈外,上海大都市圈及南京、合肥、杭州都市圈内部均有大量且频繁的跨城通勤联系。商务人群的往来在都市圈内则更显紧密,六大都市圈集聚了长三角三分之二的商务联系,体现出人口与经济双要素在圈内的高效流动。此外,在异地休闲联系中,都市圈内的部分特色城市也收获了更多的流量。圈内城市紧密抱团,分工协作,逐渐成为高质量一体化的共识。
二是产业创新维度,从城市创新引领力,以及创新链、产业链、新经济关联度四个方面,评价城市在创新带动与产业协作方面的联动能力。可以看出,头部城市的优势引领作用显著,上海科技创新龙头地位巩固,杭州的新经济实力凸显,南京在创新引领方面表现优秀,合肥在原始创新上表现良好,并在新经济发展上显示出一定潜力。同时,无锡、嘉兴、南通等都市圈内成员城市的创新转化的节点地位逐步显现。
创新引领者指数重点测度城市在前沿科技与原始创新中的策源力,上海、南京、合肥位列前三,沪宁两城高校云集,合肥近年也加速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源建设。沪、宁、合、杭四城集聚了长三角近90%的基础创新资源,是自主创新时代当之无愧的领跑者。此外,江苏整体知识创新实力突出,苏州、镇江、无锡、扬州、徐州、淮安等城市依靠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高校资源,在顶尖学术人才集聚和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方面表现突出。安徽的芜湖、阜阳、马鞍山、蚌埠等部分城市也在积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共建共享上表现突出,成功跻身第二梯队。
从创新关联网络来看,表现出强烈的创新集聚特征,都市圈集聚了长三角近九成的创新链合作,六大都市圈内部的合作论文数占长三角总合作论文数的86.3%,合作专利占88.9%。同时,都市圈内城市的技术合同输出额占长三角总额的89.2%、吸纳额占84.6%。同时,沪、宁、杭等核心城市与节点城市之间的创新互动日趋频繁。在论文合作方面,沪宁走廊沿线城市知识创新合作最强,形成了以上海、南京两大城市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体系。在专利合作方面,以上海和杭州为核心的专利合作共占全长三角的65%,围绕上海的创新转化,苏州、南通、常州、无锡、嘉兴等受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围绕杭州的汽车制造等相关产业,宁波、金华、台州等呈现强有力的创新转化潜力。

在制造和新经济产业链表现上,区域着力重点开始分化。江苏基于扎实的产业基础,沿沪宁走廊成为长三角制造业合作最紧密的地区,沿线城市在前10强联系中占据一半, 其中以上海-苏州之间的关联最为紧密,各类产业发展相对均衡,上海与南通、无锡等其他城市的联系也呈现出较强的合作趋势。浙江城市在新经济领域中强势崛起,形成围绕杭州为核心的紧密合作格局,杭州-绍兴、杭州-金华、杭州-宁波之间的合作强度位列前5, 宁波、嘉兴、温州、金华等在信息产业、文创产业等新经济方面优势突出。安徽彰显发展潜力,在健康产业领域快速崛起, 合肥-六安、合肥-滁州、合肥-阜阳的健康产业联系位列长三角前10位。而苏北、皖北在新经济领域上仍有待进一步融入。
三是设施联通维度,通过区域链接、城市通达、信息网络三项指数,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通达能力。结果显示,沪宁杭苏4座城市在3项指数中始终稳居前五位,且交通走廊沿线的城市普遍参与一体化程度较高。除了由沪宁、沪杭、杭甬组成的传统“Z”字型走廊外,北沿江、南沿海、杭温3条新兴走廊也逐渐崛起,这6条走廊沿线的城市几乎包揽了设施联通维度榜单前20名。
区域链接能力上,吞吐量在头部城市集聚,独特长板给部分城市带来发展红利。上海、杭州、南京、宁波、苏州5市集中了长三角八成的航空客货运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合肥在航空方面有不错的表现,舟山和南通分别凭借海港和江港资源,在港口货运吞吐量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都市圈内客货流动最为频繁,在铁路和物流关联度方面,与6大都市圈27市相关的联系量占长三角联系总量的93%。其中,铁路联系表现出“南客北货”差异化特征,90%以上的铁路旅客往来于长三角中南部的沪宁合、沪杭、杭甬走廊沿线城市,而铁路货运强市基本位于皖北、苏北以及浙中东西走廊内。与此同时,金华、衢州、淮安在物流方面表现惊喜,物流关联度排名相较经济水平大幅提升。
城市通达能力方面,走廊沿线城市表现突出。上海凭借强大的铁路和高速公路辐射网络,与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的南京,共同成为长三角通达性最好的城市,沪宁、沪杭走廊沿线城市也纷纷进入通达指数前10名。与此同时,都市圈对成员城市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如位于南京都市圈的马鞍山、芜湖两市受益于核心城市的高铁网络资源,铁路通行时间得到大幅提升。

除了硬件设施的互联互通外,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新基建也反映了城市的区域链接水平。评估来看,信息网络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全面发展,沪宁合、杭甬、沿海等走廊沿线城市表现出色。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信息网络发展水平最高的都市圈,圈内除舟山、湖州、嘉兴外,其余城市均进入前十名。沪宁合、杭甬、沿海走廊沿线是长三角信息网络发展的高地,几乎包揽榜单前20位。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城市各项指标发展较好且均衡,位于信息网络指数前五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体化的推进,安徽省各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区域链接能力普遍处于长三角中下游水平,未来应更好地利用这一优势融入区域;而江苏沿海尤其苏北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则相对滞后,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亟待改善。
四是民生服务维度,通过商业区域辐射力、文体赛事影响力、教育医疗合作、民生服务互通四项指数,评价各城市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服务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总体来看,上海依旧领跑,优势资源的辐射不断强化;浙江传统的商业底蕴体现出一定的优势;安徽的文化与生态资源助推黄山等城市表现突出;江苏省则体现为南京引领,近沪城市表现突出,但沿海地区略有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民生维度相比较其他维度,城市自身的价值选择和禀赋特色更为重要,但涉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合作方面,都市圈内部合作共建更加频繁。
商业区域辐射力指数方面,省会城市独特的地位优势,获得了市场关注的加成。杭州、南京、合肥的商业区域辐射力均比其GDP 排名更靠前,而苏州、宁波、无锡的商业排名则稍弱于其经济表现力。分省来看,浙江整体活跃,江苏略有弱势,安徽喜忧参半。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因地处南京、合肥两大省会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灯下黑”现象。

区域公共服务共享整体大幅提升,核心城市的责任担当凸显,本着积极开放的心态出色地发挥了辐射引领作用。如上海在合作办医、南京在合作办学等方面均卓见成效,极大地体现了城市担当极大地缓解了部分城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紧缺的困扰。截止2021 年9 月20 日,上海市43 所三甲医院合计开展了30 项合作办医项目,包括直接设置分院15 次、合作7 次、共建医联体8 次,切实落实了《规划纲要》的要求,发挥出明显的龙头带动作用。南京在教育合作方面充分发挥优势,在为区域培养和输送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不遗余力。全市6 所双一流高校,合计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了6 项合作办学。在合作办医、办学方面,苏州、嘉兴、无锡等城市,通过积极承接辐射受益良多。
在民生服务共通上,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促进民生服务的一体化。于2019 年5 月搭建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41 个城市实现互通。“一网通办”平台集成企业与个人服务近百余项,大大提升了企业与居民异地办理的便捷性。此外,大部分城市在交通一卡互通方面均取得良好成效,在社保积分互认方面有所突破,要素流通的行政壁垒不断打破。
此外,与传统的城市排名相比,文体赛事影响力方面,有多个“黑马”城市崭露头角,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对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贡献度日益提升。浙江南部、安徽西部的众多城市,把握了人民的最新需求,在软实力的赛道上,探索新的竞争力。如黄山、湖州、六安、丽水、舟山等城市,经济总量上并不具备突出优势,但却是生态价值实现的优秀代表。尤其GDP 排名最后一位的黄山市,在文体赛事影响力上跃升30 位,排名8 位,表现出色。湖州、丽水、舟山同样凭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显著提升了城市在这一维度的排名。“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这一趋势,将在长三角一体化深度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凸显。
五是生态共保维度,重点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本底条件、环境协同治理水平及低碳发展成效三方面,通过生态质量、环境治理、低碳节能三项指数,反映各城市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协同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
长三角区域生态共保维度在空间上整体呈现西南强、东北弱的空间格局。丽水、黄山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本底,成为长三角最“绿色”城市。浙江城市普遍排名靠前,衢州、金华、杭州、绍兴四个浙江城市位居第二梯队;南京、合肥两个省会城市基于较高的低碳节能水平而跻身第三梯队。

生态质量上,浙皖生态环境本底优越,丽水、黄山成为长三角最“绿色”城市。生态质量指数排名前十位城市均属浙江与安徽,且浙西南山区、皖南山区等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优于皖北、江苏等平原地区。其中,丽水、黄山、衢州位居前三,生态质量指数均在90 以上;尤其丽水表现优异,在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排名中连续17 年位居首位。
环境治理上,浙皖环境治理水平突出,衢州成为长三角最“环保”城市。环境治理水平仍以浙江、安徽城市位居前列。其中,衢州、黄山、池州、湖州、芜湖等位居前五,主要与这些城市优越的生态本底及政府严格的生态管控息息相关。钱塘江、长江、太湖等流域性治理成效显著,前15位城市中占据13席,成为长三角环保标杆城市最集聚的区域。
低碳节能上,在双碳发展目标下,长三角一半以上的城市积极推进减碳工作,成效显著。尤其上海低碳节能水平位居长三角第一,领先其他城市。舟山、杭州等城市单位GDD碳排放水平较低,而上海、宁波、苏州等地大力在减排贡献率上表现突出,但部分资源型、工业型城市的绿色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
五大维度、18个指数、55项指标,不仅细致的勾画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格局,更展现了41个城市各具特色的一体化气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宁波、无锡等“七大金刚”主动辐射区域,在四大维度表现中均稳居前七,彰显出一体化的责任担当,其中上海是13个指数居首的 “霸榜王”;杭州是最具吸引力的“万人迷”,南京是高知创新的“真学霸”;合肥则是创新崛起的“新黑马”。
金华、丽水、黄山等城市各扬所长,在区域链接、生态环境等不同方面,塑造了特色鲜明的专项标杆(金华、丽水、黄山、徐州、蚌埠、衢州、马鞍山、湖州、温州、嘉兴、南通),金华是快递业务繁忙的“老司机”,丽水、黄山、衢州是生态宜人的“森系小清新”,盐城、阜阳、徐州则是保证区域粮食安全“大粮仓”。
此外,都市圈成为资源要素流动最活跃的空间,除了上海-苏州长三角最甜CP以外,嘉兴、绍兴、南通等则在多个维度上紧密对接核心城市,主动融入都市圈发展,成为推进区域一体化的积极分子(嘉兴、绍兴、南通、常州、镇江、马鞍山、滁州、六安、湖州、芜湖)。
面向未来,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41城将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大关键词,发挥各地优势,实现合理分工,凝聚强大合力,共保,共通,从而共融、共赢,将长三角建设成为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典范。
研究团队:郑德高、孙娟、马璇、张永波、李鹏飞、张振广、张亢、杨娜娜、陆容立、张聪、廖航、孙阳、李国维、方慧莹、冀美多、吴克寒等。
•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 迈向同频共振的创新联盟:2019长三角城市创新力排行榜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 郑德高:等级化与网络化:长三角经济地理变迁趋势研究
• 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关联网络与特征观察
• 长三角一体化,四份“施工图”九大看点!
• 习近平: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长期战略研究》 开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发展指数(2021)发布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