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大运量公共交通在城市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交通枢纽站成为承载多种功能的重要的复合型公共空间。11月1日,本号推送了本刊日本站联络员徐畅、邓奕发来的资讯“日本国土交通省都市局发布《站城一体化设计指南》”,《指南》倡导将车站、站前广场及周边地区作为“站城一体化空间”,通过多方合作,从整体改善城市的角度,有效、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使站城一体化空间成为城市发展中具有吸引力的核心部分。考虑到该文件重大的现实参考价值,我们邀请两位老师组织了翻译工作。从今天开始,《站城一体化设计指南》中文版将分四次在本号推送,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些许帮助。在此衷心感谢翻译团队的贡献!
前言
为了应对以人口负增长、低生育率和老龄化为主的日本城市的结构性问题,打造魅力城市,日本正在推行“紧凑+网络”政策。
车站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作为沟通城市交通网络的枢纽。交通枢纽是城镇居民在生活中经常到访的空间,因此对于参与城镇建设的各方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具有使用价值的地方。因此,在整个高速增长期,各方都曾参与交通枢纽的开发建设。
然而,在建成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再加上城市形态的变化,近年来,大城市的交通枢纽出现了拥堵严重等问题,而地方城市的交通枢纽则出现了城市据点功能弱化等问题。不管城市规模如何,都开始出现交通枢纽阻碍城镇建设步伐的情况。
在一面应对这些问题一面探讨各种人群聚集的交通枢纽所需的各种功能之际,需要一种高效、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视角,同时适应数字技术加速发展等社会形势变化,对未来交通枢纽进行展望。
因此,不能将交通枢纽这个“点”与周边设施割裂开来,而要将车站、站前广场和周边街区全部纳入“站城一体化空间”的范围进行综合考虑,同时,相关各方从“高品质街区”的视角出发开展合作,将“站城一体化空间”打造成未来的城市中心。但是,由于涉及不同的参与方,因此很难确定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在此背景之下,相关专家从2020年起,多次召开“站城一体化设计研讨会”,为推动未来站城一体化空间建设,编制了《站城一体化设计指南》。该指南将与2020年7月编制的《站城一体化重建案例集》一起,为参与站城一体化空间重建的各方提供参考。
另外,该指南在以往的公交导向开发(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的基础上,对“站城一体化设计”的概念进行了整理,为了向国外推广,还对这一概念作了英文翻译:IDM (Integrated Design & Management) for Attractive Transit Hub – beyond TOD。

1 什么是站城一体化设计
首先介绍站城一体化设计和站城一体化空间的定义,以及站城一体化空间的理想目标。
(1)站城一体化设计和站城一体化空间
站城一体化设计:是指从了解问题和需求、研究功能布局和空间设计到建立共识、分工、维护管理,相关各方通力合作,为建设具有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地域性的“站城一体化空间”而展开的一系列与流程相关的构思和步骤。
站城一体化空间:是一个在探讨必要的功能配置时需要综合考虑车站和站前广场,同时兼顾车站与周边街区关系的空间。虽然具体范围根据各个车站和交通枢纽的特点而不同,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可以将“站城一体化空间”的构成要素分为以下几类(图1)。


注:* 签订协议的站前广场除外;** 包括签订协议的站前广场内归铁路部门所有的设施和用地。
站城一体化空间需要让出行和换乘畅通无阻,具备交通枢纽应有的便利性;具有带给人心情愉悦的空间和亮丽风景的城市环境的舒适性;具有通过人车分离、无障碍设施、确保灾害发生时使用的逃生空间等的安全性;以及具有当地历史、文化、气候、风土人情,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深受触动的地域性。
-
近年来,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建设备受瞩目,各地都在推进“舒适、可步行”城区的建设(步行友好街区形成)工作。
-
城市魅力因过度机械化而减弱,而“站城一体化空间”是一种对此进行重新审视的活动。此外,随着社会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化商业、企业社会责任(CSR)和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投资等不单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公共意识也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人们开始尝试打造一种能让各种活动和使用方式相互交融的空间,而“站城一体化空间”恰好顺应了这种潮流。
-
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新的移动服务(自动驾驶、出行即服务[MaaS]、共享服务等)逐渐兴起,新生活方式的传播速度以及意识、价值观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些也都是影响因素。
站城一体化空间是城市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人们在这里聚集、相遇、交流,所以在考虑站城一体化空间的理想蓝图时,把站城一体化看作城市的中心的视角非常重要。另外,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也是信息聚集的地方。多样化的信息是创造新附加值的资源。从这方面来说,有必要将“站城一体化空间”视为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能够发挥核心作用的场所。
因此,为了实现具有魅力城市的目标,必须通过设计,将站城一体化空间具备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如果选择日本成熟城市中的站城一体化空间作为设计对象,那么在传统的TOD概念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社区更新设计以及不断提升地域价值的区域管理视角。
考虑到以上几点,能够让“车站与周边街区衔接、车站与周边街区完美交互方式”变为现实的就是站城一体化设计。

图2 站城一体化空间理想蓝图
(3)以实现“紧凑+网络”为目标的站城一体化空间
在设计站城一体化空间时,不能让铁路单位、行政单位、开发商等各行其是,各自负责构成站城一体化空间的车站、站前广场和周边街区,而应该明确共同愿景,整体把握空间和功能,使铁路单位、行政单位、开发商等相关各方通力合作,灵活、全面地采取措施,开展管理、运营等工作。
从大城市到地方城市,无论城市大小,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需要根据地区存在的问题和特点,通过相关各方的合作,努力建设具有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地域性的“站城一体化空间”。
通过建设更加完善的站城一体化空间,将有望推动“紧凑+网络”的进程,促进“舒适、可步行”城区的建设。
图3 站城一体化空间希望实现的目标
(4)站城一体化设计的意义
站城一体化设计的意义在于相关各方通力合作,共同解决站城一体化空间中存在的问题,由此不仅可以解决这一空间的问题,还可以为包括周边街区在内的整座城市带来多方面的效果。
-
通过创建连续的步行空间,将车站空间与周边街区连接起来,提升流动性;
-
通过与商业设施合作,打造一个人们可以随时利用的站城一体化空间;
-
与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单位合作,让公共交通换乘更加便利;
-
通过与官民合作开展的社区营造活动联动,使中心城区活性化。

1 什么是站城一体化设计
(1)站城一体化设计和站城一体化空间
(2)站城一体化空间需达到的目标
(3)以实现“紧凑+网络”为目标的站城一体化空间
2 站城一体化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站城一体化空间内公共设施与民营设施的整体化利用
(2)如何应对站城一体化空间重塑对周边街区造成的影响
(3)新时代需要的新视角
3 站城一体化设计流程
(1)了解站城一体化空间的相关各方、构筑空间
(2)了解城镇建设发展趋势
(3)将站城一体化空间和地区的问题与需求可视化
(4)描绘愿景(城镇的理想形态)
(5)分享总体设计(站城一体化空间建设的基本思路)
3.2 规划和实施阶段
(1)站城一体化空间规划
(2)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3)关于可行性业务方法和相关支持政策的探讨
(1)一体化管理运营
(2)灵活的管理/运营和社会实证
《指南》日文版下载链接:https://www.mlit.go.jp/toshi/toshi_gairo_tk_000098.html
翻译:徐畅,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校译:李晓晴,福州大学日语系本科生;赵巧尧,重庆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系本科生
插图翻译及制作:蒋思雨,福州大学城乡规划系硕士研究生;冯活婧,福州大学城乡规划系本科生
延伸阅读
日本站城一体化开发对我国高铁新城建设的启示——以新横滨站为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全球汇 | 日本《站城一体化设计指南》【译文连载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