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空间数据助力规划编制实施
——浙江省杭州市智慧城市实践探索
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化城市运行和治理的一种新模式与新理念,建立在完备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海量的数据资源、多领域业务流程整合等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是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的必然阶段。浙江省杭州市作为数字经济先发之城,在“数字杭州”建设方向上不断探索,为城市空间治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杭州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这座城市正在变得更为“聪明”。

杭州市钱江新城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
杭州智慧城市的主要建设成果是“城市大脑”,这是为杭州城市生活打造的一个数字化界面。市民通过这一界面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各类城市服务。城市管理者则通过它更为精准地配置公共资源、做出科学决策、提高治理效能。
上线近5年来,杭州市的“城市大脑”上线了警务、交通、文旅、健康等11个重点领域、48个应用场景,中枢日均数据协同900万次以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城市大脑”新开通了杭州健康码、企业复工复产数字平台、亲清在线、读地云等功能。
空间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杭州正积极探索运用“城市大脑”及各类空间数据赋能城市空间治理。
“城市大脑”等多元空间数据的出现,有助于深入分析城市现状问题、了解城市变化情况、准确判断城市发展趋势、剖析城市发展动力机制,通过进一步开展动态监测与评估,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智能编制与精准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空间规划编制方面,“城市大脑”可以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感知体系,为编制规划提供精细的分析支撑。目前,杭州正在探索利用“城市大脑”等多源数据支撑区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产业分析、交通规划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以人口流动研究为例,可利用“城市大脑”分析杭州乡村人口、城乡双栖人口、旅游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便开展前瞻性的预测,做出更科学合理的规划。
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方面,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抓紧建设的同时,杭州逐步将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接入“城市大脑”,构建“城市大脑”规划资源“驾驶舱”,探索实现全市自然资源禀赋、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云上”监测。
空间规划实施评估方面,杭州在部门管理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基础普查数据等相对静态、时间粒度相对较粗的政府官方数据基础上,融入“城市大脑”实时监测数据、移动信息平台POI(兴趣点)数据等城市运行数据,手机信令、社交数据等人群画像数据以及个体时空行为数据,形成了人地对应、动静结合、时空覆盖的多要素全维度的数据资源体系,推动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例如,在杭州的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中,面对不同的应用群体和应用场景,开展了差异化的评估模式。
跨界融合是产业发展的趋势;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引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创新要素向城市群高度集聚,创新空间的分布逐步从园区向高度融合的都市空间转变。营造创新生态网络、培育城市创新氛围,有必要在智慧城市中培育“创新圈”。
创新氛围的打造与创新要素的频繁互动,需要维持在适宜的空间尺度内,从而发生创新活动的跨界、共享和交互效应,释放创新活力。根据调研,国际上人才围绕5公里的“创新圈”创业是普遍现象。在新一轮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杭州的创新企业分布、识别创新人群画像、总结创新聚落特征,提炼若干个杭州的5公里“创新圈”,作为组织创新要素的空间载体和强化创新要素链接的空间单元,并进一步完善圈内创新人群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在创新圈内不断引入高能级创新载体,杭州市不断吸引和培育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加强系统内各要素主体的联系,以政府有为供给,创造开放、宽松的制度环境。实践中,借助一个个形成中的“创新圈”,余杭“科技创新+总部经济+智能智造”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青山湖科技城集成电路与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萧山无人车间、工厂物联网等应用正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锚固创新要素驱动的“创新圈”,正在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为杭州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规划小课|浙江杭州:多元空间数据助力规划编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