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投稿】“居”有所思:从“人世间”到“心居”

导读

我们的生活和“居”息息相关。从家乡到远方,我们的居住环境也在不停变幻。什么样的居住形式更适合人们居住、生活?在以老旧小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为核心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作者将他们的思考娓娓道来。


本文字数:2410字

阅读时间:8分钟

【投稿】“居”有所思:从“人世间”到“心居”


作  者

冯  铎,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所

张守利,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我的“居”

01


1

第一个“居”——简单而温馨


我的家乡是东北的一个小城市——吉林省四平市,我的“居”起始于城区东部的一个平房,那是爷爷奶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居住的。那个时候家里的8口人居住在一个大房间和一个小房间里,就像当时大多数家庭一样,很小的房子住着一大家子人。到了80年代我的父母结婚时,这个房子就留给了我们。


那一片平房的地面上铺着红色的砖,前后共整齐排布了7、8个胡同,每个胡同里住着不到10户人家,我们的平房就是其中的一户。这里的居住条件和后来住的楼房相差很多,整个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家里是没有厕所的,离胡同不远处有一座公共厕所和一处垃圾转运站。但是胡同外面的活动空间很大、很宽敞,街坊四邻也都是住了很长时间的老邻居,平时互相帮助很多也很有感情,虽然整体居住环境不佳,却承载了自己童年的记忆。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种城市内部存在的大面积的平房已经满足不了城市的发展需要和人们对居住品质的需求,整个片区拆除后建起了楼房,居住品质提升了;很多原居住人群没有选择就地回迁,邻里关系重塑了,一切都是新的,但是承载这群人城市记忆的载体缺失了,没有了一点曾经的影子,除了路边的电线杆还在那里。


2

第二个“居”——舒适且惬意


一九九九年,城市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城区东部的平房统一拆迁安置。两年后,我们一家三口住进了楼房,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两居室,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是我的第二个“居”。这是一个建有10栋多层建筑的小区。两居室的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很多很多,有着独立的客厅、餐厅、厨房和卫生间;小区交通、上学很方便,并配有绿化、停车场、路灯、健身广场等,设施很齐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由于缺乏物业管理和持续性的资金来源,多年后设施日常保养遇到瓶颈,政府针对小区存在问题主导了几次设施维修和小区环境整治。近年因部分设施缺乏、老化,小区环境亟待改善,老年人口占比较高需加装电梯等问题突出,已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目前正在改造过程中。


3

流动的住所


二〇一一年,大学毕业来到了石家庄,这座离家很远、到处高楼林立的省会城市。直到前年住进自己的房子共租住了4个小区、搬了4次家,最长住了4年半、最短1年半,搬家或是因为房东要求、或是因为自身需要。由于居住环境较不稳定,邻里之间随着每一次搬家几乎断了联系;因一直租用,对租住的房子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居”的强烈的认同感,因此也不会花很大力气去改造,每一次的居住环境多是差强人意。


对于人口净流入较多、住房保障需求较大的大中城市,除了要规范租房市场外,更重要的是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保障力度,加强运营管理,使得新市民、青年人“身有居、心也有居”。


4

第三个“居”——“居”高临下


二〇二〇年,我们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我的第三个“居”,也是在这座城市的第一个居。这是一个建有10多栋高层建筑的小区,和其他新小区一样,设施较齐全。小区的入住率较高,但一个单元内就有100多户住家,入住的时间短,邻里之间不是很熟络;且多是上班族,只有早晚上下班时间偶尔会碰到,邻里之间的关系多以打招呼、偶尔帮忙为主。站在高层上视野很开阔,高层建筑拉大了人们与地面的距离,同时也减少了人们相互接触的机会,希望以后慢慢相处能够形成较好的邻里关系。


高层建筑特别是20多层的建筑已然成为大城市内部“标准”居住形式,近年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很多小城市包括县城也建起了高层建筑,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高层建筑吗?高层建筑给城市消防、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和配套设施等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电梯安全、消防安全也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所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潜在的安全隐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住的幸福感。


“居”有所思

02


从家乡的第一个“居”到现在我所居住的房子,从最开始的平房到后来的多层再到现在的高层建筑,居住环境日益改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居住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大城市以高层为主,小城市以多层为主,部分城市内存有的低层建筑也在改造过程当中,很多多层小区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但是很多高层建筑并没有较高的入住率,且城区内部仍有较多的空地尚未建设,高层建筑与周边形成了“高低配”的较强反差,景观上不相协调,我们的城市未来应该采取怎样的开发建设模式?什么样的居住形式是真正适合人居住的,是低层、多层还是高层?在以老旧小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为核心的城市更新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注重什么?


当前,城市发展模式正由过去的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升方向转变,改变过去城市过于粗放的发展方式,注重对城市内部存量用地的更新和改造已然成为了时代主题。我国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正逐步完善,“住有所居”正逐步实现,居住的建筑形式、开发强度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对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至关重要。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18)》中对居住区的开发强度也提出了限制要求,高层建筑要控制在26层以内,建筑高度不超过80米;《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优化了以“千人指标”来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的模式,集合了物质空间的设施圈和精神空间的邻里圈。


在城市建设中应对城市的住房存量和住房需求进行较为合理的测算,控制高层建筑的比例,尤其是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增加多层及小高层的建筑比例。同时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的更新改造,关注老百姓的真实需求,补齐设施短板,改善居住环境,注重整体风貌的协调,留住老街坊们的记忆,努力建设尺度适宜、开放便捷、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努力营造安全、方便、舒适、美丽、和谐的居住环境,实现住有宜居!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投稿】城归何处——保定古城的规划思考

【投稿】“居”有所思:从“人世间”到“心居”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投稿】“居”有所思:从“人世间”到“心居”

【投稿】重庆市渝中区,挖掘城市更新的山城密码

【投稿】“居”有所思:从“人世间”到“心居”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投稿】“居”有所思:从“人世间”到“心居”

【投稿】由记忆中的故乡四季景色想到的

【投稿】“居”有所思:从“人世间”到“心居”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投稿】“居”有所思:从“人世间”到“心居”
【投稿】“居”有所思:从“人世间”到“心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投稿】“居”有所思:从“人世间”到“心居”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