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回家时,发现几年前熙熙攘攘的广场如今门可罗雀,甚至面临重新招商建设;而仅一个街区之隔的新广场则热闹非凡,进场的车辆一直拥堵至干道入口。占地面积相近、同样位于主干道两侧的商业广场,为何面临不同的境遇呢?我想应该从他们所处的桂城街道商圈的变化讲起。
隶属于佛山南海区的桂城街道,曾与现在所管辖的平洲有着难舍难分的情谊,经历过兼并管辖与独立设镇的阶段,最终形成现在1个街道、45个社区的管辖范围。
图1 桂城的行政管辖范围(图源:自绘)
21世纪以前,现今的桂城CBD仍只是农田连片的村庄与厂房,平洲的永安路一带则是商业的主要聚集地。与广州芳村仅一江之隔的区位条件,辅以港口、码头、汽车站等多种交通枢纽的优势叠加,使得永安路沿线逐渐建起了连片的商业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最为繁华的便是永安路中段的海天广场一带,这里也恰巧是南海第一家麦当劳的落户地,如今仍承载着不少人第一顿麦当劳的记忆。
占地超过3500㎡的三层半广场内容纳着多个专业柜台,仍记得一进大门便正对着扶手电梯,两侧的玻璃柜台中摆满了钟表、小家电等生活所需用品,二三楼便是服饰、鞋类等。整个广场以实用性的消费商品为主,柜台无间隙地摆放,没有过多的户外活动或室内休闲空间。相对应的,广场的对面分布着文化中心、电影院、宾馆等功能性建筑,整个片区功能分区明确且边界清晰。



图2、3 1994年的平洲客运码头与90年代的桂城(图源:网络)
图4 南海的第一家麦当劳回忆(图源:自摄)
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南海车站、南海体育馆与规划中的千灯湖公园等一系列重要设施落户桂城,加上不少房地产公司开始往当时的平洲西部或是与佛山老商圈相邻的桂城进行房地产建设,商圈建设西移并呈现出“两点开花”的状态:一个是以南海大道为依托的南海广场商圈,一个则是以桂澜路为依托的城市广场商圈。南海广场作为佛山第一个区域性综合购物中心,集连锁超市、电影院、美食广场、儿童乐园等功能一体,服务南海、禅城两区居民。城市广场则以大型超市+购物百货商城的组合模式,消费水平的平民化吸引了周边居民与村民。

两个商圈层次较海天广场有较大的提升,在建设中开始注重一些空间的“留白”与塑造:南海广场内部留有一个较大的中庭平台用以节庆活动与表演;而城市广场沿路的一侧则作为休闲广场,允许个体户经营游乐设施与小食店等,这些灰空间的保留虽面积不大,但对于用户的空间消费体验有着质的提升。同时开始注意品牌化商家引进,而非以往都由个体户式经营的加入,比如城市广场引进了屈臣氏、摩登百货等连锁品牌,而南海广场则引进一批信和超市、天蓝电器等口碑品牌。区别于大众消费定位的商业街或百货商城,经过正规化和品牌化的消费空间往往更具有吸引力与可信度。


图5、6 南海广场与城市广场(图源:网络)
2008年,桂城街道在“广佛RBD”的定位之下,商业中心逐步东移至千灯湖周边。以已完成一、二期建设的千灯湖公园为核心布局建设了保利水城、万达广场等商城,形成了千灯湖商圈;同时以城市广场为核心的商圈也逐步增加了顺联广场、万科广场。两个主要商圈大致沿桂澜路南北分布,隐约有分庭抗礼之势。此时的商业设施与居住空间紧密结合,甚至不少是商住综合体。商业设施内部则注重布局与品牌引进,室内明亮且暖调的灯光、布局整齐且大面积玻璃窗的开放式店铺、利用小品与植物装饰的公共空间、室外通透有趣的步行空间、休憩设施与恰到好处的小店分布等都体现着这些新商业环境的不同;国际连锁超市、部分奢侈品商店、品牌餐饮等引进,也塑造出了“高端化”或“品质化”的消费氛围。
图7 万科广场的户外空间(图源:网络)
2015年后,桂城的热门商圈主要集中于桂澜路的环宇城与宜家家居商圈,也恰巧位于千灯湖与城市广场商圈的中间。双轨道交通上盖的便捷区位、连片居住区带来的生活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环宇城广场成为了桂城居民的“心头好”。环宇城广场延续商住综合体的建设模式,但与众不同的是,这次的广场在主体建筑之外还设计了2万㎡的户外生态空间,占比超过了25%,并配以艺术球场、水系公园等各色主题。商铺方面广场则顺应不同人群的需求,从网红茶点到品牌餐饮,从快销时尚品牌到私人定制;当然,这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分隔空间,大量人流可能集中于负一层或最高层的食肆、快销商店,中层的定制品牌或高端品牌则带有“精英化”的属性;但这并不影响不同阶层的人群都能在商场内获得需求满足的同时又都能享受到明亮整洁、宽敞趣味的户内外空间。

有趣的是,新出现的商业空间开始了环宇城建设模式的复制。比如环宇城入驻平洲,建设了映月湖的环宇城广场;桂澜路北段新建设的万科里等广场也开始进行多功能空间的建设与知名品牌的引入。


图8、9 环宇城的外与内(图源:网络)
20年来,桂城的商圈不断发生空间变化,每一次变化是城市发展重点空间转移的体现,也是消费社会下,通过对消费空间的不断塑造来体现不同的城市价值。正如列斐伏尔所述,空间像其他商品一样,既能被生产,同时也能被消费,空间也是一种重要的消费对象。早期的消费空间边界分明,与非消费空间之间往往有着地理上的分隔,比如在海天广场购物,但只要离开广场的大门,其他空间便是人行道与停车场,并没有消费的可能,消费行为便也不复存在了。
而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符号消费、体验消费、图像消费等后现代消费内涵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步认识到将整个空间都包装为一种可供消费的商品、抽象为一种品牌化的消费符号是完全可行的。通过精心的策划设计与空间暗示的方式创造的视觉消费、体验消费等后现代消费需求,使得一定区域内的消费空间与非消费空间边界开始模糊;策划者还会对应不同的节庆,举办艺术展览或公共活动,而当我们走进这个区域内的时候,难以区分究竟什么是消费对象,或许是色彩斑斓的装饰与艺术品,也或许只是感受一份热闹。这样的消费空间往往具备着时空分离与时空压缩的特征,我们可以在1公里开外的商场中感受到异国风情的美食或奢侈品豪华装潢的视觉体验,也能在城市艺术空间中看到连片的田园景观,这些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场景的符号不断“被创造”以满足我们对于不同场景的想象与符号消费的需求。

消费空间同时也在成为推动城市价值与城市发展有力而直观的工具。正如1970年代美国内城复兴运动中,大规模节庆消费场所的建构成了美国旧城改造的主旋律一般,桂城商业空间从实用功能向多元开放转变,也展现着这座城市从工厂连片的生产城向集金融、科创、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活力城,并且这类新型的商业空间正在不断被市场和政府所复制以用于加深城市印象,比如地方政府打造了类似千灯湖的映月湖、文翰湖中心片区,除了依托消费空间推动城市空间增长的目的之外,也植入了城市营销、城市价值等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目标。
城市中的消费空间必将衍生出数量更多、形式更新的空间生产范式,而未来城市发展与消费空间的塑造则将由不同的时代与生活来书写。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RR_lab@163.com,
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化研究):桂城商圈20年变迁:城市发展与消费空间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