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庄规划逐渐从蓝图式规划到实施性规划转变,更加强调规划编制要接地气,要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反映村民诉求。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 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定地位,同时也提出“八统筹一明确” ¹ 的工作内容。

目前,各地村庄规划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福建省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上做了较多的探索,例如驻村规划服务、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等,有效地提高了村庄规划编制成果的实用性。本次项目的大喜村、溪口村、月洲村是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为做好乡村规划设计,项目组采取长期跟踪服务, 从“编规划”到“实施规划”全程参与、助力乡村振兴。



1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村庄规划主要任务包括统筹村庄发展目标,统筹生态保护修复,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统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统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统筹产业发展空间,统筹农村住房布局,统筹村庄安全和防灾减灾,明确规划近期实施项目。


1

项目背景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50个乡村振兴重点 县、100个乡村振兴特色乡镇、100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示范创建工作。大喜村、 溪口村、月洲村作为福建省首批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希望通过试点明确发展定位,补齐发展短板,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同时做到有效管控、彰显本地特色。

大喜村、溪口村、月洲村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东侧,距离嵩口镇约15分钟车程,紧邻国道G335,通村道路均已硬化,交通条件较好(图1)。三个村庄均属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其中月洲村的张圣君祖庙在闽台地区有较为广泛的知名度。在生态资源方面,桃花溪在月洲和溪口穿村而过,保留了较好的山水景观格局;大喜村森林覆盖 率98%,是国家森林乡村,村域范围内有1处水库,生态景观资源优越(图2)。

基于上述背景和村庄规划新的编制要求,本次规划采用长期跟踪服务,针对村庄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并采用多方沟通协调编制规划、现场指导建设实施规划,以培育的方式见证村庄的变化与成长。项目组5年的跟踪服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特色培育,即根据现状村庄资源挖掘村庄特色;第二阶段是优势培育, 即强化资源优势,并联动周边资源,共同提升区域影响力;第三阶段是项目培育,即针对村民、村委、企业等多方主体的项目需求,提供建设指引。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1 区域分析图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2 大喜村(左)溪口村(中)月洲村(右)


2

第一阶段:特色培育


项目组于2017年初次调研,发现永泰县村庄山水资源丰富、生态景观资源良好,是典型的山区村庄,但同时又面临着产业资源雷同、同质化现象。基于此问题,规划提出“特色培育”策略, 通过现状详细踏勘、村民访谈,获得一 手现状资料,并从现状资源要素中寻求 设计灵感,抓住村庄产业振兴突破点。


2.1

项目调研


项目组在驻村过程中,全面系统地了解村民、政府、企业需求,与各方建立起以信任为基础的伙伴关系和沟通渠道。采用入户访谈、现状探勘、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开展详细的调查工作,充分了解现状村庄建设情况、居民住房情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情况、建设管控情况,并形成“三档两库”基础数据资 料,为规划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户一档”:记录每户宅基地 住户数、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分户需求、使用情况等信息(图3左)。“一地 一档”:采用无人机航拍对现状建设用 地与基本农田冲突图斑进行拍照取样, 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明确冲突图斑具体情况(图3右)。“一物一档”:根据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料,结合实地踏勘与村民访谈,将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再次排摸,了解保存情况,并拍摄照片建立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图4)。“基础设施数据库”:通过现状踏勘,了解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形成现状基础数据库。“村庄发展需求项 目库”:充分了解村民、村委以及各方发展需求,将村庄发展意向项目形成项目库。最终将调研过程中形成的“三档两库”形成GIS数据库文件,便于设计人员及规划管理者使用。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3  “一户一档”(左)与“一地一档”(右)资料库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4  “一物一档”资料库


2.2

特色提炼


现状探勘是激发设计灵感的来源, 项目组初次进入大喜村后,发现每家每户堂屋都有一个“囍”字,并以此为切入点,将其定位为“山水游居、爱在大喜”,形成喜茶、喜道、喜宴、喜居等文化产品(图5),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村委和村民积极配合品牌打造。

基于类似方法,溪口村突出交通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定位为“山水田园、水韵溪口”,形成农特色产品加工与展销、滨水风景游赏、民俗文化体验、生态田园观光的田园特色旅游传统村落;月洲村以历史文化为特点,定位为“圣君故里·灵秀月洲”,打造为以信 俗圣地、教育灵地、旅游胜地为主要功能的宜居、宜游型传统村落。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5 大喜村“囍”文化产品


2.3

产业策划


在明确村庄特色的基础上,规划进一步梳理现状资源,形成各村庄的产业体系。以大喜村为例,大喜村现状生态资源包括大喜水库、藤山自然保护区、白鹇鸟、林雕等,文化资源包括庄寨、黄杨大 帝宫、古桥、古道等。规划结合现状资源特色,拓展喜文化品牌,形成生态康养、 研学教育、文化创意三大产品体系,涵盖符合大喜资源的定制化产品(图6)。


除此之外,规划还充分挖掘现状历史文化遗存,并形成特色产品。通过访谈与现场探勘,发现大喜村遗存三个寨堡遗址,下寨在大喜水库中间,中寨在大喜水库旁边,上寨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大喜水库,三个寨堡在空间上呈轴线式布局。基于这一特色,规划以三个寨堡为载体,展开古庄寨建筑研学体验(图7)。其中,下寨采用基础复建,保 留现有的基底平台,地面设计“囍”字 铺装,承担水上演绎功能;中寨采用框架复建,在修复现有石基的基础上,进行传统庄寨的木质框架搭建,承担休闲体验功能;上寨采用整体复建,形成完整的符合现代实用习惯的庄寨建筑,承担文化展示、会议、婚俗嫁娶等功能。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6 大喜村三大产品体系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7 大喜村寨堡产品策划


3

第二阶段:优势培育


通过特色培育后,三个村庄有了各自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但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又出现旅游产品趋同、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基于此问题,规划通过区域研究,将三个村庄作为一个整体,并研究周边的嵩口古镇、百漈沟旅游区等旅游产品与客源,提出区域分工、联动发展的策略,包括特色种植、旅游产品、 旅游线路、交通设施等四个方面。


3.1

特色种植联动


根据村庄特色,规划溪口村为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并利用交通区位优势配套农产品展销基地,作为对外展示窗口,月洲村和大喜村分别形成以油茶 加工和青梅酒加工的特色体验工坊(图8)。同时利用溪口废弃工矿用地建设农业服务基地,为月洲、溪口、大喜以及周边村庄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包括品种选择、施肥、除虫等方面的培训。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8 特色农业种植分工


3.2

旅游产品联动


规划根据各个村庄不同的产业资 源,如月洲村以文化旅游为主,溪口因其较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应该发展农业体验、住宿餐饮等,大喜村因地处藤山自然保护区入口处,则可以发展户外研学游、休闲康养游等。


3.3

旅游游线联动


为进一步提升村庄旅游产品知名度与可游玩性,规划将三个村庄与周边景点联系起来,形成区域游线,包括溪口- 月洲-嵩口徒步线路,大喜-里洋户外徒步线路,大喜古道游线。(图9)

溪口-月洲-嵩口徒步线路——溪口至月洲段,游客可在溪口村乘坐游船, 追寻张膺、张赓从溪口顺着桃花溪逆流而上、寻访定居到月洲的历史典故;月洲至嵩口段,游客主要通过徒步或骑行的方式,沿途可观赏月洲李花景观、李果油茶等田园风光、山林等自然景观。

大喜-里洋户外徒步线路——游客在大喜村进行装备租用和物资准备,由大喜村进入里洋村,开始徒步旅游。

大喜古道游线——打造西至嵩口镇、东经小喜的大喜古道徒步线路,体验古道沿线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特色民俗文化。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9 区域旅游游线联动图(左)

图10 旅游交通设施规划图(右)


3.4

交通设施联动


交通规划方面,规划将溪口村作为片区接驳中心,在其村域范围内设置3处旅游停车场,采用旅游电瓶车进行游客集散(图10)。三个村全域范围内采用智慧景区管理模式,实时监控游客流量和车流动态,保障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4

第三阶段:项目培育

通过联动发展,三个村庄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影响力,出现了较多的项目建设需求,项目组通过对不同主体进行对接引导,并制作建设管控导则,助力项目落地。


4.1

多方主体对接引导


在村庄景观小品、标识系统建设过程中,规划师对建设项目是否位于禁止建设区、是否与总体风貌相协调提出建议,村委也积极采纳相关建议并由施工方进行调整(图11)。村民在规划师和村委的指导下,对房前屋后的景观环境、建筑风貌进行整治改造,部分村民进一步改造特色民宿(图12)。对于投资方,项目组经过多次对接、了解其建设需求后,根据空间管控规则提出用地选址和建设管控要求。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11 月洲村景观路建设(左)大喜村景观小品建设(右)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12 月洲村房前屋后改造(左)大喜村特色民宿改造(右)


4.2

建设管控导则


对于管理者而言,建设管控导则十分有利于村庄建设管控与项目审批。本轮村庄规划数据库虽然涵盖了各项管控要素,也有相对应的管控规则,但对于技术力量不够的乡镇部门来说,这种成果使用难度也较大。项目组在持续跟踪服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村委、乡镇及县级管理部门询问某块用地建筑高度应该批多少,建筑风貌应该怎样,是否涉及水源地保护、河岸蓝线等管控要素。基于当地管理需求,项目组采用图则管控方式,对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盘活用地制作管控图 则,明确项目审批中常规的管控要求。

4.2.1 新增建设用地管控

本次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包括乡村振兴计划指标2和村庄内部腾挪建设用地指标。腾挪建设用地指标是本次规划的重点,规划通过现状所有建设用地图斑进行详细探勘,采用三调边界核对、房前屋后建设用地腾挪、工矿用地腾退、宅基地腾退、低效用地腾挪等优化策略获得腾挪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村庄 其他建设项目(图13)。

在建设用地管控方面,规划采用图则式管控方法,明确每块建设用地管控要求,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设要求等内容。由于三个村庄均属于传统村落,在用地管控表中还额外增加历史文化保护区位这一列属性,明确建设地块是否位于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或建设控制地带,便于管理者在审批项目过程中 清晰地知道各项管控要素(表1)。




2 根据《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以及当地自然资源部门管理要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可根据产业项目需求预先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待村庄规 划批复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纳入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4.2.2 存量盘活用地管控

由于人口的外流,三个村庄均存在闲置宅基地,在调研过程中,项目组对存量用地进行全面摸排,根据闲置用地所处区位,选择可利用的闲置用地作为展示观光、旅游度假、公共服务设施等用途(图14)。根据现场调研,月洲村闲置用地4处,面积为0.62公顷,溪口村闲置用地6处,面积为2.38公顷,大喜村存量用地7处,面积为0.77公顷。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13 村庄建设用地优化策略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表1 新增建设用地管控表


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图14 大喜村存量用地盘活用地引导


4.3

阶段性成效


通过多次长期的驻村规划服务,村民、政府、企业充分参与到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基本实现了各自的利益诉 求。

对于村民来说,村庄内部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整体的居住环境有较大变化。另一方面,随着旅游项目的落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三个村庄的日均游客均达到100人左右, 村民也纷纷开起民宿、办起农家乐。截止2021年6月,大喜村有10户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溪口村有5家农家乐;月洲村有3处民宿、5家农家乐。

对于政府来说,村庄迎来了较多的乡村旅游投资企业,包括福州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童趣旅创等,同时也举办了乡村旅游季、李梅采摘节、桃 花节等大型乡村旅游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村庄的知名度。

对于企业来说,项目投入有了一定的回报,让其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也有不少企业想在大喜村、月洲村进行投资,项目组也积极对接各投资主体,并做好项目筛选和项目选址服务。


5

结语


培育式规划是针对村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在国土空间规划自上而下逐级传导体系下,规划师采用长期跟踪服务、培育式理念,引导村民、 乡贤、企业等利益相关方都参与到规划编制中,在村庄规划上达成共识,实现自下而上的反馈,有利于提高规划可实施性,促进乡村振兴。


作者

陈保禄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开发规划研究院 设计五所所长




本文刊载于我院《同济规划简讯》第57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第57期简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培育式服务的乡村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永泰县大喜村、溪口村、 月洲村为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