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2)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2)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出版于2008年,可以算一本“老”书了,其中收录了梁鹤年先生十多年前关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分为经济、土地、城市三个专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等,共32篇文章。本系列将分享李媛、韩汉白两位青年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想阅读本书的读者,可在文后评论区留下邮箱地址,我们将发送电子资源。在此特别感谢梁鹤年先生慷慨惠赠版权。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2)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

梁鹤年

商务印书馆,2008


“第二十二篇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读书心得二则

从西方的一件生活事儿说起

——从“饮料理想”看“城市理想”


营造理想城市、实现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基于何种城市理想或规划蓝图去实现这一目标见仁见智。正如本篇探讨的现代主义以及批判现代主义的各类新“主义”(包括新城市主义、生态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女权主义等)就代表了不同的“城市理想”,它们涉及的利益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因此,以何种普世原则取舍或平衡各类“城市理想”及其涉及的多元利益,成为引导实际环境走向理想环境的关键。


由此,笔者联想到发生在身边的一件生活小事——“饮料理想”调查。加拿大女王大学后勤部即将公开招标新的冷饮供应商,近日开始为确定招标原则展开调查,通过线上问卷、焦点小组、代表大会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征询意见。其中,线上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对以下六大原则进行重要程度排序[1]

  • 营养价值(如含糖量、食品添加剂等);
  • 可持续性(如饮品包装、物流运输等对环境的影响);
  • 质量和多样性(如口感、品类多样性等);
  • 地方性(如本地供应商、本地雇员等);
  • 公平、多元、包容、诚信(如供应商的行为与学校倡导的多元文化和反种族歧视目标之间的匹配程度);
  • 社会影响(如供应商是否保障了雇员的基本工资收入,是否在践行社会公平原则上声誉良好等)


不难看出,加拿大的“饮料理想”是在多元利益的互动中产生的。总体来看,加拿大的公众参与机制较完善、民众参与意识较强。尤其在平衡多元利益的问题上,大多会通过清晰的公众参与程序,倾听、收集不同利益主体表达的诉求,寻求公众利益的实现。例如在本案例中,“可持续性办公室”这一机构便表达了“可持续性”的利益诉求。决策的制定将考虑公众参与的结果,同时衡量决策对公众利益实现的影响,例如基于问卷结果确定原则优先次序、决策需获得相关利益主体同意等。


从“饮料理想”一事笔者想到,实现理想的最大难点是应对多元利益的冲突,实现“城市理想”亦是如此。然而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西方社会,尤其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代表公众利益的规划与多元的个人利益之间存在天然的张力。这种张力如本篇所述,“把个人放在群体之下,但又把公众利益放在个人自由之下”[2]。换句话说,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强调人人具有平等的自由去追求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城市理想”,但规划需要基于公共利益约束人的自由,所以如何确定公共利益自然成为难题。西方规划的解题方法是强调“以程序定公益”[3]。即以对“程序”共识的追求取代对“公共利益”共识的追求,使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具有共识的程序(如公众参与等)进行博弈。此种解决方式下,各种利益主体代表“公众”,其博弈后形成的决策即可代表符合“公众利益”的决策。


值得思考的是,这种公众利益等于真正的公共利益吗?这种看似代表公众的不同的利益主体代表,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表达利益诉求,形成的公众利益或许只是个人或个体利益的集合,并不是从整体出发形成的公共利益。例如针对新城开发,相关利益主体会从各自立场出发,针对受直接影响的空间,从经济、民生、生态等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诉求。相比便知,整体利益应是综合了更大空间范围(如地区内和地区之间平衡发展)、更长时间跨度(短期和长期)、更广泛群体(可能受影响的所有群体)的利益诉求。梁先生指出,“公共利益是以服务整体为目的的理性追求;公众利益是没有真正整体目的的政治竞争。”[4]


进一步地,西方这种在规划上的政治竞争,由于缺乏对公共利益的共识以及受个人自由至上影响,可能导致两种情形的出现:一种是“弱肉强食”,即拥有更多政治或社会资源的利益主体在博弈中获得更大优势,导致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过程中,少数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理诉求得不到起码的保障;另一种是“过度多元主义”,即少数派拥有一票否决权,最后在多数迁就少数而妥协的情况下,多数人的合理诉求无法最优地达成。


因此,规划不仅需要根据“城市理想”确定价值原则(如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还需要思考如何平衡不同“城市理想”,从而确定价值选择原则(如平衡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的原则)[5]。笔者认为,“城市人”理论为构建这种价值选择原则提供了思路。“城市人”理论强调人的三大本质属性,即物性(追求空间接触机会)、群性(通过聚居追求空间接触机会)和理性(以自存与共存平衡的理性原则处理群性带来的矛盾)。尤其“自存与共存平衡”的理性原则,将为构建从整体利益出发平衡不同“城市理想”的机制提供参考“城市人”理论详见文献[3],基于“城市人”理论确定价值选择原则的案例详见文献[5]


参考文献
[1] Cold Beverage Consultative Group seeks community input[EB/OL]. (2022-03-07)[2022-07-13]. https://www.queensu.ca/gazette/stories/cold-beverage-consultative-group-seeks-community-input.
[2]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3] 梁鹤年. 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4] 梁鹤年. 公共利益[J].城市规划, 2008(5): 62-68.
[5] 梁鹤年. 以人为本规划的思维范式和价值取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与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2)

寻找城市理想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上制定的《雅典宪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基础。此次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则集中反映了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观点。但在20世纪中叶以后,《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受到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学院派,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者的批判。梁先生在本篇中对学院派的批判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特别反驳了后现代主义强调相对性和个别性的真理而否认规划的科学性和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观点[1]。除了后现代主义,20世纪中叶以后还出现了新城市主义、生态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女权主义等新理论,这些理论既表达了对现代主义的不满,也对当代城市规划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理想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理论之上?如何把城市理想变为理想城市?


首先,我们应该厘清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之间的关系。要理解此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变”的思想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启发。亚里士多德的“变”来自他的宇宙观,他认为万物都是“形”与“物”的复合体,“形”永远存在、永不改变,而“物”永在改变、永不存在。变则是从“潜质到实现”的过程:“物”包含“潜质”,“形”把“物”的潜质实现,是“形成”的过程[2]。在此种演绎下,城市理想是“形”,理想城市是“形的实现”,也可以说,城市理想是指导理想城市的思维。


什么人拥有城市理想?西方的城市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西方,社会精英决定了城市理想,普通大众只是精英的追随者。西方精英从工业革命后偏爱近郊别墅,到1950年代抛弃近郊别墅,转向闹市的高级公寓、远郊的大宗地住宅或设计师设计的近郊社区;而当普通大众搬入近郊别墅后实现了城市理想,西方精英却开始鼓吹新城市化、新城市理想,批评近郊别墅破坏生态、占用耕地、浪费资源。由此看来,西方精英对“形”,也就是城市理想,并没有较好的掌握,因此按他们的城市理想建立起来的城市并不是理想城市。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城市的“形”来自人(规划者)的灵魂,也就是城市理想;而规划师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使城市理想从潜质走向实现,成为理想城市。因此,真正的理想城市是把潜质发挥得最好的城市。由此我们可以思考,城市理想应该是为谁服务的?或是建设理想城市的“材料”是什么?答案是理性的人,是通过理性选择聚居的人,并且在聚居中追求空间接触机会的人,也就是“城市人”。理想城市的美丑反映了两者——规划者的城市理想和城市人的理性。


中国人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西方规划理论的误区和城市规划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梁先生已经在本篇和其他著作中明确指出。笔者认为,梁先生提出的“城市人”理论,是一种新的城市理想,可以为恢复人类理性和建立理想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 梁鹤年. 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54-64.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2)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目录


经 济

人家的月亮

外国的泥土

政策分析
比较研究:论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经济三部曲之一

可持续性消费经济:两个循环,一个手段——经济三部曲之二
经世济民——经济三部曲之三

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

流域发展模式的选择

西部地区开发战略——来自国际与加拿大开发经验的一些启示

农村发展与市场经济:一套理论分析与一件实际工具

解“三农”之困

经济与几何


土 地
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城市土地开发上的意义
在耕地转建设用地中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及提高土地市场经济效率的建议
集体土地股份化:一个互利互律的耕地转用补偿和土地整理分配处理办法
指标拍卖(竞投)的一些想法


城 市

精明增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

规划战略:来自生态学的启发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一些城市与规划随想
高与低、快与慢、新与旧
城市规划的和谐与适度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一)——顺谈操守
可读 必不用之书(二)——顺谈情况含糊和感情矛盾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三)——顺谈“法”与“字”
哀公问政——孔孟思想对规划理论的启发
“孟子见梁惠王”与城市规划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2)

相关阅读

建设以人为尺度的理想城市——梁鹤年专访

『城市研究经典文献』消费城市
权力、资本与空间:基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消费空间生产

编辑顾春雪
排版 | 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2)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2)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2)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