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去年批准发布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HY/T 0349-2022)已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套标准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历时5年编制,是我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
《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是什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什么作用?记者近日采访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刘大海。
海洋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

记者:请介绍一下《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
以上图为浙江宁波碳汇项目调查现场。
制定海洋碳汇核算标准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记者:为什么要制定《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
刘大海:开展海洋碳汇能力评估与核算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是“摸清家底”的关键,是开展海洋碳汇交易、推进海洋增汇项目发展、优化海洋资源配置的前提,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海洋强国的建设,同时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进一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增加气候谈判筹码、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这就是制定这项标准的主要目的。当前,我国海洋事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我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配额成交量市场。然而,海洋碳汇核算体系尚不完善、方法仍不统一,严重影响着后续工作的开展。制定海洋碳汇标准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若能组织整合海洋负排放相关的各类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海洋碳中和核算机制与方法学研究,率先研发制定海洋碳汇标准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必将有利于我国占得先机和把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因此,海洋碳汇核算标准的制定,具有多重重大意义。从国家角度,有利于在国际气候谈判和碳交易中形成有利局面,提升国际话语权;从科学角度,覆盖多类型碳汇,为未来海洋碳汇研究预留更多空间;从产业角度,有利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稳健地实现产业转型,提高经济效益。
黄河口滨海湿地盐地碱蓬。
辽河口滨海湿地盐地碱蓬。

记者:具体来讲,《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解决了什么问题?
刘大海:标准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技术支撑,是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作为基础形成的,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本标准既是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海洋碳汇核算的定义和区分过程,也是为了海洋碳汇系统分类和技术优化组合的统一过程。主要解决了海洋碳汇定义和量化这两个关键性问题。
为什么说是关键性问题?海洋碳汇核算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其概念界定尚不明晰,方法选择亦具有复杂性。目前国际上研究最多的海洋碳汇组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红树林等海岸带蓝碳,对于其他海洋碳汇成分,因涉及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碳量传输,包括大气层、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研究,迄今,国际上尚无对海洋碳汇计量的统一规范和标准。《标准》吸收IPCC和CDM碳汇计量方法的先行思想,结合我国实际,明确了海洋碳汇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构建了海洋碳汇核算体系,标明了数据来源与途径,规定了核算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用于核算我国海洋碳汇能力的实施方案,确保海洋碳汇核算工作有标可依。
在海洋碳汇的定义问题上,海洋碳汇术语和定义是海洋碳汇核算的基础前提。国内外相关权威性定义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指出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指出,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HY/T 0305-2021《养殖大型藻类和双壳贝类碳汇计量方法 碳储量变化法》将大型藻类碳汇定义为“利用大型藻类从空气或海水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和能力”。参考以上,《标准》将海洋碳汇定义为“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等从空气或海水中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明确了发挥碳汇作用的主体是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等,同时强调了碳汇过程是“吸收并储存”的过程。此外,为便于理解和后续应用,《标准》对海洋碳汇核算涉及的其他相关概念也进行了逐一界定。
在海洋碳汇量化问题上,基于“海洋碳汇”的定义,《标准》所指海洋碳汇能力由红树林碳汇、盐沼碳汇、海草床碳汇、浮游植物碳汇、大型藻类碳汇和贝类碳汇等组成。结合《标准》制定过程中各阶段的意见和建议,未考虑物理泵途径的海洋碳汇能力,其原因在于物理泵途径产生的海洋碳汇量主要受气温、风速、海水溶解度与交换界面分压值等气候与水文因素的影响,计量方式多以实地检测为主,模型差异性较大,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未考虑海洋微生物碳泵途径的海洋碳汇能力,其原因在于海洋微生物碳泵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标准》只纳入有共识且技术成熟的部分;未考虑珊瑚礁的海洋碳汇能力,其原因在于珊瑚的钙化过程中伴随CO₂释放,其不同时间尺度的碳源-碳汇属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未考虑底栖动物的海洋碳汇能力,其原因在于底栖动物碳汇有待进一步论证;未考虑鱼类、甲壳类的海洋碳汇能力,其原因在于鱼类、甲壳类等的养殖过程靠投放含碳饵料维系的传统海水养殖模式,不属于海洋碳汇;未将海藻场、巨藻单独列出,其原因在于《标准》已体现大型藻类的碳汇作用。海洋碳汇能力核算采用常规且成熟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群落样方调查方法、标志桩法、叶绿素a法等,力求基层可操作、区域可对比。核算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调查,按照相应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与实验就可以获取,如果没有条件开展调查的,《标准》也给出了相关系数的参考值。
此外,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课题组还从碳要素视角和生态产品视角探索了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方法,尝试推动碳汇经济价值评估向市场化机制迈进,以生态产业化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推动海洋碳汇价值实现。相关工作将以其他成果形式展现。
图为黄河三角洲芦苇和荻。
争取在海洋碳汇领域取得原创性重大成果

记者:在《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实施过程中,需要如何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
图为红树林调查现场。

记者:赵建东
新媒体编辑:陈平 陈君怡
初审:赵蕾
审核:薛亮 赵建东
审签:赵晓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推动海洋碳汇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HY/T 0349-2022《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