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中国乡村地区历史文化及环境要素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推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本文以丽江市玉龙县宝山乡石头城保护性详细规划编制实践为例,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保护性详细规划编制思路进行了梳理,总结提炼了四大工作重点,为类似的项目提供方法参考。
图片由作者拍摄
详细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四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具有实施性和管控性双重功能。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同时,为了深化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丽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丽江宝山乡石头城保护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编制团队面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进行全方位统筹思考。一是落实整体规划层面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二是明确微观层面的保护修复与建设开发项目,形成能指导石头城未来村庄保护与建设的保护性详细规划,让纳西族隐性的非物质文化和显性的历史遗存得以传承与发扬。
图片由作者拍摄
石头城,坐落在云南丽江市东北,金沙江畔,依山而建,纳西族千年古寨,是我国极少数保持原始状态并以石头为材料构筑的古村落,极具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先后被评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基于石头城的特殊性,从文物保护利用的角度出发,在全面落实上位规划的指导思想,不突破“三区三线”、保护紫线等约束性规范的前提下,提出四大工作重点。
2.1 保护更新利用
规划对石头城村域内具有民俗特色的村庄格局(街巷、院落、建筑)以及代表性的历史环境要素(烽火台、城墙、城门、古树名木等)、山水格局(山水林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手工艺、歌舞)等进行明确保护,针对不同的保护要素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同时,将区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等三大区域,并明确每个区域的保护要求。
村庄格局主要以街巷、院落、建筑为主,明确街巷以贯穿内外城的主要街巷,以及内城的三条巷道和外城的八条巷道规划中应予以重点保护,宽度基本维持不变,在有条件拓宽的位置及道路沿线有堆积杂物的区域,进行集中清理。院落保持现有传统院落组合方式,以“一”字型、平行院落、“L”型院落、“C”型院落为主,新建或改建建筑院落组合方式应与传统院落组合方式一致,不得擅自拆建、新建、扩建活动,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原有空间格局、尺度和景观特征。建筑则根据详实的现场踏勘,标注编号,对整体建筑进行分类评级,分为建议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筑、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并针对分类提出相应的保护修缮引导措施。
针对村庄内部闲置的建筑提出活化引导利用。如改造为休闲农家民宿、纳西风味餐馆、老年活动中心等。部分利用空置房、开敞空间进行提升改造,作为非遗展示空间。如对纳西族节日、习俗、民族服饰等进行科普展示的石头城文化展览馆、展示传统手工艺的纳西传习馆以及对纳西民族歌舞音乐等延续、创作的纳西乐坊、纳西广场等。通过提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非遗传承人保护、非遗研究及宣传等措施,加强非物质物化遗产保护。
2.2 建设控制引导
落实“多规合一”,体现实用性。优化村庄建设边界,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对村内开敞空间、绿地空间、道路广场及构筑物提出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指导后续近期建设。
通过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的预测,确定村庄远期发展建设用地的规模。同时,对建筑高度、色彩、风貌、材料等进行管控,明确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的建筑控制要求。对红线、蓝线、紫线等均有相应的划定说明及控制要求。
2.3 人居环境提升
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对石头城卫生设施、照明设施、道路设施、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方面均作出规划说明;针对地质隐患,消防安全,提出系统规划;针对现存影响环境风貌的太阳能、空调、裸露管道、电杆线缆等提出整治措施,提高石头城内人居环境质量。
2.4 文旅产业策划
基于石头城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分析结果,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可行性分析。在保护的前提下,构建合理的产品体系和项目建设内容,同时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与周边景点进行联动。基于石头城、太子关两大核心吸引物,提出户外拓展、科考研学、乡村度假、文化体验四大旅游产品体系,结合未来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引导,策划石城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石城码头、石城恋歌(文化广场)、石城往事(烽火台)、石城商街、石城农园、民宿集群、太子关徒步线路八大重点项目。
探索详细规划从以开发控制为主,转向包括保护、利用、修复、更新、发展等全方位的管控模式,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对现行规划管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规划,为石头城的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提出实用性指引,进一步构建了其“内观山水,外看城”的景观格局,激活了传统村落的振兴动能,以有限空间实现品质化发展。
相关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详细规划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保护性详规编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