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1+1+N+1”城市运行体系
市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省、市三级建设的基础环节,在建设过程中强调“抓统筹、重实战、强考核”。为切合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业务需求,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围绕可感知、可视化、可计算、可推演、可执行的五大能力,汇聚全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据资源,搭建“1+1+N+1”的城市运行体系,即“1”个城市运行基础数据底座,“1”个城市运行核心业务平台、“N”个城市运行智慧行业应用、“1”个城市运行决策指挥中心。
依托基于BIM+3DGIS技术搭建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了“一朵云、一套数、四支撑”的数字底座,即聚焦城市运行,统筹城市治理监测信息,构建市级物联感知网络“一朵云”;整合全市城市运管服数据资源,打造标准统一的数据资源库“一套数”;夯实城市运行数字基础,以CIM中台为核心融合物联感知中台、智能算法中台、业务协同中台,打造服务中台“四支撑”。
围绕市级运管服平台“抓统筹、重实战、强考核”定位,以“阵地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社会广泛化、治理智能化、机制创新化、作用实战化”为目标,全面夯实网格化管理机制,重点打造“三大核心业务系统”,即指挥协调系统、运行监测系统、综合评价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的协同联动指挥和监督考核。
指挥协调系统,依托移动终端、物联感知终端进行事件采集,在系统中进行部门、人员、端与端之间的智能分拨、派遣、批转,完成城市事件的解决处置,保障城市正常、高效运行,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运行监测系统,汇聚城市运行监测数据,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统一监测、预警推送、风险管理,为城市运行指挥协调的事件来源,提供全面的数据服务与应用分析服务支撑。
综合评价系统,围绕“市政设施安全、房屋建筑安全、交通设施安全、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群众获得感”和“干净、整洁、有序、群众满意”等核心指标,对城市开展综合评价工作,帮助城市管理者快速掌握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综合水平。
为推动形成城市运行管理“大城管”“大综合”工作格局,城市运管服平台涵盖了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执法等四大类行业应用,并可结合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应用扩展。
市政公用,针对道路、供水、排水、燃气、桥梁、隧道、照明、管廊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设备进行管理,全面普查地区市政设施设备数量、分布及责任单位。依托物联感知设备监测网络,实现对上述基础设施的预警处置,并结合日常巡检巡查和维护养护工作,辅助管理人员及维护检查人员进行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养护,及时发现城市基础设施问题,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正常、安全运行。
市容环卫,实现对环卫设施部件及作业、监控资源的基本信息和空间位置管理。通过接入物联感知设备进行实时监控预警,要求环卫企业及时处置反馈环卫事件,制定周期性考核任务对环卫企业作业情况进行抽查巡检和考评等,实现对第三方环卫企业的道路洒扫、垃圾清运等作业的监管监督,及对城市垃圾、市容整洁的有效管理。
园林绿化,实现对园林绿化对象、附属设施部件及监控资源的基本信息和空间位置管理。通过接入物联感知设备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形成园林养护记录和日常巡查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精细化管理与日常监督。
城管执法,系统专为城管执法人员执法办案相关业务、学习使用。基于业务协同中台,根据综合执法办案流程及执法文书标准配置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案件表单及批准流程,结合移动执法终端,实现现场执法数据同步更新、同步批转;基于完善智能的案由库、法律法规库、社会主体库提供助手服务,便捷执法文书编辑过程,高效率完成文书填写与案件审核过程。
以空间地图信息汇聚为支撑,全方位汇集业务指导、运行监测、公众服务和综合评价等数据,以及与城市运行管理工作相关的其他数据,打造全市运行态势感知、运行监测、分析研判、决策建议一张图、指挥调度决策指挥中心,实现宏观态势全掌控、发展趋势可预测、异常问题早发现、管理短板智查找、业务动态全跟踪。
预期成效
城市覆盖全面化,让城市管理更有宽度。城市运管服平台涵盖环卫、园林、市政、执法、数字城管等城市管理业务,实现城市管理的全面覆盖。将各个行政区域、社区和基础设施纳入统一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中,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城市各个方面的运行情况,为决策制定提供更宽广的数据支持,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城市运管服平台,打开城市精细化“智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