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同济规划院种子计划“微论坛”活动在同济规划大厦408会议室成功举办。该活动由党委书记刘颂和副院长周玉斌致辞,李京生、刘文波、钱慧、张乔、胡力骏、陆希刚、李晴等专家出席了本次活动,科研部主任汪劲柏主持。


“种子计划”由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起,旨在发掘和培育优秀的科研课题,同时培养青年规划师的研究兴趣、提升其研究能力,共同提高规划院的科研水平。该活动于2023年全面开展,包含来自15个分支部门、9个专业方向的59份课题,每个专业方向由一位学院老师和一位规划院专家担任指导,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和实践结合的活动。
本次微论坛是“种子计划”的中期成果交流活动,共35组汇报,包含设计、历史、社区治理、交通、更新、控详规、区域国空、乡村、产业等多个方向。专家将根据研究的深入性、业务的关联性、创新性和现场表现对每个汇报进行打分。

特邀嘉宾
刘颂
同济规划院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刘颂进行致辞,肯定了“种子计划”对于学术、实践乃至学科转型的重要意义,强调实践和研究双向反哺的重大价值,并祝愿青年规划师们在过程中有所收获,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特邀嘉宾
周玉斌
同济规划院副院长
副院长周玉斌进行致辞,对“种子计划”的内涵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创造一个培育平台,发掘有科研兴趣和研究能力的青年规划师,将其统筹组织,提高规划院的科研能力。周院长特别感谢了各位专家的参与,并祝愿各位青年规划师学有所得。

论坛主持人
汪劲柏
科研办主任
汪劲柏博士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和概况,并对出席活动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
讲演活动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包含设计、历史、社区治理、交通4个方向,共15组汇报,点评专家为李京生、刘文波、钱慧、张乔、胡力骏。下半场包含更新、控详规、区域国空、乡村、产业5个方向,共20组汇报,点评专家为李京生、刘文波、钱慧、陆希刚、李晴。
上半场


王鹤锦介绍了以Grasshoppe为代表的参数化算法逻辑在城市组团划分,生活圈建设、TOD选址、设施覆盖等应用场景中的作用,概述了规划方案的自动生成与算法的逻辑关联性。赵卉以潮州一江两岸片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参数化软件模拟形成符合视觉效果的初步空间布局,并校核优化强度控制要求,探讨了如何在不同管控变量的约束下让计算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模型构建意图。江映璇探讨了如何在空间格局保护和多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控制优先级,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推演,寻找最优方案,打造为市民生活而生的有轨街道。田圆基于AAD方法对上海15个河道的鸟类生态景观进行研究,总结出鹭鸟聚集地的三个特征,生成了鹭鸟生态景观模型,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张子寒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出大尺度城市艺术品的营造特征,包括尺度生成方法、内涵生成方法、形象生成方法、空间融合方法等。刘志镜提出对城市街道的热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优化的理论框架,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街景图像分析、街道城市遥感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和技术,以云南红河州为例将理论框架展开应用。孟凡钰讲述了市域铁路站的四个层次及其特点,介绍了将传统高铁站融入地铁功能的建筑设计实践,并提出交通流线优化、周边商业开发等设计策略 。

徐春雨从保护和更新的三个转变出发,基于问题导向的“城市病”诊断书,提出战略导向、人文导向的城市更新实施策略。陈长春以丽江古城为实践对象,发掘出三个现状问题,建立了活态遗产影响要素模型,提出丽江模式对人居型遗产地可借鉴与启示的四个特征对策。奚婷霞从公众角度出发探索AI技术如何实现更新零距离,提出建设AI共创平台及其三大体系实现三大关键应用,并以实际项目为例介绍了AI模拟眼动技术提高微更新参与效率、AI绘+小程序赋能墙绘更新服务降成本促实施等共创场景。朱丛丛提出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有边界溶解、集聚分布、形式自由、数字融合、区位重塑等。赵梓宇以浙江嘉兴为例,介绍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指标体系的内涵及架构,以及该指标体系的编制方法和创新特色等。贾新昌从案例借鉴出发,介绍了雄安新区容东的慢行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实践。钱雨梦阐述了城市轴向发展的背景、交通导向下的评价体系构建及相关案例借鉴。金杨基于多交叉口干路交通的特征分解,提出通过信号灯控的交通组织模式并进行仿真模拟推演。
下半场


刘亚霏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文献和案例,提出城市更新规划的五大核心策略:基础设施扩能增效、历史文化风貌传承、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社区宜居品质提升、和公共空间增量提质,及其对应的规划举措和控导类型。徐进以年龄特征作为人群画像的分析维度,通过遗传算法来进行人口分布拟合,从而进行基于人群的公共要素需求识别及精准供给策略提出。安平基于各地城市更新的实践基础,结合街道层面的精细化治理的新要求,探索老城区连片有机更新的机制构建和实施路径。孙洋洋以多元数据来构建多维指标体系,利用机器算法模型完成更新区域的矩阵判别,提出对应的非信息化策略。唐浩文基于案例分析梳理了控规层面土地混合使用从规划标准到落地实施的主要管控实施环节,总结了各环节中的7个难点并提出相应规划对策。安悦对北京和上海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进行比较和模式概括,并结合5个案例从4方面对更新地区的控规编制要点进行比较研究,建立分析矩阵并提炼示范性的技术要点。王楚涵分析了现有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如目标导向、模块划分原则、规划传导体系和单元规划地位等,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王澈基于实际案例实践,围绕政府引导的自主更新,讨论了刚性和弹性结合的设计导控方式。魏登兴介绍了文化可读性的概念辨析、风貌文化可读性的提升框架、风貌全要素全流程管理建议。刘玉超提出通过划分单元进行全域全覆盖的景区管控方法,以合理分配资源。

杨颖通过分析人口数据和人地产匹配等,探讨全国城市城镇化率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路径。陶世杰建立一个用于国土空间编制、实施监测及风险管理的智能平台系统,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模型进行土地利用智能推演,并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攻防演练。陈恺昕运用大数据从经济、产业关系、人口迁移、文化特质、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评估城市实力,进而明确城市定位。杨韫萍从历史角度出发提出对圩田空间的保护和利用对策。吴虑以项目为例讨论了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村庄的布局优化方法。张军华总结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农田现状问题,针对畈田、冲田、平田三种农田单元形式提出应对措施。于佳冬研究发现乡镇级别规划需要关注三个空间层次和四个重点研究领域,并提出三个层面的发展策略,形成分析矩阵。胡一诺总结上海近郊农村道路的问题与特征,分析背后原因,并提出若干设计策略。郭睿讲述了如何利用交叉效率DEA模型来进行产业效率评估,并介绍了产业选择的五维分析框架”。王骏提出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衡量地区创新能力的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创新人群在不同区域空间上的需求差异。
专家点评







现场专家
对于上下两半场的汇报,各位专家均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各位青年规划师的辛勤成果,认为所展示的阶段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丰富度。在此基础上,对下一阶段的课题深化提出了若干建议。
总体上,首先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出在创新技术方法的基础上,要将技术多应用于实际项目操作。技术研究是为规划设计服务的,要时刻思考技术方法的价值观是否与规划设计目标的价值观相匹配。其次,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加强对研究问题、策略和应用部分的创新性思考。再次,强调要加强课题与实际问题需求的对应性,加强研究内容与课题的契合性,聚焦重点深入研究。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治理等领域,专家指出要注意明晰研究问题、聚焦研究范围,自下而上解决问题,厘清重点思路,排除冗余信息;对于乡村相关课题,提出需进一步靠拢乡村本质;对于产业相关课题,提出需进一步探讨评价结果和地方资源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提出了诸如进一步明晰人民城市的定义界定、加强研究的实际应用性、进一步梳理研究问题背后的逻辑、严谨用词等具体建议。
此外,各位专家还讨论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小型计算APP或工具箱,以应用于实践的可能性。
最后,汪劲柏博士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再次肯定了“种子计划”的重要意义,此次中期交流收获颇丰,获得圆满成功。
后记
“种子计划”是规划院为了培育科研课题、提升青年规划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而开展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价值。本次微论坛是种子计划的中期交流活动,各位青年规划师基于阶段性成果进行汇报交流,内容充实丰满,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力和积极进取的面貌。各位专家同时作为种子计划的指导老师,在本次微论坛中也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议。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讲演活动。接下来,各位青年规划师将基于专家建议,继续深化课题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向我们展示出卓越的成果。
供稿 | 范彬彬、汪劲柏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肖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精彩回顾 | 同济规划院种子计划“微论坛”活动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