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城市群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了帮助大家认识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和未来,由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主持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环鄱阳湖九大城市群共计118个城市进行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为中国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和有序推进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城市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东部发展较为成熟的四大城市群看,尚未形成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城市群建设进入了需要深化改革的瓶颈期
理想的城市群是一个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整体结构上具有合理层级体系,在空间边界、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城市共同体。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发育较为成熟的城市群主要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等,但从总体上看,东部四大城市群尚未形成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一方面,与世界各大城市群相比,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和重点方向;另一方面,在动力机制上主要是行政手段,市场作用亟待释放。
从各项发展指标看,东部四大城市群的水平处于持续提升过程中,但增长的幅度有限,一是经过前些年的快速和高速增长,开发程度普遍较高并抵达某种阈限,人口、资源优势的利用回报率有所下降,同时在空间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加大的背景下,很难再像过去一样“大踏步前进”,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一样,东部城市群也迎来了以“中高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
从中部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看,在环境保护、层级体系及人口资源方面均不乐观,且可能面临着“隐形塌陷”的困扰
中部城市群主要包括中原经济区、环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四个。中原经济区城市人口指数倒数第一,城市经济指数倒数第二,前者显示人才与就业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后者揭示出当前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院校密集,优质人口指数和职业人口指数的优势显著,但本质上是一个“放大了的武汉”,在层级体系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环鄱阳湖城市群在九城市群中垫底,而基于经济不发达基础上的环境生态水平,本身也是极其脆弱和靠不住的。发育比较均衡的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其第三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仅次于珠三角,在一些指标上还超越了成渝经济区。中部城市群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隐形塌陷”,其人才和人力资源本身已经不足,而随着长江经济带的贯通和一体化,有可能流向下游的长三角和上游的成渝,这是特别需要注意和未雨绸缪的。
从西部的城市群发展看,和中部城市群已有一拼之力,但与东部还有较大距离,其难题在于如何突破各种现实的客观条件限制
成渝经济区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在人口指标方面,成渝经济区历年来基本在第五至第七位徘徊;
在经济指标方面,成渝经济区基本处于第六位左右;
在文化指标方面,成渝经济区基本在第四位左右;
在生活方面,成渝经济区基本位于最末位,这是成渝经济区表现最不尽如人意之处;
在首位比方面,成渝经济区的均衡程度较高,但由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这也仅仅是处于“简单均衡”或“原始均衡”阶段,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这样的“均衡”必然会被打破。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城市群发展的缩影,由于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它们一般在区域发展中竞争力有限,在人力、资源的抢夺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如何突破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则是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我国城市群精神文化生态建设成效不明显,“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还有较大的差距
城市群代表了当今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拥有巨大的物质财富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能力,本应是当代中华民族美好生活的核心空间。但在城市群经济繁荣、城市建设光鲜亮丽等繁华表象的背后,各种极端心态与行为也与日俱增。这说明我国城市群患上了“文化病”,在硬件、硬实力与软件、软实力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
原因在于,
首先,目前我国城市群规划多是以产业、交通为中心的经济规划,评价标准也主要是一系列经济指标,这就在顶层设计上决定了其必然走上“经济型城市群”的发展道路。
其次,尽管在一些规划和实施方案中“文化”一词频频出现,但由于规划编制的基本立场和评价标准并未改变,文化充其量只是一个“摆设”,“重经济轻文化”的基本格局未得到改变。这是我国城市群规划“惊人相似”的主要原因。
再次,尽管我国城市群涵盖了巨量的区域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资产,但对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的实际贡献极其有限。从文化指标评估看,中原经济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文化底蕴丰厚,却排在靠后的位置,这说明其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应和影响力没有挖掘出来。对于物质空间上日趋局促的城市群,文化开发和提升是今后应重点研究、规划和布局的战略方向。
对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建议
东部城市群探索人口、经济、生活、文化四位一体、均衡发展的城市群机制,解决我国城市群层级体系混乱和一体化缺乏内生动力的问题
对此可通过自上而下的机制体制改革,合理划定城市群的层级体系与边界,以理顺城市层级间的资源配置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为中心,构建符合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协调协同发展机制,把“浅表合作”延伸到实质性合作和“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
中部城市群建立就业、产业和基础设施三者的联动机制,提升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
提升长江中游三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是关键,对此需根据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人力禀赋特点,建立就业、产业和基础设施三者的联动机制,朝着人口、经济、环境和文化四者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方向迈进。通过城市群内部的人力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的双向互动,逐步调整产业和就业的结构,积极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就业、产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
西部城市群需努力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找到理念、机制和技术发展的新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少城市及城市群都面临着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该城市群中的城市基本处于美国中部内陆,向外联系的通道是五大湖水域。成渝经济区同样有长江流域这一通往外界的水域,和五大湖城市群相似,如何变自然地理环境的劣势为发展的优势,很多西部城市群都可在发展理念和机制方面借鉴国际经验,在资源匮乏和地理位置封闭的背景下,通过积极运用交通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在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及技术路径方面找到新思路。
深研并重建区域文化认同,切实推进文化城市群战略实施
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群规划大多以交通和产业来引导发展,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等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在现实发展中并不占优势。而后发展的城市群不仅难以通过交通和产业得到充分发展,也会牺牲掉欠发达地区传承较好的区域文化传统和认同感。无论是当代国际城市群建设,还是中国古代城市体系构建,实际上都与文化和价值息息相关。城市的本质是文化,文化城市群代表了城市群发展的更高形态。依托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强国两大国家战略,将“文化城市群”作为落实“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和核心框架,转变以工业化、现代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经济型城市群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关系和协同发展机制,是我国城市群发展应认真研究和布局的总体思路与核心战略。
◆ ◆ ◆ ◆ ◆
近期文章推荐
——————
来源:招商引资内参
新土地规划人 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