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风水”之变迁,来了解一下?
图片源自网络。
一般而言,“风水”与现代科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现在的人们往往将风水看成一种风水师解释物质环境吉凶祸福的话语体系。然而,我们是否真的了解风水?风水产生于何时?是否如后世所了解的那样,最初的风水就带有玄虚色彩?由于风水与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密切相关,曾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城市与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城市营造思想紧密相关,因此,规划师有必要正确认识风水这一问题。在中国文化自信加快树立的今天,规划师尤其需要理解和厘清风水这一概念,以便在规划工作中正确传承中国本土的营造文化。
正如《城市规划》2018年第12期文章《风水变迁与城镇发展》(作者:董卫)所明确的那样:“在三千余年来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与民间风水观念产生交织。但如果能够厘清它的生成、流变及其实践特征,就不会被后世风水那种玄虚丽俗的外表所迷惑。”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受到风水的影响,甚至当中包含有部分风水学说的因素,这要求我们对风水采取科学的认识态度,正视风水观念的生成变化,避免不加分析而笼统将风水视为一种民间活动或迷信。
《风水变迁与城镇发展》一文结构简洁,分别从早、中、晚期三个时段考证和阐述风水的产生及变化,非常清晰的总结出各个时期风水活动的特征。
通过对“盘庚迁殷”和“周营洛邑”历史的回顾,特别是对“周营洛邑”文献的详细考察,文章认为风水源于确定城址、端正方位的国家祭祀典仪之中。对《史记》《汉书·艺文志》中有关“堪舆”“五行”等内容进行考察后,文章指出,汉代以后风水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水发展发生重要的转向,由先秦朴素的官方营造典仪逐渐演变为术士主导的职业风水,风水也在此时开始被披上玄学的外衣,开始向虚幻功利的方向发展,并将营造与个人功名利害关联起来。考察宋代以后的风水图像学、考证金元明清时期洛阳城文峰塔的建造历史,文章认为,晚期风水结合书写技术而发展出风水图像学,更加便于风水师对雇主进行诱导,而晚期风水更是对既有城市进行诠释和改造,明清时期许多城市都在风水的名义下得到改造和修复。
从风水解释文字的文风变化上看,文章认为其经历了从魏晋文人式山水气韵,到两宋通俗化,再到明清玄虚化的演变过程。
风水如何从早期的官方营造典仪异化为俗民社会的“风水”?文章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证和分析。文章依次阐述这一异化和转变在西晋至宋时期的表现,认为从西晋郭璞到隋宇文恺的300年间,礼制和宗法思想逐步向俗民社会传播,并与民间阴阳五行观念结合,形成风水思想;从隋宇文恺到中晚唐李吉甫的200年间,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举制度的推动,宗族制度与风水相融合,基于俗民社会的风水体系得以建立和发展;至宋代,风水成为巩固宗族制度、检验宗族势力的一种手段,扎根宗族制度使得风水获得极大的发展机遇。
《风水变迁与城镇发展》一文将风水思想观念的流变放在城镇发展的背景下来考察。从周公营建洛邑的事迹中可以发现,后世的风水思想萌芽于营建典仪制度。而官方文献《隋书》关于隋唐大兴城和洛阳城的营建并没有记载关于风水的内容,风水却在民间广泛存在。到明清时期,风水思想影响逐渐扩大,许多城市在风水的观念下得到改造和修复。文章从以上几个方面证明,风水观念在中国古代城乡建设中实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的学术论文中,以风水为主题的论文并不多见。文章《风水变迁与城镇发展》从城市建设规划的角度梳理风水这一问题,尝试厘清风水萌芽、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以及风水活动所具备的特点,以助于人们进一步界定风水在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文化中所产生的影响,便于规划同仁在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更为科学的认知和传承历史文化。对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以及历史城镇保护和利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还等什么,赶快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吧。
▲ 图1 | 早期城市型制与营城典仪的形成
Fig.1 The formation of early urban system and official constructive etiquette
a 周王城图 (资料来源:张驭寰:《中国城池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第8页):周王城图是王国创立时期都城模式的理想表达,以国家规制与典仪为其制度性支撑。
b 周公营洛图(资料来源:清乾隆《洛阳县志》,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整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周公在洛阳创制的一都二城模式对后世影响巨大。
c 太保相宅图 (资料来源:清 孙家鼐等编《钦定书经图说》第12册,第32卷,目录32,光绪三十一年内府刊本):本图虽为后人虚构,但其场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早期营城的典仪过程。
d 洛汭成位图(资料来源:清 孙家鼐等编《钦定书经图说》第12册,第32卷,目录32,光绪三十一年内府刊本):水北为汭。此图表现周人选洛北天下之中建王城大都的情景。唐人孔颖达为《尚书·康诰》注疏时说:“周公初造基址,作新大邑于东周洛水之汭,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会言政治也。”
▲ 图2 | 基于GIS地形分析的隋唐长安城格局
Fig.2 The pattern of Chang’an City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ased on GIS terrain analysis
注:长安城地形明显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皇城及大明宫位于相对高畅处,宫城则地势低洼,历史上屡遭洪水侵袭。鉴于城内地势起伏剧烈,为日后“六爻”说提供了条件。西北角为汉长安城城河。
资料来源:基于空间历史信息系统(SHIS)的城市形态变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主持:董卫,编号:51178096),参与研究并制图:陈梦姣,黄慧妍。
▲ 图3 | 基于GIS地形分析的隋唐洛阳城格局
Fig.3 The pattern of Luoyang City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ased on GIS terrain analysis
注:洛阳城以皇城和宫城居于西北最高处,依托邙山而俯瞰全城。城市规划汲取长安城建设的教训,尽量避免水灾之虞。但实际上在隋唐二代,洛阳城还是不时遭受洪灾,大水漫城的事时有发生。
资料来源:基金课题同图2,参与研究并制图:牛元莎,黄慧妍。
▲ 图4 | 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插图图示
Fig.4 Frontispiece of the block printing “The Prajna Boromir Sutra” in the ninth year of Xiantong period (868 AD) of the Tang Dynasty
注:这是世界目前发现最早的拥有纪年的印刷品,原藏敦煌藏经洞,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收,现藏大英图书馆。
▲ 图5 | “黄帝宅经”中之阳宅图图示
Fig.5 Yang House (yangzhai) Map from Huangdi House Classic
注:传“黄帝宅经”(亦称“宅经”)为晋郭璞所作,经后世点校重写版本繁多。由清 纪昀任总撰官,陆锡熊、孙士毅等参撰的《四库全书》中辑录的《青囊秘要》里有此篇。
▲ 图6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广州府舆图图示
Fig.6 Map of Guangzhou City in the twenty-fourth year during the reign of Kangxi Emperor (1685)
注:依理想风水模式描绘出的广州城图,图中龙脉、朝山案山、侍卫、缠、迎及护龙山水等风水要素表达得十分清晰。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