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被人问起想带朋友去旧城转半天儿上哪儿好,我一般都会推荐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对我来说东城的史家胡同、西城的杨梅竹斜街是旧城里最正能量的地方,于是今天写个连载,好好说说咱大栅栏有什么好,要怎么看,该怎么玩儿。
大栅栏街、杨梅竹斜街、铁树斜街、樱桃斜街这几条北京城里少见的斜街大体形成于元代,当时的前朝废都金中都位于大都城的西南部,居民在新旧都城之间往来行走,便踩出这几条斜路。人来人往的多了,路的两侧便形成店铺街,奠定了大栅栏地区繁荣的商业基础。
现如今,大栅栏街还是一如既往的人山人海,但更有趣的是一些新面貌、新功能开始在杨梅竹斜街、铁树斜街这些本不起眼的胡同里生长起来。在这里,您不但能感受到浓浓的老北京气息,还有或传统或创意的小店点缀其中。正确的玩儿法是:穿双能走街串巷的鞋、带上相机、擦亮眼睛,带着感受和寻找的心情逛开去。
为了让您玩儿的不抓瞎,龟姐推荐条探访线路:从前门地铁站出发向南经前门大街走廊坊二条向西,跨过煤市街上杨梅竹斜街继续西行,从樱桃斜街向东南折到观音寺,由岔路口继续向东走铁树斜街,最后折返经大栅栏西街、大栅栏街回到大前门。一路上好玩儿的地方太多,一口气说不完,我今天先来起个头,预计会有三四期,把大栅栏好玩儿的地方和这些年的小变化都好好数落数落。
廊坊二条算是前门外最有老北京特色的餐饮杂货街,虽不像大栅栏街上的同仁堂、瑞蚨祥如雷贯耳,但却有最正宗的爆肚儿炸酱面和各色杂货摊儿。近些年廊坊头条周边遭成片拆除,二条虽幸免于难但北侧也颇显零落,尽管如此,街上的商业氛围却丝毫不减。
来这儿一定得去二条76号——80后小北京崔勇掌柜的正阳书局,不大的店铺里堆满了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很多甚至是绝版书,喜欢老北京文化或做这方面研究的人一定得来淘淘(俺们每次都是一车一车往回拉= =+)。最近崔老板在西四的万松老人塔塔院里又开了正阳书局分店,以后有机会还要专门说说。(照片by @智商三岁)
除此之外,街上还有号称北京市照相机总厂的老铺子,旁边不起眼的二条杂货铺里也能淘到稀奇玩意儿,值不值钱不说,关键是一个喜欢。下边那张图就是龟姐的小伙伴沫沫小朋友淘到的可爱小物件儿。
街上老字号的吃食也不少,不过真真假假也不敢瞎吃,四季民福的炸酱面和爆肚冯两家还算靠谱,物美价廉可以一试。
出了廊坊二条往南没几十米就是杨梅竹斜街,2010年以前,这里还是条再普通不过的胡同,地面坑坑洼洼、房屋不甚光鲜、街边是洗头房小卖部和棋牌室,而现如今已变成前门外新旧交融趣味盎然的好去处。这里是著名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新街景”项目的主会场,从2011年起,每个十一黄金周期间都会有艺术家、设计师们成群结队的来这里开起临时小店,很多在设计周结束后就变成了长驻店铺。
胡同东口的兔爷张,就是2012年设计周中前来试水后喜欢上这地方便扎根下来的店家。店里卖各色兔爷儿毛猴儿,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老板从各处淘换来的点心模子,进门左手边架子底层堆的全是,有老的有新的,价钱几十到一百多不等。这放东西的架子也有玄机,顶板是老板从胡同里拆房处捡回来的门额,上刻传说中的“万字不到头”。龟姐在店里收了个老点心模子,花纹精致极了,回家做个摆件儿那是极好的,而且洗干净了还能做手工皂模子哦~
铃木食堂:没错,就是南锣那家铃木食堂的连锁,只是环境更宽敞,还加上了铃木杂货。院子本是大杂院的一部分,近几年有十几户居民自愿腾退,院子的这一部分便空了下来,院子的另一部分则还有7、8户居民居住。为了把院子里空下来的零散房屋更好地利用起来,设计师对院子的局部进行了改造设计,改造后的建筑在2013年设计周时曾用作大栅栏更新计划的展示中心,2014年则作为铃木食堂正式开业。来这儿一定要吃牛肉火锅和杏仁豆腐,还有铃木肉饼也可以一试,逛累了进来坐坐,还能顺便挑挑旁边杂货店里的日式餐具~
再往西走两步有个房子立面上钉满了锈迹斑斑的铁皮,不知道的或许还以为是个破房子,其实大有玄机。这是2013年大栅栏“领航员计划”的作品,所谓的领航员计划即邀请多位设计师、艺术家通过设计尝试解决历史街区内的传统建筑改造、胡同空间改善、新功能植入等问题(当然,出的主意未必全都靠谱儿,但大有开拓思路之用)。这座建筑由标准营造建筑师事务所利用居民腾退后的房屋改造而成,外面用捡来的废铁皮拼贴出有趣的肌理,里面则是用大大小小的木头盒子与玻璃天窗堆砌出的房间,旨在探索一种新的四合院居住模式。不过由于通风、隔热等问题,这盒子可不能真住人,但却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尝试,现在时常作为展陈空间使用。
再往西去就到了杨梅竹斜街上的标志物——青云阁。青云阁不但自己故事多多,周边还有小北京老板开的瓷片首饰店和据说全北京最正宗的美式咖啡,连门口的地砖都有别地儿不一样哦。
不过,今天就先说到这儿,卖个关子下回继续!您也可以循着路线图自己先去探一探,或许还能有新发现呐(要是有啥收获您也一定跟我说一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