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你是无与伦比的美丽,也是无言以对的哀伤

看到她的那一刹那我完全被她迷住,那层层递进的西洋柱式,精美的弧形阳台,砖红色坡屋顶和薄荷绿的老虎窗,有着强烈的场景感。让人忍不住想象阳台上或许曾经坐着穿洋装或旗袍的太太,在暖和的阳光下喝下午茶,眺望孩子们在房前平整的草坪上奔跑嬉戏,房子里有柔软的大床、敞亮的餐厅和一丝不苟的管家。

当然这只是想象。这栋建筑建于1920年代,是曹汝霖在“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后新建宅邸的一部分,据说曾有前后两楼,前楼曾为丹麦公使馆,现已无存。后楼尚存,现作为单位宿舍。如今这栋曾经风光无限的三层小洋楼中住着二十多户普通居民。

西洋建筑的主体是砖石结构,所以不至于像木构建筑一样容易腐朽倒塌,但木质地板经历近百年的踩踏、虫蛀和居民做饭的油渍污染,已经破败不堪,踩上去咯吱作响。从外观就可以看到楼板底面千疮百孔。

全楼只有一个厕所,可以想象每天早上20几户近百人排队上厕所的窘迫。也没有厨房,两端楼梯边的窗台上有狭窄的水池,昏暗的楼道里一字排满煤气罐和炉子,和居民的杂物一起占满整条楼道,只剩一人宽的过道。火苗、煤气罐、昏暗的灯光和易燃的杂物,这就是居民们每天最最普通的,走钢丝般的日常生活。

从外面看耀眼的砖红色屋顶是一块块金属板材,下雨下雪就会从缝隙之间向室内漏水。墙体虽是砖石结构,由于年久失修,有些地方也已经开裂。这栋老房子也在用它残破的身躯苦苦支撑和他同样年老而脆弱的住户们,他们的生命同是危在旦夕。

如何能拯救老洋楼和里面的住户?如果它是普通房屋,大可直接拆旧改新,但对老洋楼不行。产权单位曾提出方案,拆除洋楼一侧的平房,将旁边一栋办公楼迁过去,用腾出的地盖住宅安置洋楼居民。这样既可以好好保护和修缮老洋楼,又可解决居民问题。方案振奋人心,但动作大,钱不够,实施不下去。

回头看,老洋楼在午后阳光下仍然色泽温暖,但人的心情沉重。老洋楼和里面的老居民都在等,一等几十年,恐怕他们都等不了太久了。像这样让人赞叹而又惋惜的美丽建筑,北京旧城里还有许多,他们都在等,谁来救他们?有没有办法救他们?


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但我却时常看到希望。就让这座老洋楼作为一个引子吧,我会把我看到的希望分享给大家。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