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表面变得越发“光鲜”的同时,背后却是沉重而又现实的生态环境危机。当前,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的80%,排放着等同规模的温室气体,并由此引发了气候变暖、臭氧减少、海平面上升、碳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连锁性问题,城市既是这些问题的肇事者,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研究背景

按照联合国的统计和预测数据,截止到2011年,全球总人口69.74亿,生活在城市的人口36.32亿,城市化率过半,达到了52.1%。2050年将达到93.06亿,城市人口增长到62.52亿,城市化浪潮将达到67.2%,93%的城市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目前超过50%的城镇化率,意味着世界将超过一半的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里。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城市为主的新阶段,世界已经正式进入城市时代。

图1:1950-2050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对比(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居署,2012)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为6.91亿,城市化率达到51.27%,我国已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新的城市时代。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发展速度快,发达国家在100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暴发,城市化工作艰巨。

 

研究内容和方法

推动城市的低碳生态转型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是人类践行生态文明,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必由之路。据住建部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00多个地级以上的城市提出要建设生态低碳城市的目标。全国地级以上的行政区单位332个,275个地级市,从城市数量上看,绝大部分城市已对外宣称要打造中国的低碳城市。


但是在“生态热”现象不断泛滥的同时,出现了城市建设“泛生态化”现象。“生态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小区”等等,中国生态城项目四处开花。但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方法论和具体操作层面的系统研究,很多项目都空谈生态理念和生态原则,缺乏针对具体实际问题的探讨、实证研究和案例操作,在实际建设和操作层面缺乏呼应,最终导致生态目标与实际建设的脱节。


本研究提出绿色城市评估体系——“绿色城市评估工具包”(GreenCities Assessment Toolkit, GCAT)

图2:绿色城市评估工具包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从国内外绿色城市相关研究出发,提出了绿色城市评估体系既发展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个内核,同时也必须与绿色城市齿轮模型的7大维度齿轮相结合。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引导城市jackie82发展的重要参照。这一体系认为,绿色城市的概念核心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经济、环境、公平构成城市发展的三大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衍生扩展出外围城市发展引导要素,分别是能源与排放、交通与移动性、建筑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绿色经济、环境健康、政府良治。7大要素系统与3大核心理念构成一个耦合完好的绿色城市运转正向效应齿轮,而衡量这个齿轮运转效果的标准正是基于7大要素的指标体系,指标是否满足要求真实的反应了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3大要求。

图3:绿色城市齿轮示意

 

本课题选取贵阳市作为模拟研究对象,在对贵阳市绿色城市指标的调研和研究中发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被认为是最能反映贵阳绿色城市要义的内容,环境、文化、自然、经济、社会则是贵阳市民对贵阳绿色城市关键词主要聚焦点。

图4:以贵阳地图为基底的贵阳绿色城市市民关注度最高的关键词词云分析

 

指标体系

绿色城市的判断标准涵盖了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但是根据绿色导向和城市管控的要求,可以将指标体系划分为不同的要素加以分项描述,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引导性措施。整个体系可以划分为:环境健康、建筑及土地利用、交通与移动性、绿色基础设施、能源与排放、绿色经济、政府良治。


课题阶段:结题

课题组成员:应盛、周玉斌、叶建伟等

课题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