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五):坚持顶层设计让安顺再现美丽生态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五):坚持顶层设计让安顺再现美丽生态


编者按:


8月15日~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现场会在陕西省延安市召开。58个试点城市及其他有关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交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经验。


近几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指导58个试点城市工作,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探索城市补短板、惠民生转型发展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这些城市从百姓身边小事、难事入手,取得了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善城市生态本底和城市公共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推动老旧城区改造、传承历史文化、改善城市风貌等多方面成效,受到广泛好评。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安顺市全力加快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镇、村”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中心城区—县城和特色镇—美丽乡村”新型城镇体系,新增城镇人口10万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41.5%、52%。推广实施“1+N”镇村联动模式,带动278个村“联动、联建、联富、联美”发展。全力推进“五型城市”,打通中心城区若干断头路,新增城市道路50公里,路网状况不断优化。贯彻落实《安顺市虹山湖公园环境保护条例》,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43平方米。


高度重视 工作推进有序


2017年3月,安顺市被列为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中共安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规划引领、高位推动、多措并举、狠抓落实”的理念,通过健全机制、创新规划、推进项目、总结评估等方式,扎实推进“城市双修”工作。至2019年3月,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生态修复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约2366平方公里),包括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修补范围重点在主城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包括西秀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政府层面,安顺市成立了“城市双修”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县(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具体相关工作。在技术层面,安顺市组建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安顺市规划设计院专家组成的联合团队,为“城市双修”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支持。


制定出台《安顺市城市“双修”全国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安顺市城市“双修”全国试点项目工作责任分解表》,对工作任务、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实施主体、责任人员等进行明确层层压实责任、严格考核。实际推进中,要求各责任单位逐月上报推进情况,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督查督办局进行不定期检查和考核,并将推进情况上报领导小组审议。


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城市双修”规划,结合近期试点要求和长期发展需求,内容包含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现状评估报告、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城市修补实施规划、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城市双修”经验总结和技术指导等,共策划466个“城市双修”项目,包括山体修复、填补基础设施欠账等十个方面,范围涉及城市规划区的大部分区域,相关成果已上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五):坚持顶层设计让安顺再现美丽生态


稳步推进 “双修”成效初显


安顺市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策划规划生态修复项目162个,计划总投资120亿元;现已实施33个,完成总投资27亿元。具体项目上,主城区虹山湖公园项目8亿元、娄湖城市客厅生态项目5.5亿元、贯城河综合治理项目2.8亿元、其他修复项目10.7亿元。通过生态修复,带动实施营造林72.7万亩,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128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4%。目前,安顺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国控、省控、市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规定类别,优良率达100%。


策划规划城市修补项目304个,计划总投资371亿元;现已实施45个,完成总投资40亿元。具体项目上,投资5亿元,打通机场路等多条城区“断头路”,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投资4.4亿元,启动23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已建成廊体3.95公里;投资8.3亿元,对虹山湖、娄湖两大综合性公园进行整治,城市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投资8亿元,用于垃圾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城市双修”,安顺市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坚持“显山露水”,重点在绿化主城区166座山体、改善10多个水库上做文章,采用团粒喷播等技术修复山体创面,恢复山体植被群落,因地制宜地建设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山体公园。目前,安顺市中心城区绿地率达35%,绿化覆盖率达37.1%。围绕“复生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增加公共停车设施和街头绿地,弥补公共空间不足,逐步改善老旧小区风貌,满足居民日常公共服务需求,使人居环境和城市文明建设均得到极大改善。


安顺市还加大了宣传推广及政策保障力度。主动联合多家媒体,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城市双修”工作宣传报道。举办“守望贯城河·小城故事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城市双修”工作。


多个“坚持” 积累宝贵经验


安顺市“城市双修”工作尤其注重“坚持”,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坚持顶层设计,让“城市双修”成为长效机制。安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城市双修”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统筹调度,从顶层设计上出台方案,将近期试点与长期推进相结合,落实责任分解,建立工作台账,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任压实、考核严格和便于统筹的工作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让“城市双修”充分聚焦民生。通过现状调研,摸清城市本底,找准核心问题,确定工作重点,系统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将更多精力聚焦民生项目,如打通断头路,提高支路网密度;增加公共停车设施和街头绿地,弥补公共空间不足;通过微更新改善老旧小区风貌,满足居民日常公共服务需求,避免借助“城市双修”搞宽马路、大广场等形象工程。


坚持创新规划,让“城市双修”引领城市转型。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整合利用既有各类专项规划,针对问题提出规划对策,而非另起炉灶、编制新规。结合政府近期工作重点,围绕“复生态、补短板、强特色”,策划出全民健身城市休闲绿道等一批彰显本土特色、贴近民生又能明显提升城市品质的项目,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让“城市双修”走入生活。高度重视公众参与,通过“悦读帮”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对本市居民和外地游客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3000多份,了解群众意愿,找准工作方向。开展“最美安顺城区”图片征集、“城市双修”口号征集、试点项目实施成效回访等活动,保持市民对“城市双修”的持续关注,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城市双修”带来的变化。建立全过程公众参与机制,真正实现“城市双修”为人民的宗旨。


坚持技术创新,让“城市双修”彰显山水特色。对山体绿道实施整合串联,形成符合本地特点的公园绿地体系,达到显山增绿、治水融景、引山入城的效果。


坚持强化管控,将“城市双修”融入规划管理。在“城市双修”规划编制中,同步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合理控制各片区开发容量、建筑高度,严格管控城市风貌,塑造喀斯特山地城市特色空间形态。投入200多亿元,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拆除面积110万平方米,重新规划建设了医院、学校、社区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能力,倡导共享美好生活。


来 源:2019年11月11日中国建设报

原 题:《显山增绿 治水融景 再现生态安顺》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五):坚持顶层设计让安顺再现美丽生态


延伸阅读: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五):坚持顶层设计让安顺再现美丽生态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五):坚持顶层设计让安顺再现美丽生态

报发展 建未来 欢迎订阅中国建设报


作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唯一综合性报纸,创刊32年的《中国建设报》始终不忘初心,记录时代的进步和祖国的巨变。我们的报道涵盖住房保障、村镇建设、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建筑市场监管、住房公积金监管、城市设计、房地产市场监管、标准定额、工程质量监管、建筑节能与科技等方方面面。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五):坚持顶层设计让安顺再现美丽生态

我们的见微知著

助力您的高瞻远瞩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五):坚持顶层设计让安顺再现美丽生态

扫描上方二维码 订阅中国建设报



监制:肖正华  主编:程小红  编辑:高洋洋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五):坚持顶层设计让安顺再现美丽生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五):坚持顶层设计让安顺再现美丽生态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建设报产经报道):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五):坚持顶层设计让安顺再现美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