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导 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原来大拆大建的方式在城市核心区已经不再适用。而微循环、有机更新的模式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运用。北京西城区政府联合社会力量,按照北京首都功能定位,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社会力量参与、本地居民共建的新模式,在保持独具一格的胡同肌理和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居住片区原有居住功能属性不变的情况下,为“白塔寺再生计划”,制定出人口调控策略、物质空间更新、基础能源提升、公共环境再造、培育文化触媒和区域整体复兴的实施路径。


01

白塔寺地区:复杂多样的老城区


从阜成门内大街望向两侧,白塔寺片区的老城肌理和金融街的办公楼宇对比鲜明。一路之隔,北京的两面清晰可见。作为北京老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近些年来,白塔寺片区如何保护、更新古院落和胡同的话题一直被各界探讨。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总占地面积约为37公顷,与国家金融中心——“北京金融街”仅一街之隔,北面西直门商务区,西望阜成门商圈、三里河政务区,东临西单、西四商圈


随着人口增多、社会变迁,区域内众多的私有院落由一户变为多户,直至转变为如今的“大杂院”形态。这些杂院由于缺乏有效的维护和配套的市政设施,难以承载越来越大的老城人口压力。相比于规整、宏大的四合院,这里的院落面积有限、形态各异,整体的肌理也相对细碎,但却真实反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模式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长期以来,院落加建、垂直加建大大影响了这里的胡同风貌


02

转机:白塔寺再生计划


2015年,“白塔寺再生计划”改造方案正式启动,计划提出了一种新的老城保护更新模式。微循环、微更新是该计划遵循的基本理论框架,不仅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同时还塑造了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白塔寺再生计划做了五个层面的工作:人口调控、院落更新、基础设施更新、街区环境改善以及开展社区营造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与传统旧城改造相比,白塔寺的更新有哪些特别之处吧!



动态的“微循环、微更新”


据悉,白塔寺再生计划的目标是腾退15%的院落,涉及300多户居民,近1000人。为什么腾退15%院落?在主导者看来,这15%的院落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引擎和发动机。


城市更新也是一样,一个区域之前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和生态系统,要靠它自发地更新、升级很难,一定要有一个外力干预,相当于“种子”,这些“种子”有了一个变化之后,再带动周边主体自变。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白塔寺再生计划项目采取自愿腾退原则,整院腾退,退出的院落可以实现整体规划更新,得到有效利用(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院落更新试点,带动区域再生


白塔寺区域地处北京传统四合院聚集的老街区,也是这个古都保留的最后几个低建筑群居民区之一。2017年到2018年,五个层面的工作交叉进行,院落更新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将自愿腾退的居民小院交到专业建筑设计师手中,启动一系列建筑案例研讨活动及“小院儿更新改造”试点项目实施工作。通过设计手法、新式材料等,重新整合空间,实现功能叠加与折叠,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需求和人的不同需求


同时,“白塔寺再生计划”通过院落更新国际方案征集大赛广泛征集改造方案,以部分小院的改造更新示范,改善百姓生活品质,引领居民应变现代生活方式,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区域的更新和再生。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四分院更新示范——宫门口四条24号院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共生院更新示范——宫门口四条36号院



 “联合连片”试点更新


“联合连片”更新试点项目以青塔片区及宫门口头条片区作为试点范围,是在北京旧城人居环境碎片化和高密度的现状挑战下,提出基于“院落”和“开间”等微观操作单元的精细化规划、设计和管理模式。该模式充分尊重现有产权边界和相关规划管控条件,以尽可能不新增建筑面积,不改变体量风貌,不侵占公共空间为前提。从社区上“联合”、从空间上“连片”,面向全产权类型,带动居民和院落参与旧城更新,就地改善,以实现片区的整体形象和居住品质提升为目标,总体原则是保持片区院落格局不变,提升旧城整体风貌。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联合连片”试点更新模式



人文再生,重塑邻里关系


社区共建共享、居民参与也是“白塔寺再生”项目的亮点之一。在更新工作中,项目通过品牌建设提升、社会组织引导、居民意愿主导、实施主体示范等方式开展白塔寺地区的社区营造工作,让居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传递地区共同理念和价值,主动参与到旧城保护更新,最终实现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治理,并寻求自上而下的层级治理和自组织治理的平衡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品牌建设及推广,使社区居民产生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地区荣誉感,同时凝聚区域文化力,增强居民社区文化意识,促动居民自发、自觉、自主的参与到社区管理


在社区营造工作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白塔寺街区会客厅”了,这一别致的“社区服务中心”既是老中青三代人交流的共享空间,也是大家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聚集地,“新邻里关系”的建立突出了设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胡同居民在“白塔寺街区会客厅”中聊天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白塔寺街区会客厅每一天的安排被写在小黑板上,游客偶尔经过也可以进入驻足,但是更多时候这里是街坊们聚会的场所


白塔寺街区会客厅是白塔寺街区人文新改造后的公共空间,供销社的物件重现也是老街坊记忆再生的一部分。居民们闲暇时可以聚集在这里唠家常,包饺子,做菜,看老电影……胡同居民的童年里有着白塔寺相关的记忆,那也是他们如今想起来仍然觉得温暖、安静、有趣的地方。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走进这间“白塔寺街区会客厅”就仿佛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的老北京


结语


“白塔寺再生”计划,是立足于挖掘白塔寺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之上的老城更新项目。“微循环、微更新”的改造模式,为城市升级和社区复兴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社区营造,吸纳关注旧城平房区改造的社会力量融入,开拓品牌推广思路,凝聚了区域文化力,增强了居民社区文化意识,能够促进居民自发、自觉、自主地参与到社区管理之中。这一“白塔寺再生”不仅仅是一片老城的重生,更是老城邻里关系的重新相连,在新时代和旧温暖之间,为居民寻觅一种平衡,也探索了老城更新的多样可能。


感谢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相关资料


本内容由详细规划处(城市更新处)提供


你可能还喜欢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城市更新系列一丨首钢唱响“冰与火之歌”:从百年钢厂到冰雪冬奥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城市更新系列二 | 街区更新,有“你”大不同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城市更新系列三 | 你们要的首钢北区规划解读来了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城市更新系列之十八丨小空间也能焕发大活力——优质街区式商业空间案例解读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微信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微博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今日头条


关注北京规划自然资源,解锁更多权威资料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愿闻其详】往期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计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