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一、背景

以轨道交通为主、常规公交为补充的公交优先战略是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正在大城市如火如荼的展开,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的TOD开发模式也被广泛应用。都市卫星城的轨道交通资源非常宝贵,但其在人口规模、服务能级等方面都与中心城区有较大的差距,传统“高强度复合化”的TOD模式如何因地制宜地应用到都市卫星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中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和“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由此确立了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核心就是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


二、“城市双修”的概念解析


2.1 “城市双修”的概念及内涵


“城市双修”即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指通过实施城市修补,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提升旧城区的品质和活力;通过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和大面积硬化的现状,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生态。


2.2 “城市双修”的实施路径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实施途径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例如梳理优化老城街巷系统,打通道路微循环,构建宜人的城市慢行系统;根据需求完善公服设施,完善城市业态类型,织补城市功能;在合适的位置营造适宜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等方面。


但城市双修常常是由政府主导的行动,受财政预算、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大规模推进困难重重,而轨道交通的建设为站点周边区域的城市更新工作带来了机遇,轨道交通带来的人流客流会带来大量需求,成为城市提升品质的市场动力,也成为“城市双修”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综合开发中的“城市双修”特征分析


3.1 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具有承载中心城公共职能转移的潜力,为城市双修提供契机


轨道交通相对于传统的公路交通具有运量更大、时效性更高、更舒适(即更高效便捷舒适)等优点,缩短了卫星城与中心城之间的时空距离,能够承接一些中心城由于空间资源等限制而无法容纳的公共职能,同时能够吸引更多通勤、居住、休闲、消费需求的人流客流,这是网络化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卫星城提档升级的重大机遇,也对其服务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例如松江距离上海中心城区35千米,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联系松江老城与上海中心城,2007年开通后沿站点周边逐步聚集了松江南站交通枢纽、大学城、体育中心、松江博物馆、上海欢乐谷、松江中央公园、华亭老街等市级和区级的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旅游设施等,带动产业由出口加工、物流、高端制造向高校、中高端居住、高端商务办公和国际休闲旅游转型,这其中轨道交通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图1)。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图1  松江轨道交通沿线公共智能


相比而言,新津县之于成都的区位条件与松江之于上海非常相似(图2)。新津县位于成都中心城西南侧,距离成都中心城直线距离约30公里。地铁10号线主要服务于成都主城区与新津县的快速联系,兼顾服务机场客流,是市域快线之一。10号线极大的拉近了新津与双流机场和中心城区的时间距离,由公路交通半小时到1个小时缩短为15分钟到30分钟,为新津融入都市核心区带来巨大契机。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图2  地铁10号线连接成都——双流——新津图


3.2 站点周边现状建设和资源情况为“城市双修”提供必要条件


站点周边现状建设情况、人口聚集度、资源利用情况、城市风貌等是综合开发要考虑的先决条件。地铁10号线2期经过的新津县城市建成区,站点周边区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城市商业、公共服务中心层次偏低,服务能级明显不足


目前新津县旧城区仍旧延续以往的马路经济、夹道发展的状况,商业中心格局不明,商业业态层次偏低,公共服务明显不足,缺乏高品质的中心公园、体育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图3)。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图3  旧城区商业现状结构图


(2)文化、生态资源挖掘不足,未得到充分利用


从新津全域的生态、文化资源分布来看,10号线2期沿线属于山水、文化等资源富集区域,而从目前的利用情况来看,传统文化风貌文化要素缺乏特色,水系资源、山体资源等生态要素利用消极,水岸活力有待激发,山体生态破坏较严重,休闲功能不足(图4)。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图4  新津县山水资源利用现状


(3)城镇建设风貌、秩序、品质较差


目前新津老城区的居住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功能老化、密度过大,缺少社区综合体、停车场、公厕、街头绿地等社区级公共配套;商业业态初级,沿主干道布置为主,布局散乱,缺少中高档商业设施,形象不佳(图5)。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图5  新津县城市建设现状


 以上存在的问题既是城市开发面临的难题,也是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的一大契机,应充分结合站点周边“城市双修”,在旧城更新中进一步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资源。


3.3 站点周边交通问题凸显,需求分布相对分散,城市双修中应重点应对


老城区交通秩序混乱、慢行功能滞后、公交服务能力不足等交通问题在都市卫星城中普遍存在,是城市双修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居民出行方式变化,从交通供给层面进行城市修补,保障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


都市卫星城与中心城相比,用地开发强度相对较小,城市空间布局相对松散,因此客流需求相对分散,而轨道交通站点的密度也相对较小,使得轨道交通服务的范围增大,由中心城重点保障的“最后一公里”扩大为“最后三公里”甚至更多,因此应该更加重视各种交通方式与地铁的配合。例如根据卫星城周边乡镇的客流需求,完善公交线网,重点保障对轨道两翼区域的公交服务,同时也为轨道交通集聚客流。


都市卫星城居民出行结构不同于中心城,小汽车出行比例相对较低,停车换乘的比例也不同于中心城。同时中心城的停车换乘需求主要集中在站点周边4公里的范围内【7】,而都市卫星城的周边居民对驾车换乘地铁距离的忍受程度较高,因此P+R停车场的服务半径会相对较高,应充分考虑这些需求进行停车位的配给,同时考虑到其土地价值的差异,停车位的配置方式也应有别于中心城。


3.4 总结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的几个特征:第一,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具有承载中心城公共职能转移的潜力,为城市双修提供契机。这需要站在区域的角度统筹分析线路为卫星城带来的功能转移,这是TOD理念应用之前的战略判断;第二,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现状建设和资源情况为“城市双修”提供必要条件。根据片区不同的现状条件和资源条件,结合TOD、“小街区规制”、“城市双修”等理念对站点周边片区进行规划布局,需要注重对片区现状问题的应对和对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第三,都市卫星城交通需求分布相对分散,在客流需求、公交换乘需求、停车换乘需求等方面有自身特征,“城市双修”中应重点考虑对交通供给的研究,在资源配置中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做到精准规划。


四、新津轨道站点周边综合开发中的“城市双修”实践


4.1 通过“轨道+公共职能”,建立各级服务中心,提升服务能级


 在成都围绕“四中心一枢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新津县打造成为“天府新区卫星城建设的样板城市”,在此背景之下,新津县可以承接“双核”的更多职能,提升服务功能,强化集聚能级,辐射周边区县。


为此,在新一轮的战略总规修编中,新津提出成南门户枢纽、天府智造高地、山水文化名城等战略定位。在战略定位的指导下,结合站点周边片区自身资源,分别承载成都西南综合交通枢纽、航空培训和文化基地、西南文化休闲旅游、公共服务、商务服务中心等公共职能(图6)。通过将各站点周边公共职能、人口密度、交通便捷度、商业网点密度、资源富集程度进行量化后在空间上加权叠加,可以得到县域站点周边片区体系和各片区主导功能,以指导各片区的综合开发规划。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图6  旧城片区轨道沿线项目策划示意图


4.2 通过“轨道+生态、文化资源”,完善公共开敞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新平站是10号线2期的尽端站,作为片区中心,需要承载中心城文化休闲旅游、周边区市县换乘及片区商业、公共服务的职能。


首先确定片区的功能结构,以地铁站点为核心第一圈层布局商业和公共服务职能,并充分考虑客流集散空间,向外第二圈层布局居住及配套职能,结合资源情况布局文化休闲旅游职能(图7、8)。然后结合现状建设、土地资源、生态文化资源,以功能为导向确定规划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片区石头河、电厂河生态资源,完善绿地水网系统,在片区核心区见缝插针地布局开敞空间,提高片区环境品质和空间品质。


(2)充分利用片区历史文化资源太平老街和黄州会馆,通过策划南港晚渔、西溪晓渡、民俗博物馆等项目再现老街历史场景,打造商业+古镇文化旅游板块,承载卫星城文化旅游职能 。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图7、8  新平站片区功能结构图


4.3 通过“轨道+交通供给”,强化地铁辐射功能,促进绿色出行


花源镇位于新津县域东北部,花源站位于花源镇,是10号线进入新津的第一个站,相对新津其他站与中心城的联系更加便捷(图9)。花源镇区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东侧的牧马山居住组团距离花源站直线距离约3千米,镇区外围分布有兴义镇和较多新型社区,客流相对分散,在片区综合开发规划中应重点考虑停车换乘的配置以及对公交系统和慢行交通系统进行修补。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图9  花源站区位及辐射范围示意图


以站点为中心构建放射状慢行通道连接花源广场、体育公园等开敞空间节点,打造尺度宜人、品质优越的慢行系统,以站点为中心设置放射状的公交线网,将公交服务延伸至外围社区和乡镇,站点周边150米范围内设置自行车停靠点、租赁点和公交站点,强化地铁与常规公交和非机动车交通的接驳,引导外围的乘客采用公交或非机动车的方式进行换乘(图10)。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图10  花源站交通规划图


采用两种方式对P+R的需求进行测算(表1),以地铁工程初步设计客流预测报告的远期早高峰进站客流作为基础,方法一中小汽车出行比例取20%,车均载客1.6人次,停车比例较相关研究略有上浮【8】,从23.6%提高到30%,方法二中参照苏州、上海等地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停车位配置标准,取测算参数为0.05个/人,在两种测算方法的高值上略有增加,保障P+R需求,花源站周边片区需配置300个P+R停车位。


表1  沿线站点停车换乘需求测算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在配置方式上,结合花源站公园内部空间和站点周边公共建筑的部分配建车位提供P+R停车位,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且避免车位资源的浪费。


五、结语


本文以成都周边卫星城新津县地铁10号线2期站点周边综合开发为例,提出了“轨道+公共职能”、“轨道+生态、文化资源”和“轨道+交通供给”的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的规划策略,研究了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工作的重点,即以轨道站点综合开发为抓手和契机,通过承接中心城区职能转移,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生态资源,进行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详见《成都规划》2017年第1期)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好文推荐】都市卫星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双修”规划方法研究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通过「BeePress|微信公众号文章采集」WordPress 插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