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杨昔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土地利用规划所所长 高级工程师
喻建华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主任工程师 高级规划师
隗炜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不像汶川地震对物质空间造成破坏,也不会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但武汉市作为“重灾区”,疫情对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和疫后恢复经济挑战,比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要严峻。疫情结束后,武汉市不仅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复工复产;还需花更大的力气重拾信心,重振经济,重塑形象,重新思考城市发展目标,弥补各项短板,提升治理水平。
一、疫后重振需解决的问题
01 如何尽最大可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自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以来,全市停工、停产、停业,经济社会活动按下了暂停键。即使疫情结束后,社会大众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心有余悸,所谓“报复式”消费在武汉恐难出现;且政府和企业仍需崩紧疫情防控的弦,还不能放开手脚一门心思搞发展,更加剧了政府财政和企业经营压力。政府要把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困难作为当务之急,在审批时限、规划和用地审批方面进行优化,缩短时限,减免费用,帮助在汉企业渡过难关。
02 如何尽快恢复武汉的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此次疫情极大损害了武汉的城市形象和社会各界对武汉的信心。据了解,目前出现了一些原本已经敲定的企业放弃投资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及时扭转,尤其是龙头支柱企业投资减少,还会波及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出现投资和就业减少的乘数效应。因此,武汉要尽快恢复国内外对武汉发展的信心,恢复武汉对企业、人才、投资、信息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重塑武汉竞争力,是武汉市疫后重振的核心关键,需要政府、市民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

03 如何弥补疫情暴露出的城市发展短板
此次疫情是对武汉一次最真实、最全面的大考,城市发展的各种短板暴露无遗。比如,城市系统应急响应和动员效率问题,如何在紧急状态下尽可能减少对市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问题,虽然武汉市医疗卫生资源居全国前列,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供给和战略储备不足,基层卫生医疗资源不足,无力应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在人员管控、物资配送、交通管制等方面的作用未充分发挥;老旧小区、老旧市场、老旧基础设施问题突出,老旧社区人口规模偏大,物业配套差(或无物业服务),困难群众多,老龄化程度高,更是防控的重点和难点。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上述问题,绝非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系统规划、有效实施。
04 要坚定武汉市长期向好迅速复兴的信心
疫情虽然短时间对武汉影响很大,但我们对武汉未来的发展,决不能持悲观论调,要始终保持信心,就如武汉历经战火摧残依然屹立不倒。正如伦敦19世纪的霍乱推动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改革,促进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现在伦敦依然是全球城市。也正如“危机”一词,“危”中有“机”!此时此刻,我们更要客观地看待武汉固有的优势和发展的机遇。一是武汉市区位独占天元,铁、水、公、空综合优势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我国的举国体制优势也是武汉市疫后重振最大的支撑和保障。二是武汉市科教文卫优势明显。这一点勿需多言,此次疫情还让国人知道了武汉市拥有P4级别的病毒实验室,还有同济、协和等实力雄厚的医疗机构。三是武汉市的支柱产业,如汽车、集成电路、光电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疫情也强化了智慧城市以及电商、线上消费等新消费方式。四是武汉已具有全球知名度,此次疫情提前让武汉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全球皆知”,虽然并非是大家期待的方式走到了聚光灯下,但也让全世界看到了武汉的牺牲、责任、进步与力量。

二、疫后重振的有关建议
01 重新思考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建设任务
此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的安全与韧性(如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极端条件下的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备与弹性利用对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程度。武汉经此一“疫”,教训和认识比其他任何城市都要深刻。疫情之后,武汉市要在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上向世界其他城市做出表率,大力建设安全城市、健康城市,具体包括:一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防灾防疫的重视力度,运用数字模拟技术,模拟灾害对城市系统带来的影响,在紧急救援、交通、物流、物资储备等方面进行系统、分级布局,防患于未然。二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城市规划。借鉴《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国际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对武汉市现状和相关的规划进行系统评价,持续推进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村社、健康产业建设和打造。三是推动各级各类公共设施的应急救援改造利用,在成本可接受的前提下真正做到“平战结合”。例如,规划预留紧急情况下使用的空间;普通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也考虑到日常利用维护和紧急情况下应急救援;医院、各级党校、住宿制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设计方案都应考虑到防疫、防灾时能快速改造的需要,等等。公共设施的改造升级工作应在疫情结束之后就有序启动,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痛”,通过改造既可提升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也可拉动投资。
02 凝聚共识,统筹编制疫后重振规划
该规划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近期经济恢复计划。面对现实,评估损失,科学调整2020年的GDP指标;通过减税、减费、减息、补贴等方式,缓解现金流不足等当下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急迫难题;保障既有和具备条件的新开项目正常运营,恢复经济,稳住就业。二是五年期疫后重振规划。要把城市软环境建设放在和城市物质空间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强调“法治化、市场化、服务化、务实高效”的营商环境软实力建设。规划要对疫情暴露出的短板、问题、防治经验进行系统梳理,从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招商引资、环境整治、重大建设项目安排、社区建设改造、交通物流、城市形象宣传等各个方面提出对策,细化任务,落实到部门,调动全社会力量,协调推进规划实施。

03 补齐生活服务设施短板,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补齐生活服务设施短板,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一是修(编)订社区布点规划,对社区单元规模、边界范围、功能构成、服务内容、人员编制进行科学调整,总结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的经验,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深入推进“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对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进行评估,更大程度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社区内房屋建筑使用负面清单,推进服务设施配套工作,实现基本生活设施均衡布局。三是推进老旧社区物业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业主参与、社会支持、企业介入”的思路,倡导社区志愿服务,降低物业运营成本,补齐物业短板。
04 抢占数字经济和健康产业至高点
疫情发生后,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数字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代表了未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也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武汉市应抓住这一新的投资和产业增长点,抢占“新基建”至高点,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大力吸引社会资本,促进各行各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实施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努力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排头兵,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同时,应结合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的契机,实施健康武汉,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健康服务会比以往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武汉市疫后重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