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疫情当前,从规划专业的视角来反思:应如何审视并重新定位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来实现彼此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呢?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庄子》言“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在循环往复的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但从远古时期对未知自然的恐惧,到科技大发展后的肆无忌惮,人类却始终无法给自身在生态系统中以准确定位。在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各地发展多以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为主要指标,由此带来了城乡的过度开发、生态空间的严重破碎。在追求高效发展的同时,现代建造模式下的人工建成环境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适应。
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是相互作用的。人类行为与生态过程的联动响应,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体现。在城镇化进程中,人类行为的强烈干预常常使得动植物的生命历程受到阻碍,造成生态问题频出,比如:三文鱼在淡水河区产卵,回归大海里生长,如果河流廊道断了,三文鱼也就会销声匿迹;再比如:道路建设引发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就阻碍了动物的自由迁徙和遗传过程。事实上,人类无法就此置身事外,也受到了关联的扰动,全球气候变暖、淡水资源破坏、空气污染严重等就是自然给人类的回应。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但二者的关系并不平等。城乡与生态系统一样,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疫情面前,人类再一次感受到了无奈以及对大自然的依赖。在人工建成环境的系统中,如果生物种类多样性不足、建成环境同质化,此时的城市规模越大,风险应对能力越可能下降。城乡和人类的健康存在于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面对此次疫情,我国的城乡体系应被重新审视,思考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如何缓解人地矛盾,疏解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并保持乡村的活力。规划不应仅仅是描绘城乡未来发展的蓝图,也应审视城乡发展中隐藏的危机,进而从规划层面降低城乡的系统性风险。
相关阅读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规划治疫】汪芳|天地人和,万物得宜:从规划视角思考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