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以来,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并快速向全国蔓延,多个省市相继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追溯病源,大部分线索都指向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目前虽然华南海鲜市场已经关闭,但关停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农贸市场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必备的场所,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疫情期间,市民需要去菜市场购买生活必备品,但农贸市场人流量较大且环境容易滋养病菌,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之一。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全国的农贸市场将会迎来全面的升级改造,向标准化、规范化、溯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现状及问题
规划方面,农贸市场选址较少考虑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农贸市场的规划布局合理化中,主要按照人口集聚规模和区域特点,考虑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建设规模、交通可达性等因素,确保农贸市场全覆盖。由于历史以及招商引资原因,现状专业批发农贸市场大多设置在城市的人口密集区,较少考虑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社区农贸市场和菜店的布置“按人口定数量、按半径画圈圈”的规划模式,这就导致了不独立占地的农贸市场可能与居住、公共建筑等用地混杂在一起,甚至空间建设重叠,存在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农贸市场如若选址不当,容易成为人畜共患病的疫源地,还会散播畜禽疫病,并成为自然环境的污染源,危及市民的健康。
建设方面,农贸市场内部功能分区不合理易致交叉感染。
农贸市场建设标准中规定,市场按照商品种类划行归市设置交易区,按照产品类别进行分区销售。但现状农贸市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内部功能分区不明确,存在混杂布置与经营。不可相邻的区域紧靠布置,水禽与其它家禽的经营没有分区隔离,家禽、水禽的屠宰间与销售间未按要求隔离等;不可混合经营的农产品并未分区销售,活禽与水果、蔬菜、肉食品等其它农产品混合经营,禽类屠宰和加工产品混合经营,不同种禽类进行混合经营,或者畜禽混合经营。不同动物病原交叉感染,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构成严重威胁。
管理方面,农贸市场环境“脏乱差”存在安全隐患。
传统农贸市场没有符合现代环境管理要求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及消毒设备,且市场大多存在污水横流、气味难闻、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公共卫生问题;农贸市场人群流量大,活禽面对面交易频繁,市民在活禽摊点接触活禽后易感染流行病毒。此外,农贸市场的家禽零售经营准入制度不完善,传统农贸市场内采用的是粗放型分散管理,无法掌握疫情初期的市场经营情况、进出食品的溯源以及人流出入情况。另外,农贸市场并没有专门针对公共卫生报告的监测系统,也就为疫情的蔓延埋下了祸根。我市农贸市场大多建设时间早,导致建设标准不高,现状农贸市场空间环境“脏乱差”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隐患,亟待整治更新。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农贸市场,尽快建成农贸综合体。
新建的批发类农贸市场,应划定独立用地,并对周边环境进行可行性研究,现状专业性及综合性农贸市场由于历史或规划原因已不适应当前城市的发展,编制农贸市场布局选址的专项规划;社区农贸市场应结合社区(含公租房小区等)便民商圈规划建设,编制农贸市场布局定点的专项规划;增补服务薄弱区域的社区农贸市场,建立农贸市场建设指标,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对接。另外,农贸市场的规划布局,除了满足服务外,应综合考虑与居民区、医院、学校、水源及其他公共场所等的隔离与防护因素。
二是改善市场防疫条件,规范活禽交易区布局。
农贸市场应建立符合要求的防疫设施。农贸市场的环境卫生对市民健康至关重要,改善农贸市场排水渠和通风系统,增加防疫设施,例如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病害禽类隔离栏等,并加强车辆入场消毒和卸载后的清洗消毒工作,定期对交易场所和农贸市场消毒。为防止不同动物病原交叉感染和人感染人畜共患病,家禽市场应实行分区经营,实施不同动物分区经营,并建立独立的区域;建立独立的屠宰间,减少屠宰胭体受污染;人禽分居,减少人与活禽接触,防止禽流感等疫病对人的传播。还应逐步取消农贸市场活禽交易,大力推进禽类产品冰鲜上市,转变禽类产品供应方式,取消活禽交易可以有效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通过市场环节传播,预防各类疫病的发生。
三是提升农贸市场购物环境,消除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对现状环境脏乱差的社区农贸市场,结合旧城更新工作,进行农贸市场的空间整治:第一阶段对全区各级农贸市场的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大扫除”,彻底根除脏乱差现象;第二个阶段有序推进部分设施老化、破损、存在公共安全隐患市场的硬件改造和标准化提升,并建立符合要求的防疫设施;第三阶段则加快谋划重点市场原址改扩建或是异地迁建,实现农贸市场空间布局的优化。另外,建立规范化农贸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增加环境卫生管理的相关条款,建立不同层级市场食品准入制度,强化源头管理,掌握进出食品的溯源以及人流出入情况,减少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
四是推广智慧化农贸市场,建立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此次疫情中,科技的运用给政府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防疫情过程中,温州新田园农贸市场被央视点赞,其中,非接触无线支付、客流大数据统计设备等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凸显了数字化管控带来的高效性。建立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工作,补充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系统,减少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技术中心,钱驰撰稿)
本文为“规划和自然资源前沿观察”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申请授权
本文所用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和自然资源前沿观察):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农贸市场布局建设调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