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肆虐,各行各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努力。空间规划大数据以其数据量大、并与实体空间叠合的优势,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预警分析、空间查询、走势监测与复工分析、综合调度平台等四个方面。
█空间规划大数据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应用
一是预警分析,即通过人口流动数量与方向的热力变化,预警疫情风险区域。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传播初期,城市象限与脉策平台等大数据分析企业,利用腾讯迁徙数据中2018年春节前武汉流出人群去向,分析武汉市人流联系强度与当时全国各城市病例数量间的关系,识别出潜在疫情风险和高风险疫情城市,预警结果与后期疫情发展特点基本吻合,为这些城市加大排查力度进行了提前预警。疫情发生后,工信部利用手机数据,对武汉、湖北人员流出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每天向中央和有关地方推送流动人员态势分析,及时对相关地区发出疫情态势预警;位和科技发布位和COVID-19新冠疫情分析平台,根据城市内部出行强度、人口分布和存量疫情,预估城市内部的疫情传播风险变化;联通智慧足迹基于运营商全国人口流动数据、通勤、公开确诊患者分布、重点疫区人群流出、气候等数据,预测全国各城市社区级风险,为公众生活和出行、政府防控部署提供参考。
二是空间查询,即通过定位信息,查询疫情分布和人口聚集情况,帮助公众更好的做好自我防护。
疫情空间分布实时动态方面,以丁香园·丁香医生为代表的医学网站上线了全球新冠病毒最新实时疫情地图,实时动态更新全球各国家、城市疫情情况;百度地图上线了“疫情小区”,可基于用户定位智能弹出“周边疫情卡”,显示出当前所在城市的疫情场所个数、距离1公里内的疫情点个数、距离3公里内的疫情点个数,以及最近的疫情点名称和该疫情点人流聚集地等多维实时信息简报,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周边疫情情况,及时做好防疫工作;各省市陆续上线病例轨迹查询系统,以重庆为例,“重庆疫情地图”通过在地图上标明确诊病例分布、确诊病例活动轨迹、确诊病例交通使用信息查询等,帮助公众审视感染疫情风险,减少出行聚会。
确诊病例相同行程查询方面,车300科技有限公司上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共乘查询工具,第一时间同步更新全国各地查询讯息,用户输入日期、航班/车次号以及所在地区,即可查询是否与确诊新型肺炎患者共乘过,及早发现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疾病传播速度。
通过城市热力图提供出行参考方面,百度慧眼与深圳、上海合作上线城市“热力图”服务,通过实时查看各区域人口流量和密度,提醒公众避免前往人流密集区域。同时,百度更新了百度地图慧眼升级“百度迁徙”平台,基于自身在时空大数据、地理信息处理以及人工智能多方面的技术优势,将复杂的城市人口迁徙数据进行智能化、可视化处理,可查看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的迁徙状况,直观地从宏观视角掌握全国热门路线、热门目的地、热门出发地,以及春运首日开始的迁徙走势。
三是走势监测与复工分析。2月中旬以来,疫情走势趋于平稳,复产复工提上日程,位和COVID-19新冠疫情分析平台通过比较城市当前出行强度与去年同期 出行强度,监控基于人流数据的全国地级市疫情风险变化及复工节奏;极海发布“全国街区疫情和复工现状监测”平台,监测城市内部人群热力变化与复工餐厅空间分布,全国街区复工情况,体现城市活力恢复程度。
四是综合调度平台建设。
在应急指挥方面,重庆市搭建了疫情大数据监测智慧系统,以空间为载体,整合疫情地图、确诊患者情况、隔离封闭措施等,辅助政府决策。
在物资调配方面,全国工商联会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云逆行·新冠肺炎物资公益平台,汇集全国范围新冠肺炎医疗机构医疗物资需求信息,调动全国各级工商联及工商联所属商会,共同构建物资需求供给“一张图”,帮助物资需求方与提供方之间直接、最快速、最准确对接。
此外,空间规划大数据还应用在其它方面。如抗疫民生需求与情绪监测,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联合中央电视台,抓取了1月16日-1月28日的3419.67万余条评论数据,分析疫情以来疫情相关的评论关键词与民众情绪,全面了解民意,为政府及时跟进政策制定、措施调整等提供了辅助决策。在居民防疫管理服务中,浙江省“健康码”、重庆“渝康码”等服务,将个人填报的数据与政府数据、第三方平台数据打通,实现“一人一档”的个人防疫信息,一方面可为居民提供诸如感染概率指数预测、实时的防护建议、高风险感染人群的智能筛查等个体防疫服务,另一方面,可对政府的区域防疫工作提高精准度和效率,继而为医疗资源调配、防控措施实施等政府管理行为提供决策支撑。

空间规划大数据要突出“空间”和“大(海量)”的优势,在突发性事件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基于中央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工作的要求和本次实际应用,我们认为还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强化。
一是进一步夯实空间数据基础。建议将分散至各部门的空间管理数据在统一的空间平台上进行叠合,形成包括道路、建筑物、兴趣面(AOI)、兴趣点(POI)、各类设施、街景图片在内的高精度的城市空间数据库息,为类似突发事件的空间分布、扩散路径、规模评估、医疗设施投放与补充、救援路线规划等提供空间支撑。
二是强化手机信令等动态流动数据与空间的叠合。手机运营商、百度慧眼等企业,交通管理部门拥有海量的人口、车辆流动数据,公安、政法、规划和自然管理等政府部门拥有细至楼栋、地块、社区、街道的设施管理数据,二者相互叠合能发挥1+1>2的效应,但受数据管理主体以及其它方面的限制,二者还处于分离状态。建议政府部门建设流动数据与设施数据叠合平台,为紧急情况快速反应提供支撑。
三是建立“健康城市”体检平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要求,根据近年来重大卫生事件发生特征,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下出现的类似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性,建议全市统筹建立“健康城市”体检平台。一方面开展易感因子和易感人群空间研究和定期评估,如农贸市场、养殖场、污染源、热岛、潜在病原体等可能对公共卫生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进行空间识别,从而划分出公共卫生潜在风险区,结合人口规模、结构、职业、出行特征等进行人口空间画像。另一方面建立动态的人群分布与流动监测机制,利用智能设备定位功能,实时监测市域及周边区域人口分布、流动态势,模拟各类突发事件下隔离、疏散、救治等可能产生的流动性变化。
(规划实施评估及城市运行监测技术中心,王芳撰稿)
本文为“规划和自然资源前沿观察”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申请授权
本文所用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和自然资源前沿观察):空间规划大数据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应用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