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一年一度的艺考毫无悬念地推迟了,但另一场“疫考”正处在紧张进行时。作为新冠疫情的发源地,武汉市在这场“大考”中的表现尤其令世人关注。其实,在各种智慧城市考核评价体系里,武汉一直是一个“考霸”。尤其是在智慧政务方面,各项指标多年处在全国前列,是业界耳熟能详的样板和典范。

然而在此次“疫考”中武汉政府对疫情管控表现出来的进退失据与首鼠两端,却让人大跌眼镜。抛却个别城市主政者的颟顸昏聩不谈,整个城市运行管理与响应系统的反应迟钝昭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智慧武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有媒体披露,作为“抗疫”重要一环中的通知下达、防控知识普及,在武汉部分社区居然还停留在通讯靠吼、传达靠走的“原始阶段”;疫情上报、人员管控、数据统计依靠的仍是人工的纸质报表。
而凭单位介绍信前往红十字会领取物资的新闻更让受众陡生一种时空穿越的错愕感。武汉引以为傲的政务信息共享与一键直达仿佛一夜间被病毒感染瘫痪,荣光不再。以至于红十字会那乱成一锅粥的硬核操作,成为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笑柄。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遥想七、八年前,智慧城市在国内尚处发轫期,由于人才缺失,加之城市本土视角与创意的“双盲”,多地的智慧城市规划往往局限于人云亦云,照搬照抄,故而“千城一面”成为了当时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这种雷同与同质化湮灭的是城市的个性,实则是对市民百姓这个城市最大群体权益的忽略或者漠视。
与此同时,不少城市管理者将智慧城市片面解读为新一波的形象工程,罔顾现实需求,项目建设唯“高大上”是举。更有部分城市管理部门,受利益驱使,假智慧政务之名,不断巧立名目,无序开发和滥建各类信息化平台,闭门造车,画地为牢。
甚至个别部门已然把提升信息化管控手段视作行政罚没增收的捷径,虽重金投入而乐此不疲一一“智慧城市”非但没能让城市如虎添翼,反而在某些情境下加剧了部门间的“信息割据”,加深了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继而推涨了城市运行管理成本,削弱了公共服务服务效能。这显然已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初衷背道而驰。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2016年以来,随着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强调“以人为本”、倡导“接地气、惠民生”的智慧城市已成业界共识。但遗憾的是,在各地的实践中,“重建设轻应用,重开发轻维护,重宏观轻细节,重理念轻体验”的思维惯性仍存,诸如部门信息能共享而不能共治,政府决策的信息支撑乏力,应急迟缓,快速响应机制阙如的“低智商”依然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不可描述。直到“疫考”来临,武汉市用一张凌乱的答卷让满心期待孔雀开屏的观众看到了丑陋的背面。



痛定思痛,此“疫”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聚焦智慧政务,重塑数字政府



对照武汉在抗“疫”中饱受公众诟病的种种表现,诸如舆论压制、暗箱操作、反应犹疑,以及随之而来的决策失当、调度失灵与应对失措,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决策科学、快速响应、指挥有力”的“高智商型”数字政府显然已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共识。
与此同时,包括武汉在内的各地在“封城”和隔离期间成功试水的“云办公”、“云管理”、“云服务”等新模式,则为数字政府注入了新的设计灵感。因此,“疫”后的数字政府建设,应立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行政理念的融合,围绕治理现代化与治理精细化,统筹推进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的“一网统管”。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一是强化数字化支撑。通过进一步夯实“城市大脑”、信息设施、网络安全三大基础保障,完善各类信息化平台建设,补齐短板,着力提升政府的数据采集、资源整合共享以及公众数字化应用能力。
二是突出抓好公共危机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突发事件研判、评估、决策与防控协同机制,重点强化医疗、传媒、救援、交通、物资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科学调度,着力提升政府的应急处突水平。
三是实现全域智慧化。要面向一线,面向基层,面向细节,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平台、技术在各行政层级和各领域的应用,通过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下沉”,着力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与政务服务效能。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聚焦云经济”,激活数字产业



云经济泛指以云技术为支撑的社会经济形式,随着云技术向社会生活各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我们的社会正逐步迈入云经济时代一一如果说2003年“非典”催生了以淘宝为代表的网购经济新模式的话,云经济的大面积崛起可谓今年抗疫行动中的意外收获。
作为此次抗疫的重要举措,“封城”等隔离手段在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的同时,也为诸多云经济模式的落地以及相关逻辑的验证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春节过后,诸如居家消费、MCN(网红经济)、远程办公、线上诊疗、在线教育等云模式纷纷亮相,新一批行业独角兽隐然出现,引发业界关注,相关概念板块也随之在A股市场掀起了一波高潮。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市对云经济的积极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资本市场对云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期。结合云经济在这次疫情中的精彩亮相,我们有理由相信,云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生力军,将进一步迸发数字经济活力,并有望发展成为数字经济的主流,成为智慧城市赋能经济发展的最新利器。可以预见,云经济相关产业在疫后的经济重建中必将成为各级政府趋之若鹜的明星产业,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照“非典”,云经济能否在此次疫后完成对中国经济版图的再一次重塑?这道“疫考”中的重磅思考题,考验的是信息时代自身的发展逻辑。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热线:18600457666

邮箱:38077532@qq.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建设报智慧城市):“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 “疫考”之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