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 | 李纪宏 北咨研究院 副院长
本文字数:3000字
阅读时间:8分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在短时间内攻城略地,从武汉市蔓延到全国各地乃至部分其他国家和相关地区,成为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全国城市普遍采取了延长假期、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很多企业延迟复工,尤其是较多中小企业面临艰难处境,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本次疫情暴露出了城市发展各方面的短板,考验着时下很多城市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也引发了各个行业的深刻反思与广泛讨论。面对这样一次重大危机,我们除了要研究疫情影响、做好应急防控、抓紧复工复产,更多的还要深入思考城市发展的方向、模式,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城市为谁而建”等核心问题。
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的传染性疾病疫情都推动了城市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的更新迭代,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结合此次疫情发生过程中各大城市的应对情况,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应该具备健康、韧性、智慧三大核心要素。
健康城市
创建有利于城市持续发展的健康支持系统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严峻的挑战,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凸显了城市健康保障体系的薄弱环节。为此,世卫组织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提出健康城市的概念,致力于以市民的身心健康为中心,促进全体市民和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健康。
根据目前资料看,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很可能是位于武汉人口密集区、紧靠火车站的华南海鲜市场,从城市健康的角度我们梳理一下疫情的前后过程:疫情的发生首先来源于极不健康的饮食方式;疫情发生地华南海鲜市场环境脏乱差,本身所处的枢纽位置使得病毒的传播范围和几率大增,设施本身存在潜在的巨大健康风险;疫情扩散后由于很多病人一股脑涌向大医院,城市的公共卫生资源无法全力保障城市和民众的健康;许多市民和医护人员的感染也源于不健康的接触方式。可以看出,我们整个社会的健康风险控制体系还很脆弱。
©摄图网
事实上,虽然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大发展,很多城市离健康城市的状态还有很大距离,城市卫生和防疫的投入不足,相关硬件软件都不充分,分级诊疗体系不完善,很多基层社区在卫生和防疫方面的培训和资源配置十分短缺,也普遍缺乏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健康评估,疫情过后,需要对城市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反思和全面提升。
健康是人的基本诉求,居民期待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的提升,城市跟人一样,是一个高度复杂、多功能、综合性的有机体,需要适度的“体量”和健康的“体质”。建设健康城市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方面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放在城市建设的首位,加强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确保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供给能力。同时,健康城市需要的不仅是医疗设施和医疗机构,更需要的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健康保障支持系统,要以健康促进的理念为指导,以“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为主线,系统考虑健康城市所需要的的卫生设施、建筑形态、绿色空间、资源配置等要素。
我国在“十八大”、“十九大”都明确了健康中国战略,目前各地政府也都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十四五”规划编制期,结合此次疫情有必要把健康城市建设纳入各地“十四五”规划编制体系,做好公共卫生系统、卫生防疫体系、人才培养、健康评估等方面的系统性规划,整体考虑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把公共卫生短板补齐,为城市和居民健康福祉而努力。
韧性城市
构建高弹性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一个城市长期持续发展,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安全,尤其是面对极端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下的资源储备、应急管理和协调调度能力,这些能力突出的体现和聚焦在“韧性”这个关键词上,随着城市脆弱性增加、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递增,以及民众的风险意识提升,韧性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大城市的重视,目前,纽约、芝加哥、伦敦、鹿特丹等城市都先后制定了韧性城市规划方案。
©摄图网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市在突发疫情状况下,一度几近停摆,应急反应迟缓、资源调度失控、人员管控失灵、医院仓促选址等一系列问题反映了城市韧性的极度缺失,在此类重大疫情作用下,城市储备可承担、可执行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资源有限,对于困难情境的预防、准备、响应及快速恢复的能力有限,如若其他城市也遇到类似武汉这样的问题,是否能做的更好可能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经过这次大考,我们每个城市都需要深入思考所在城市的韧性能力,城市治理能力是否过硬不止体现在救灾时的高效,也亟需在防灾减灾上充分彰显。一方面是应对灾害的缓冲、反弹、恢复能力,非常态情况下如何提高政府体制与社会力量的协同作战能力,如何保障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供应,如何更好发挥社区、街道的防控作用,甚至如何跟周边省市形成联动,提高区域安全协同水平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应对灾害的预防和准备能力,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为极端恶劣环境中的城市生存场景做出预判和规划,项目规划时平衡好常态项目投资与应急项目投资的关系,做好城市安全的重大战略性留白,提高全社会防灾和预防性治理能力,更好的为我们的城市保驾护航。
智慧城市
推动传统治理和防灾模式的数字化变革
此次新冠疫情,互联网企业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应对公共事件的作用。1月22日,丁香医生率先推出“全国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疫情地图也成为各平台的标配,此后,今日头条、微信、知乎、京东各大平台纷纷上线疫情消息专区、发热门诊地图、在线问诊平台、新型肺炎患者同乘查询小程序等,老百姓足不出户,可以一站式了解新闻、查询风险、在线问诊,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企业凭借快速、精准的技术和信息优势,在此次应对疫情中大显身手,在抗疫之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摄图网
同时,由于疫情影响,政府、企业推迟上班,学校延期开学,远程办公、线上教育和辅导需求暴涨,政府部门的智慧政务系统让老百姓居家隔离也能网上办事,从基础设施到城市管理,从经济发展到民生服务,智慧城市的服务和功能在应对此次疫情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与此相对应的是,此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系统与公共卫生结合不够紧密,有些街道社区的通知传达、防控知识普及、体温上报、登记居民信息等依然靠嘴、靠腿、靠手动,徒增工作量和感染风险,基层管理普遍靠突击式、运动式执法,各部门、各行业信息数据壁垒较多,成为信息孤岛,相对静态、各自为政的城市治理模式无法适应和满足城市治理现代化要求,很多城市投入巨资建设的智慧城市在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
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治理能力的必备工具,推动新技术新应用与治理现代化的融合、改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这场疫情留给我们的反思和机遇。首先是构建万物互联的城市大脑,要把城市基础数据、政府业务数据、医疗,以及交通、物流等实时大数据充分整合,形成城市指挥枢纽和城市大脑,为突发公共事件及时预警研判、主动干预并精准施策。其次,要加强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建设让城市的人、信息和物资能够“动起来”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基于大数据集成和大数据分析高效的协同治理模式。同时,也要大力提升公众数字化应用能力,加强数字化、交互式、场景式、精准化的公众参与,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普及,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下沉,拉近普通市民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距离,建设人人可参与的智慧城市。
本文由首都咨询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源自微信公众号“首都咨询”。
往期回顾
/热点
/关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首都咨询):从新冠肺炎疫情审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