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3年SARS爆发地在广州,17年后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在武汉肆虐,均是高人口密度的枢纽型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预期将不断加大,在特大城市爆发的疫情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将造成严重影响,但这亦是提升特大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机遇,应从城市规划、行业引导、治理技术升级等方面提升城市韧性,建设“防疫城市”。
作者: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所所长刘卉、高级研究员李楚洁
考验点
一
如何从城市规划层面提升城市防疫能级
“城市防疫”从规划开始。自“非典”以来,全国的公共卫生防治系统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全国流感监测网络的建设不断优化,城市疫情预警机制不断完善,但仅局限在公共卫生管理系统范畴,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尚未与“防疫”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如何从城市规划阶段就提升城市“免疫力”,需要在目前大力推动的“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特别是“健康城市”的理念上有所更新,城市空间设计、城市管理体系设计、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均需要有所响应,建设“防疫城市”。
1. “城市防疫”的空间响应。重点完善在非疫期间的防疫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提升高人流公共场所卫生标准。重点提升大型公共市场、食肆等公共场所卫生设施配套的标准。二是加强对封闭式办公空间智能化控制。加强封闭式办公建筑的通风、采光、温度湿度、给排水等空间要素智能控制系统建设,根据致病物的传播途径以及生存习性,营造不利于致病物生存传播的微环境。三是预留防疫应急隔离区。加强城市防疫分区规划,预留“小汤山”模式的防疫设施建设空间。四是丰富城市居民健康活动空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优化户外运动健身基础设施的布局,提升街区空间品质,建设健康社区单元。
2. “城市防疫”的管理响应。基于城市空间监测大数据,形成气象、安防、环保、卫生等多部门联动预警机制,在不同条件下(疫情发展阶段、气候环境、城市环境等)提高疫情扩散的数据模拟预测能力,在快速锁定传染病高危爆发源的基础上,结合可能超级传染人群移动轨迹,识别潜在易感区域以及传染路径,以及疫情扩散速度,根据预测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
3. “城市防疫”的服务响应。一是加密全国哨点医院网点,加强哨点医院的常态化防护医疗硬件装备配套,提升城市医疗机构的重大疫情收治能力。二是加强监测网络实验室与国际卫生组织的实时联系机制建设,建立新发疫情联防联控的合作机制。三是丰富健康生活服务,探索与社会保险激励挂钩的健身计划,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群体质健康。

图片来源:网络
考验点
二
“封城”时期的物流保障体系如何建设?
“封城”时期物资流通严重受阻,特大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物资消费需求旺盛,对城市外围的物资供应依赖巨大。目前,新加坡、香港、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纷纷出现物资哄抢情况。如何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物资供给与有效流通至关重要。
1. 加强近郊都市农业产业布局。除了立足全国的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建设“大粮仓”(建设大规模农业基地),需要考虑特大城市近郊精细高效的农业基地布局与建设,建设支撑都市圈的都市农业体系。
2. 推动都市物流系统“去中心化”。在阻隔环境下,自动化物流体系构建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增强城市物流终端以及环绕城市的近郊仓储系统的建设,并结合智慧物流、无人驾驶等技术,形成自动化物流体系。如在这次疫情当中,京东物流的优势凸显,众多网上门店在京东平台上,无需通过商家可以实现下单即从仓库自动发货。实现这一功能,需要有完善的都市仓储网络支撑。
3. 需要进一步完善防护物资的储备机制。建议将医疗防护物资作为战略性物资进行储备,特别是医用防护耗材。

图片来源:每日都江堰
考验点
三
受冲击行业如何恢复?
从非典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历史情况来看,疫情对制造业、线下消费类服务业影响最大。总体来说,对企业的核心不利影响有五个方面:一是融资危机。其中对融资生产需求大的服装制造等订制型制造企业尤为重要。二是供应链断裂。对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长产业链制造企业供应链问题影响尤为严重。三是员工流失。由于企业复工时间不一,造成的人员流失是对企业最核心的影响。四是法律纠纷。由于疫情原因导致的合同违约激增,将让企业面临合同违约纠纷。五是业务流失与亏损。对企业最直接的冲击是业务市场的冲击,尤其是出口贸易类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将大幅削弱。
从政府视角,要恢复受冲击行业,近期核心应在:一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确保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二是保障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安全复工。大多特大城市均集聚了对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长产业链制造业企业集群,需要充分研究其产业链特征,加快全产业链企业复工节奏。三是对中小制造以及服务业企业预计精准扶持。要充分结合行业在此次疫情中的实际损失成本构成,以及估算损失规模,有针对性予以部分费用减免以及补贴。
从企业视角,要转危为安,甚至转危为机,企业策略转型尤为关键。一是产品方向转型。根据疫情市场对医护用品需求,根据自身生产线及原材料优势,调整产品生产线,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生产及服务模式转型。无人工厂、无人零售、无人配送成为支撑城市与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模式。三是消费市场转型。线下消费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对餐饮、旅游、影院娱乐、教育培训等线下消费行业影响最大,但萌生的“宅经济”却助长了在线教育、网络娱乐、智能办公、无人配送等新兴业态的升级发展。四是人才结构转型。人才结构转型前三大策略转型的结果。如无人工厂模式推行需要相应增强对工人的远程操作技术培训;线上消费行业的丰富将相应扩大行业对商业大数据人才的需求。

图片来源:网络
机遇点
智慧城市技术应用将迎来长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6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是新时代下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对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的新需求。数字技术将不仅视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更会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主要支撑来部署和建设。而且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与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方面,数字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初步认为重大疫情对以下智慧城市技术应用将得到更广阔的应用:
1. 大数据预警与预测技术。本次疫情的数据预测显然是不到位的,主要是由于安防、气象、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多部门数据在城市层面尚未有效整合以及有指向性的应用场景。此次疫情爆发,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多部门数据调度效率与预测模型建设,未来大数据预警与预测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
2. 城市安防与检测技术升级。特大城市是人流高度密集区,公共交通系统、高密度居住社区的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尤为重要。
3. 远程协同技术。隔离状态下,企业与单位需要人力的远程协作保持正常运营,办公室远程协同办公,车间技术人员远程协同生产,医生远程协同诊断等远程协同技术应用场景将得到长足发展。
4. 自动化物流与无人驾驶技术。在此次疫情中,无人驾驶技术在封闭环境的终端自动物流系统中得到有效应用。如京东物流率先使用无人物流车,在医院实现无人配送,有效解决疫区阻隔与物资配送问题。
▼ 近 期 热 文 ▼
Hot 刘江华:口罩能不能高价出售?
New 研院观察丨深入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的思考
New 研院观察丨疫情加快孵化“宅经济”,进一步下沉是关键
New 研院观察丨疫情下广州如何“化危为机”,快搞新经济?
研院观察丨以防疫为契机,加快远程服务发展
研院观察丨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支持中小企业的共渡难关的建议
近期各地应对疫情主要政策的梳理与综述
研院动态丨我院与番禺区大湾区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成果动态丨广州国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来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研院观察丨重大疫情对特大城市的治理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