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何在变化中的、存在各种差异性的地区社会中发现问题?各类问题层出不穷,针对不同行政等级、空间尺度的地方相同的问题权重却不同。不同的发现问题机制导致应对问题的绩效差异。发现问题的机制在根本上也是城市规划的机制之一。城市规划首先是发现问题所在(并不必然是空间问题,而是更加整体的社会问题和潜藏的危机),才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性和创造性实践。
一种是甲型机制,也可以叫网格化机制。通过数量庞大的行政机构设置和管理贯穿社会的方方面面(全方位的水平和纵向的网格化管理),通过收集不同层级地方涌现的各种大小问题信息反馈到顶端决策部门。在低等级和空间尺度小的地方,这一类型机制运作较有效。在高等级和超大尺度的地方,由于存在多层级、多功能的复杂科层结构(层级之间有冲突和权限,功能之间有推诿或连接问题;各层级之间无法做到信息透明),信息在复杂的传递过程中或者变形或者权重衰减(顶端的决策机构需要根据问题信息的权重做判断)。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社会中,传递时间长、信息走形的发现问题的反馈机制也许还可以纠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社会(快速的流动性和高度的不确定性)中,对于特别紧急的,如引发社会公共安全的信息,这样的问题发现机制往往造成可能的应对延误,进而转化为社会危机。
一种是乙型机制,也可以称之为有限自发机制。它不完全是上传下达和下报上应的方式。它能应对的空间尺度通常较小,却相对灵活,信息传递的时空交易成本低。它能够自发处理和应对日常社会生活暴露出来的细小问题,进而及时阻止问题的蔓延。它拥有较大自主权。理想的自发机制是把问题看作本体的一部分,而不是看成客体、它者或责任,由此它能够及时感知、理解、主动应对浮现的问题。和网格化机制对比,有限自发机制对于内生性问题较有效;却不太容易感知和应对宏观机制引发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往往并不发源在本地,同时更多也是抽象问题,尽管它们会以各种方式显现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方面(如通货膨胀对于蔬菜价格的影响)。
网格化机制和有限自发机制在发现问题方面各有长处。强化网格化机制,有限自发机制就萎缩衰退,也就出现臃肿的科层制和发现地方性问题与应对的迟缓;有限自发机制过度强大就会偏于狭隘,只能看到自身空间范围内的问题和缺乏更大视野来理解问题发生的宏观机制。这就引出了第三种机制——一种可能的问题发现机制,将两者有机结合,即在高等级空间层次的新网格化机制与中低等级空间层次的有限自发机制的灵活组合。赋予中低空间等级更多的权力,使其在内部有更大的自主性,是激发活力和及时应对地方性问题的必要;同时也降低网格化机制在中低空间层级问题发现的交易成本,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来应对宏观问题——这是在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社会的必要。
相关阅读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规划治疫】杨宇振|发现问题的三种机制与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