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我们需要共度时艰,一起努力控制疫情;也需要科学理性思考本次疫情的多个方面,反思和展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和健康城市实验室启动系列推送,促进跨学科合作交流,推动多个学科共同探讨,从健康行为到健康环境,规划建设健康城市。
作者 | 诸大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新肺疫情暴露了中国城市发展3.0与城市治理1.0的矛盾。城市发展从1.0到2.0、3.0分别是单个城市、有中心城区的都市圈、有中心城市的城市群;城市治理从1.0、2.0到3.0是科层制的城市统制、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扁平化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治理。矛盾是城市治理跟不上城市发展。
2)流行看法把肺炎疫情发生归于城市规模而不是治理。说城市规模小病毒性传染病疫情发生可能性小,发生了也容易控制;城市规模大就容易发生,发生了就难以对付。这样解读不容易回答为什么纽、伦、巴、东等世界城市现在少有疫情,规模观点很容易得出结论要抵制超大城市在中国发展。
3)我的治理观点是区分可能性和现实性。超大城市发生疫情可能性大,是因为人口密度大和流动性大。但是可能性非必然性,疫情是否发生以及是否成为灾难,取决于城市治理能力。大城市可以有大疫情,也可以有小疫情甚至没有疫情。中国城市化需要发展超大城市,但是要大幅度提高治理能力。
4)从治理角度看城市发展,对决策者有价值的是可持续发展导向的韧性城市观点。一方面,在当下风险社会,超大城市是多层次多中心的复杂系统,一些城市问题已经升级成为有大的负面影响的城市风险;另方面,提高治理能力可使超大城市适应风险、减缓风险。这是我参加上海2035总规研究对韧性之城的理论解读。
5)超大城市的风险,按可能性和影响大小有四类:可能性大影响小的金丝鸟类型,如交通事故;可能性小影响小的小白兔类型,如火灾;可能性小影响大的黑天鹅类型,如眼下新肺疫情;可能性大影响大的灰犀牛类型,如重大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升级是要应对大风险,特别要防范黑天鹅变成灰犀牛。
6)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统一,不仅意味着人更多、楼更高、GDP更大,更意味着防范风险控制风险的治理能力变强。中国当下1000万以上超大城市位于世界前茅,但是应对黑天鹅、灰犀牛的风险管理能力不匹配。用低版本的治理水平,管控高版本的城市能级,面临能力贫困的挑战。
7)应对城市重大风险,事中的应急管理是重要的,事前的预防管理更重要。新肺疫情中10天建成隔离医院很重要,在超大城市预先建设小汤山型医院更重要。这是韧性城市强调风险管理包含但是高于应急管理的理由。风险管理的早准备、早应对原则,是处理新肺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铁律。
8)应对新肺疫情和类似重大污染,治理之道是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用此思路思考超大城市的空间规划和治理,就不会摊大饼把单中心城市搞得太大,而是控制中心城市规模,发展多中心有层次的都市圈。碰到新肺疫情,隔离几十万、几百万的空间,比封闭千万人口超大城市有效得多。
9)中国城市发展进入超大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治理版本的同步升级,可以粗略地以五星红旗作为隐喻。只有当中的大星没有周围的四颗小星,是决策链长、单一的城市管制模式;只有周围小星没有中间大星的社会主导,也不是有效的城市治理模式;中国城市治理3.0是政府统筹、上下合作的模式。
10)应对新肺疫情,中国模式再次显示了国家动员、全民参与的战斗力,这是任何一个市场化国家或者有限政府模式都做不到的。但是高层头脑清醒地说,新肺疫情对我们的治理体系是大考,揭露了我们治理能力的不足和短板。未来的问题是,国家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如何能够事先防范城市重大灾难发生。
『创建健康城市』
微信号: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疫情思考】诸大建 | 城市发展3.0对城市治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