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来源:武汉摄影师玩摄堂
股神巴菲特说过:“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疫情之前,武汉大胆提出了三个跨越的构想:
1. 推动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
2. 推动GDP从1万亿向2万亿跨越;
3. 推动武汉从中部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点城市跨越。
这三个跨越,像极了杭州、南京、西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在面临新时代机遇时的畅想。但一场疫情,暴露了“抢人计划”下武汉城市治理能力的欠缺。
2011-2014年,杭州年均人口增加不到5万。而同时期,武汉每年增加的人口数分别是:23.46万、10万、10万和11.8万,势头明显好于杭州。
但是,到2015-2016年,尽管武汉人口数量在增加,但是人口净迁移率分别为-1.78‰和-0.29‰。这表明武汉增加的人口,基本上都是新生儿,实际的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城市吸引力变弱了。
为此,武汉出台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政策。
2017年,武汉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计划,打响了“人才争夺战”第一枪。30周岁以内在武汉就业创业,有稳定住所的本科生、专科生可直接落户,提供人才公寓。2017年武汉市的人口净迁移率也一举“扭亏为盈”,达到了19.78%。
2018年6月27日,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官网上,发布了《武汉市“千企万人”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四个月后的2018年10月19日,又印发了《武汉市院士工作津贴发放管理办法》,与之配套的是人才引进的落户门槛同步放宽。
在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支持下,武汉人口增速明显:2018年底,常住人口达到1108.1万人,近两年的增加人口分别是18.81万人、12.67万人,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978.54万人,增加了129.56万人。
看上去一切都在向好,但一场疫情,将武汉的“城市治理短板”暴露无遗。
应该说,武汉在产业、人才引进上,也下了功夫。但是,只有产业和人才引进,不足以支撑一座城市的真正价值。
每一个新武汉人背后都有一系列需求,比如“衣、食、住、行”和“养老、教育、医疗”等,这些个体需求叠加在一起的群体诉求,会给道路、交通、医疗、教育、餐饮甚至快递和外卖,都带来新的生态。
这就涉及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
修路、挖地铁、建高速、开商场、加学校,只有不停地让城市生活的界面能承载预期的人口,才能持续导入更多优质人才;
在城市更新方面,高龄危楼、物业管理差、环境差的许多地方,极有可能也是隐患,都需要在平时去解决,意外来的时候,抗风险能力才会更强;
还有招商引资方面,每一家企业,除了涉及到员工的个体需求,还要解决诸多行政上的事务,比如工商、城管、税务、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行政机构的效率、能力和办事态度,都会给企业最终的去留产生影响。
可以说,这一次,武汉经受的不是疫情的大考,而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大考。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和这座城市重建信任,而重建信任的基础,是这座城市能不能拿出足够的诚意和态度,来面对自身的不足,学习其他城市优秀的治理理念与经验,保障疫情结束之后的一切顺利进行。

本图来源:马延君
01 武汉PK香港
信息不对称是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信息不透明却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机制以及舆论引导解决。
虽然港媒在某些方面口碑欠佳,但论“速度”确实值得点赞。早在12月,港媒就将新型肺炎称为“新沙士(SARS)”以提升民众对病情的认知。反观武汉,2020年1月1日,武汉媒体发布的新闻是处理了8名“造谣言”,疫情“可防可控”。
2019年12月8日,武汉确诊第一例新冠肺炎,最初确诊的41例病人,有三分之二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但直到2020年1月1日该市场才休市。1月18日(小年夜),武汉百步亭社区还举办了“万家宴”活动,约有4万个家庭参加。
而且,在其他省份都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作为疫情中心的湖北竟然迟迟未动,走在了全国的后面。
武汉对疫情“迷”一样的反应,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相较之下,香港此次对疫情的重视,值得肯定。在尚未弄清病毒的早期,2019年12月31日晚,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以及医院管理局和卫生署代表就出来会见记者,说明这次疫情的情况,并表示政府已经在召开专家会议,评估香港的应对措施,并会加强口岸的健康监察。
此后,香港卫生署几乎天天召开发布会报告香港疑似病例的进展,定期提醒市民预防注意事项,公布每一例疑似病患信息,开直播新闻会,给医院发详细的指引。
2020年1月9日,香港就有专家建议,要假定这种新型病毒可以“人传人”,推动港府提升防范级别。在一月份每日公布的武汉肺炎疫情报告中,香港疑似病例最多(118例),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港府应对的及时与充分。
政府对民众坦诚相见,即使情况并不乐观,也更能给人以“安全感”。

本图来源:马延君
02 武汉PK杭州
这次疫情,武汉医疗物资匮乏,我国再次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国优势,来自各地、各企业及个人捐助的善款、物资纷纷涌向武汉,民间基本上买不到口罩了。
然而,一两个月过去了,别说武汉的市民,就连奋战在一线的医生都还缺口罩,网友实在不明白,口罩究竟去哪了?
这次封城,可以说武汉市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全国其他省市也都派出了精英医疗部队驰援武汉,大家都盼着举全国之力帮武汉尽快化解危机。
然而,在全国几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一线时,武汉政府想的不是如何更好地安置他们,而是于2月7晚出台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住房公积金服务保障的通知》,鼓励外地医护人员在武汉买房。
不得不说,武汉在 “抢人”方面,真是一点都不迟钝。
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他们的职责,哪怕不远千里,他们也在所不辞,哪怕没有防护,他们也不会退缩,可是,作为一座城,用这样的方式“抢人”,真的好吗?
相较之下,杭州对待市民则要友好得多。2月1日,杭州政府通过多渠道发布消息“自2月1日19点30分起,杭州市将临时启用杭州医疗保障局微信公众号预约登记系统,市民可在线预约口罩。
确实急需的市民通过“杭州医保”“杭州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平台登记预约后,凭身份证到制定药店领取。由于口罩数量有限,每次限领取5只,10天内每人限定领取一次。”
不少市民在下方留言“你们没有的先领,我手里还有几只,能再撑几日。”
这样温情的互动里,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和一群人的患难与共,相互扶持。
杭州政府应对几次“空投”也非常有序,接纳治疗、防范隔离、宣传安抚,各方面都做得很到位。不得不为杭州政府的现代服务和城市运营思维点赞。
此外,杭州也是最早开展“最多跑一次”试点的城市,这大大提升了市民和企业办事的效率。
在杭州,你能感觉到,政府真正踏踏实实在为百姓干实事,大家无论身份地位、职业背景,都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参与者、分享者、主人翁。
希望,经过这次疫情,武汉也能看见这座城市普通人的生活,给予医护专业上的尊重,给予普通市民尊严与关爱。

03 武汉PK上海
疫情防控,基层社区是第一道防线。然而,我们在微博“肺炎患者求助超话”中经常看到很多武汉的病患在感染后求助无门,不得不在网上求助的现象。
还有些病患,因为过度恐慌,到大医院检查,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这些都是基层工作没做到位,导致居民“病急乱投医”造成的。
在社区防控方面,上海市宝山区的“社会治理神器”为其他省市基层社区防疫工作提供了范本。
“重磅:宝山社区通‘口罩预约’功能上线啦!”2月3日晚上10点33分,一条来自“社区通”的推送,让正为口罩发愁的居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半小时后,该条推送消息的阅读量就高达5万人次。
2017年,宝山区“社区通”正式上线,这个运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的以党建为引领、居村党组织为核心、城乡居民为主体的智能化治理系统,被居民亲切称为“社会治理神器”。
“社区通”已在上海市宝山全区453个居委、103个村全部上线,66万余名居村民实名加入,覆盖49万余户家庭。市民的很多问题都能在“社区通”得到解决。
武汉的医疗资源在全国都是靠前的,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分级诊疗”的忽视,社区医院形同虚设,很多社区甚至没有医疗配套,导致市民都纷纷涌向大医院,人挤人,交叉感染屡见不鲜。
因此,专家建议将“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调整为“首诊在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让公众了解大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即可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同时,社区医院也应建设更通畅的渠道方便患者更快速地就诊和转诊。这样可以缓解基层医院病患少,大医院的虹吸效应强的矛盾局面。
历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希望武汉能重视“分级诊疗体系”,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从基层防范大的城市风险。

04 一座城与一群人
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决定着这座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情绪意志状态,当他们选择栖居于此,他们的命运便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了。
钟南山院士曾流着泪说:“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钟老的泪是先知的泪,因为他知道,这一次,武汉人民的牺牲是巨大的。
在牺牲名单中,我们看到了政界要领、商界精英、医生护士、在校大学生、普通老百姓……不管他们的学历、职业背景、社会地位如何,在这次疫情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武汉市民”。
但愿,历经风雨后的武汉,能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方面着力,不断锤炼城市软实力,既能把人才引来,也给他们以生命尊严、安全感、幸福感,让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扎根生活。
参考文献:
1.《抢人大战与城市治理:武汉疫情折射的矛盾丨斯文》
2.《疫情之下丨疫情为城市治理出了道难解的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裸泳):人需要怎样的城?——疫情下的武汉城市治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