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当前我国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战役的特别时期,作为媒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智力服务责无旁贷。本刊就当前重大的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件围绕如何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保障公共安全这一重要议题,特别组织了专家笔谈,聚焦于重新思考城市发展必须尊重规律的核心议题,现分期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欢迎关注!
前言:
国务院“放管服”协调小组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原国家SARS防治小组成员、原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协调小组副组长、《城市发展研究》编委会主任仇保兴先生在武汉新冠肺炎爆发后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动态,在疫情的关键期他以最快的时间形成了具有相当可操作性的多篇报告建议,且报告在对外发布之前都以内部信息的形式被国家有关部门录用,部分建议已经成功地开始实施,部分分析具有相当的预见性,在后来的抗疫战斗中得到了印证。
本刊微信公众平台以精华版的形式对仇保兴先生的多篇报告建议与思考进行集中推送以飨读者。相关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微信公众平台,欢迎大家关注。
在武汉封城的第四天,仇保兴先生于1月27日形成初稿,2月1日修改后首先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理性封城防疫十策”,他认为:封城属终极手段,成本极高,不得已封城应顺序渐进,科学理性应对防止走极端,力求做到封人员流动保物流畅通,确保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确保城内民众生活质量和防疫治疗工作的开展。封城后的关键在于能否保障城内民众基本生活品质;能否有利于疑似病人分流早诊断;能否对确诊患者早治疗;能否扼制住可能出现的群体性恐惧等等。面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敌人,必须将政府信用和动员能力用到极致和科学,才能“人留得住,城封得好,疫防得住”。具体建议包括:第一,封城之后要确保城市居民基本供给和城市生命线供给不出差错;原则上应采取局部封先于全城封、有确诊者的社区严于一般社区的办法,防止一刀切的简单粗暴作法。第二,除封城初期为控制人流和缓解中心医院“挤兑”实行暂时市内交通管制外,市内私人交通应放开。不能因为交通封闭而影响防疫物资运输、人力调配、物流运营和社区防控和市民互助自救工作的开展。第三,尽快建立分级医疗体系;对患者突增的疫区可采用外地对口支援封城各区和市(县)医院的办法,医疗队的医疗物资也可由派出省市政府保障。第四,应将疫情防控重点放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市郊,防止有限医疗资源分散低效使用。居住分散的远郊农村的防疫宣传工作和公共卫生工作要到位。第五,各封城市政府应立即集中几大通讯运行商协同作业,通过手机信令实时监测人口流动情况,使局部封查和防疫工作更有针对性。已实行网格式精细化智慧管理的城市,应充分运用网格监管和社区管理相结合,强化社区自我封闭、自治自防工作。第六,建议将输血车、公交车辆简单改造为流动诊疗车,分批次将携带诊断试剂盒和消毒剂的医务人员送到各社区就地开展诊断工作,尽早化求医为送医,尽可能减少交叉感染。第七,各市政府应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平台调度好国际、国内医疗救助物资的需求信息发布、物资接收、转运和分配工作。政府要善于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救助功能而不能简单化取而代之,尤其要支持和动员物流快递企业正常运营,支撑各社区机构自我封闭、自救自防。第八,加强12345市长公开电话和微信,三班倒接听市长电话,充分发挥“应急有事找政府”扼制群体恐惧的作用。第九,政府全天候督查机场、火车站、港口和汽车站确保正常运转,确保应急物资转运和进出人员消毒监控。市内外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犹为重要,战时后勤应全力保障。第十,所有人群集中形式的活动(如必须的开会、培训、免费发放药品物资等)都应用线上派发加线下快递来替代。政府应率先采用和鼓励所有机构采用“掌上办”、“线上办”的办法提供服务和部署工作。封城期间还应进一步丰富网络和电视文化活动。建议国有机构减免费用,有线电视、国内通讯流量、用电、燃汽、用水等实施费用减免,直接让利于城内民众。
2月9日仇保兴先生和李铁先生发表了“纠正基层一刀切的做法,力争恢复生产和抗疫战相互协同的建议”。认为新型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都将面临两类风险,即期风险和预期风险。当前各地正处于疫情防控形势的转化期,应该未雨绸缪,把一部分关注重点放在预期的经济社会风险上。地方政府领导在实施疫情管控的过程中,需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防止在防控手段上盲目照搬疫情重点地区。担心地方官员的恐慌和不担责心理,在疫情发生的过程中不计后果,将严重放大疫情带来的预期风险,终会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带来巨大的损失。相比于世界各国,我国在各种抗灾的战时全民动员力方面,具有强大的体制优势。但是如果不计成本的无限放大,全国都向重点疫区看齐,未来可能付出的成本和社会代价也是无限的。这里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探讨:近期疫区和全国各地所急需的大量抗灾和维持社会运转的物资和商品谁来提供?一刀切封闭造成外贸企业停摆,时间一长,相关的全球生产链转移引发难以补救的长期损失,如何补救?我国省际和城市之间物流被人为中断、流通受阻(国家邮政局提出二月中旬才能恢复40%),我们如何要求外国对我国减少贸易和人员入境封锁?我们应该思考借鉴哪些方面的经验,如何在科学地采取防范措施之后,尽量减少经济和社会的成本?其实很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都在实施。但是,必须承认在很多方面忽视了另外一些方法和手段。比如,一是加大科技手段的使用,充分利用手机信令和互联网大数据等,对疫情地区的人口扩散和人口流动的方向进行全方位的追踪。各地采取协同作战的方法,加强信息统筹,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二是利用网格式精细化管理,将确诊或疑似新型肺炎患者在空间和时间上精准定位,再加上无处不在的社区和物业管理组织,强化所在楼宇单元的隔离和人员控制。三是利用全球第一的线上支付和物流快递,开展“背对背”不见面无接触式商务活动。四是利用无处不在的无线宽带网络进行专家视频问诊和在线指导治疗,等等。总结推广这些我国独有的优势,既可以大大降低防疫期间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又可减少对原有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干扰。
更为重要的是医学专家并不是经济专家和社会专家。他们的重要性在医学方面,而在防范经济社会风险方面,更需要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提出方法和解决方案,才有可能防范预期发生的其他经济和社会风险。所以,在抗击新冠肺炎决战过程中,亟需省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据各地疫情的轻重和发展趋势,分类指导各城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自身的解决方案,采用更为科学、人性化和低经济风险的方法来管控疫情,以期降低经济社会成本。具体分类指导方法建议如下:一是疫情较轻地区(确诊病例/人口总数低于十万分之一,相当于新加坡水平)的省市。在做好疑似病人居住楼宇局部隔离的基础上,尽快全面复工、开业,加速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为全国经济复苏提供动力。二是疫情可控地区(确诊患者/总人口低于四万分之一,相当于浙江省水平)的省市。应在曾发患者的社区实行局部封闭和推广上述四条新措施的基础上,倡导和支持企业复工、开业。并支持企业对员工进行个人卫生防疫工作。三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区域。也应尽快恢复对防疫决战起关键作用的交通、物流和快递等行业。对防疫卫生物资生产企业和全球产业链重点企业,更应强制性复工。当地政府应对这些企业给予减免税费、灵活用工、价格浮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全面复工开业奠定基础。
值得指出的是,快递企业在防疫战时期的正常运作是以少数快递员的空间传递来取代多数市民的日常拥挤采购,再加“无接触配送”,可大大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建议党中央国务院要强调各级党政的主官们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意识,最大化地提高科学管控的方法和手段。只有干部的恐惧心理降低了,社会的过度恐慌才有可能被缓解,群策群防的创新活力才能涌现。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次新冠病毒抗疫之战的即期风险和预期风险问题,把各方面的损失降到最低。
据初步估算,以上八条策略一旦实施,至少可形成十万亿元的新增社会投资和相应的消费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国际贸易“反脱钩”和决胜防疫战、实现“疫后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资源保证。
武汉加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发展研究):【专家笔谈】仇保兴: 理性防疫、抗疫、疫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