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专家笔谈】石晓冬: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看城市人口服务管理


编者按:

在当前我国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战役的特别时期,作为媒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智力服务责无旁贷。本刊就当前重大的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件围绕如何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保障公共安全这一重要议题,特别组织了专家笔谈,聚焦于重新思考城市发展必须尊重规律的核心议题,现分期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欢迎关注!


【专家笔谈】石晓冬: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看城市人口服务管理



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看城市人口服务管理


石晓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最近的疫情让大家极其关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大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汇聚和的空间载体是重中之重,疫情防控阶段采取了居家隔离、封闭管理以限制流动性等必要的临时措施,各行各业有很多反思。那么,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看待人口在城市聚集以及庞大的流动性呢?

正视人口流动性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在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过程中,加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是必由之路,毋庸置疑。恰恰是聚集和流动的过程中更要保障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补齐短板,特别是此次疫情的防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和管理落后于医疗服务设施的短板。

应急时期合理调控人口流动节奏。从目前疫情防控来看,武汉以外的大城市并未出现疫情快速蔓延和失控的局面,在应对疫情方面形成了一些经验,以北京为例,往年春节返京客流高峰可达150万人/天,今年通过渐进式复工复产及弹性办公方式,节后日均返京规模基本维持在往年的20%-40%水平。通过延长返程期分散人流,不仅可以减少病毒的人际传播,也有利于预防医疗资源“挤兑”。

城市规划要考虑人口服务保障安全系数。对于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实有人口常常是大于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城市常住人口的。疫情袭来,城市的实有人口和流动人口都需直面,城市自然也要给这部分人口提供必要的管理服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提出:“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针对统计常住人口之外的“本地居住半年以下”人口及旅游、商务、就医等到访人群,按照“人口服务保障安全系数”,对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防灾设施分别在常住人口规模基础上乘以不同的系数,保障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需求。

发挥基层在人口管理服务中的作用。社区是城市运行的基本单元。近些年来,规划在通过责任规划师等形式深入基层过程中,将城市规划和空间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逐步培养市民的城市意识、社区空间意识和家园意识。此次疫情防控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社区基层防控和应急处置,实施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网格化、地毯式管理。通过加强社区封闭管理,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全面排查摸底,建立信息收集和上报机制。实施返程人员登记,及时掌握居民健康状态。广泛发动党员、社工和志愿者参与社区防控工作,动员群众自我防护,普及科学防控观念。长远来看有利于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家笔谈】石晓冬: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看城市人口服务管理

  《城市发展研究》一直坚持“发展城市科学 科学发展城市”的学术追求,疫情当前编辑部的常规工作如常开展,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我国城市科学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期待您的真知灼见。本刊投稿邮箱ebuds@263.net正常运行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支持《城市发展研究》杂志。

【专家笔谈】石晓冬: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看城市人口服务管理


【专家笔谈】石晓冬: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看城市人口服务管理

武汉加油!


往期精选


【专家笔谈】杨宏山:完善突发疫情防控的社会动员机制
【专家笔谈】仇保兴: 理性防疫、抗疫、疫后复兴
【专家笔谈】周伟林:现代性危机与城市治理
【专家笔谈】吕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城市空间治理响应的初步思考
【专家笔谈】秦红岭:激活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的联系,构建以公共健康安全为导向的城市规划
【专家笔谈】武洁 汪云:提高空间规划治理中的应急处置能力——武汉一线战“疫”的规划思考
【专家笔谈】李迅:防范重大风险,构建韧性城市
抗疫期间本刊致朋友们的信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发展研究):【专家笔谈】石晓冬: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看城市人口服务管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 【专家笔谈】石晓冬: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看城市人口服务管理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