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FOLLOW US~
本文由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资源报”独家编辑。
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
合作电话:010-66557937 010-66557820
网址:www.gtzyb.com
《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行热线:010-66557891
记者日前获悉,国土资源部自今年5月推广地灾防治“五化”模式以来,截至7月底,已有13个省份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对接,希望获得地灾防治“五化”建设技术支持。
今年5月,全国地灾监测预警现场研讨会在陕西商洛召开。会上,中国地环监测院介绍了其在商洛市镇安县地灾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示范区建设中,创建的地灾防治管理支撑层级化、监测手段多样化、数据采集智能化、预警预报及时化和信息服务一体化“五化”建设模式,引起积极反响。
截至7月底,已有湖北、新疆、陕西、山西、广西、广东、四川、浙江、贵州、西藏、安徽、湖南、海南等省(区)的地灾防治主管部门、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等,就地灾防治“五化”模式推广和应用,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达成初步意向。其中——
-
广西国土资源厅计划在2018年度地灾详细调查中应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从自治区层面进行部分软件开发,实现野外采集数据对接更新地灾数据库。
-
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将组建“四位一体网格管理”防灾社区,合作推进地灾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推广应用。
-
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推进伊犁地区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含地灾部分),伊犁州市、县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已到商洛进行实地考察。
-
陕西省韩城市国土资源局编制完成了《韩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五化”模式建设方案》。
-
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拟将“五化”模式相关内容融入正在编制的《浙江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规范》之中。
-
广东省深圳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计划今明两年开展10个区的1∶5万地灾详细调查,建立集数据采集、管理、分析、服务和联动更新为一体的地灾信息管理系统。
此外,四川、贵州、安徽、海南、西藏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和湖南省湘西州地灾防治技术指导中心表示,地灾防治“五化”模式非常契合地方政府防灾减灾需求,希望能尽快提供整套解决方案,形成可供复制的推广样板,建立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服务为一体的地灾防治全流程信息化体系,改变传统地灾防治的工作模式。
什么是地灾防治“五化”模式?
全国地灾监测预警现场研讨会提出:
推广防灾“五化”建设 构建科技创新减灾模式
5月25日~26日,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陕西省商洛市具体承办的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现场研讨会在商洛市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的地质环境机构和技术支撑单位负责人,就推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五化建设”、示范引领地灾综合防治进行了经验交流和现场研讨。
2012年以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商洛市镇安县开展了地灾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创建了地灾防治“管理支撑层级化、监测手段多样化、数据采集智能化、预警预报及时化和信息服务一体化”的“五化”建设模式。之后,商洛市在1区6县全面铺开地灾防治“五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商洛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灾群测群防示范市,建立了市、县区、镇办三级网络和镇办、村社两级网格,实现地灾防治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死角、全覆盖;同时将地灾防治日常工作与地灾综合治理、移民搬迁等有机结合,使得全市在册地灾隐患点连续五年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
在商洛市地灾防治“五化”建设中,构建了科技创新防灾减灾新模式:
-
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合作分工的防灾减灾新模式;
-
促进了地灾防治行政管理与技术支撑的深度融合;
-
借助野外智能采集系统和二维码技术,打通了自下而上的“县—市—省—全国”四级数据库动态更新通道,实现了地灾防治信息实时采集、实时传输和实时更新;
-
提升了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科技含量,实现了及时采集、动态分析、及时预警,提高了预警预报准确性和时效性;
-
基于云平台和“掌上地灾服务中心”,实现了防灾减灾社会化、公众化和普及化。
(记者 范宏喜 王文昭 特约记者 李慧 通讯员 乔佳妮)
本期编辑:赵志坤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