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库

凝聚大家智慧,共言品质名城丨市规划局召开杭州总规实施评估工作思路专家研讨会

      为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把握评估工作的方向和重点,7月28日,市规划局在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组织召开了总规实施评估工作思路专家研讨会。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吴建平、上海市规土局副局长徐毅松、宁波市规划局局长王丽萍、同济大学教授孙施文、同济大学教授宋小冬、浙江省规划院院长陈桂秋、浙江大学规划院院长杨建军等十余位专家大腕齐聚杭州,为杭州总规评估出谋划策。他们中,既有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上海、宁波等周边主要城市规划领导。市级有关部门也列席了会议。

       会议由杭州市规划局张勤局长主持,张局长介绍了杭州总规编制的宏观背景及总体部署,提出本轮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基本要求,也希望从评估的目的、方法、重点和价值等方面听取专家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研究室主任马璇代表中规院和杭州市院联合团队,从总规评估新要求、大城市总规评估的新实践和杭州总规评估重点等方面汇报了对杭州市总规实施评估工作的前期研究思考。

      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做了重要补充,提出本轮杭州总规实施评估不能仅作为论证规划需要修编的被动式论证报告,而应当主动而为,找准城市发展的问题,通过评估中的详实分析和支撑,为总规提供战略思考的切入点和方向性的建议。包括对以下几个命题的思考:一是杭州未来空间结构再思考,二是用地供给与经济发展关系再思考,三是杭州创新空间载体的再思考,四是杭州都市圈的“实”与“虚”再思考,基于通勤交通联系的实体都市圈与基于网络贸易联系的虚拟都市圈到底有什么关系?


专家智慧
孙施文(同济大学教授)



       评估目标层面,对法定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应重点评估规划的实施内容和完成情况,分析规划内容没有得到实施的原因和规划管制不成功的原因。分析规划实施行为与城市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评估对象层面,明确基准年,关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比如城市中心、交通要素等。提炼原有规划中支撑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评价核心要素的发展情况,原有规划对核心要素的实施保障和管控情况。发挥数据平台的作用。


吴建平(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


       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我们没有预见到的发展事件,如G20峰会举办、阿里巴巴崛起,还包括由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导致无法实施的规划设想,因此规划评估需要对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为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良好基础。

       展望城市未来发展,杭州的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需要放在全市域思考。杭州在后峰会、前亚运时期,要在功能上、空间上、管理体制机制上,做好应对未来难以预见因素的准备。


徐毅松(上海市规土局副局长)



        建议评估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开展:前期阶段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后期阶段从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出发,评估城市现状发展情况。借鉴上海总规修编的经验,评估为总规修编指明方向,总规修编编制的过程和成果形成阶段也需要为评估提供反馈,并适时跟进完善。

        重视评估中大数据的应用,分析现状问题、准确判断城市发展。把握好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关系,在大的城市发展趋势中分析区域协同、生态、社区、交通等综合性问题,从当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出发,找到重点领域针对性评估。


陈桂秋(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关于规划评估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规划评估应跟公众参与相结合。应充分利用规划评估的平台,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助力下一阶段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关于规划评估的内容与方法,建议如下:一是既要按照住建部的规范标准来评估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情况,又要评估规划与城市下一步发展是否合拍。二是抓住重点,针对战略性问题,分析背景成因、找出对策。三是应与各方的诉求相结合。应多进行跨专业、跨领域的跨界交流,让社会各个方面、政府各个部门充分参与规划评估之中,分析规划对各方诉求的适应性。

加强对城市空间形象塑造和城市景观风貌的评估,杭州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品味,增加评估中城市和园区环境、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等内容的权重。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广泛凝聚共识。靠社会、政府、公众等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推进规划评估工作。对政府在实施规划中的相关行动、政策的实效与作用进行评估。

规划评估要在空间上落位。针对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交通设施不匹配等问题,应从数据的空间属性上分析评估设施供给与现实需求的差距。

    从创新发展角度思考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从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广义服务业发展等角度,思考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随着信息经济、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从“链接”的视角看待杭州都市区。

  要加强空港门户的建设。杭州机场要建设成为门户机场,必须要有高铁的支撑。

   建议借鉴上海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的策略,划定一条高标准的生态底线,确保杭州优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对人才的吸引力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绿色、环保、善意、和谐等城市气质是吸引力的核心要素。


王丽萍(宁波市规划局局长)



       应全面评估上版总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判和分析。建立更为综合的评估框架,提炼更为综合的评价指标。不仅要分析评估人口、住房、服务设施等单一指标,更要从城市宜居度等综合层面来评估城市,提炼人居(宜居)指数等综合评价指标。对产业规划评估。虽然规划对产业方向的引导是有限的,不能仅就产业战略方向进行分析评估,而是要落到城市功能空间上。应加强对产城关系、产城融合的系列评估,如产业分布与城市布局的空间匹配评估,产业转化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的影响评估,双创空间等创新空间载体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评估等。

      应建立评估常态化机制和规划动态纠偏机制,建立定期评估与动态修正良性的循环机制。


宋小冬(同济大学教授)



       在城市总规评估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用好现有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并借助总规评估的契机升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搭建全市数据应用的通用平台,让全市各个部门都能使用。形成数据应用和数据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杨建军(浙江大学教授)



       反思传统规划编制思路对城市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使下一轮总规修编成果,具有更强的战略预见性、更大的弹性和更多的留白。

       应评估上版总规“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否起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住平衡效果。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应在都市圈的尺度上、基于城市功能的紧密联系;站在长三角区域视角下,思考杭州对外门户的定位,规划城市交通枢纽体系,进一步梳理高铁站和机场等众多枢纽间的分工和联系的关系。


李晓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总规评估是评价上一版总规所提出的城市发展预期安排与城市实际发展之间关系,核心是研究过去、服务于未来。随着杭州的城市地位和城市职能从生产性的城市、工业驱动的城市转向了服务性的城市,规划评估要更加注重对于城市地位与职能的评估、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判断。

规划评估要研究规划如何真正服务于市民。中国三十年间城镇化发展及其规律的研究发现,规划能够真正服务市民的关键在于适应人的变化。十九大后,未来后小康时代要跨越中产阶级陷阱,关键是做好“人”的文章。

中国所有创新城市的发展逻辑发生了改变,过去是以低价要素去吸引企业,再以企业吸引人才,现在是以城市吸引人才,再以人才吸引企业。杭州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在于,吸引创新人才、吸引国际人才,同时还需要保持城市的包容性。既要满足最高端人才的需要,也要包容中低收入的市民发展,提供保障生存发展的空间。

通过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结合的方法,分析城市居住、就业、公共服务三个体系的空间关系。要分析不同类型的人群对空间的不同需求和偏好,结合城市存量空间的优化提升,谋划城市双修和功能提升。


唐凯(原住建部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应注重寻找体制机制的障碍。习总书记说,“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总规评估应发现在规划引领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比如,要实现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未来可能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等。

应推动评估工作的常态化。要从推动城市发展、真正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出发,一年一总结、三年一评估、五年一滚动,紧密贴合城市发展实际,对规划进行动态评估调整。突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和战略导向。要与国家战略相衔接,结合浙江省、杭州市和广大市民的要求,突出战略定位、要素配置,城乡统筹等核心问题。

应将规划评估落实在空间上。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山水田林湖大空间格局的部署,要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加强城市总规评估。重点是把最适合的用地用在最合适的地方。要从多规合一出发,评估各个专项规划对空间的利用。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