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推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先试先行初探——以温州为例》,以下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
2019年年初,浙江省被列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先试先行省份。温州作为重要试点城市,率先展开了探索性的体检评估并形成了阶段性的工作经验总结。本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指标共88项,温州市评估在28项基本指标中获取26项,60项推荐指标中获取48项,共获取74项,已获取指标占总指标的84%。
一、《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指南》特点解读
以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高品质的国土空间为导向,评估工作在指标设置上充分反映了底线管控、结构效率、生活品质为主导,同时结合安全底线的思维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评估思路。通过构建全国统一的基本指标库,有效传导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战略导向。
评估以发现和识别问题为导向,从规模、质量、结构、效率、时序等多角度挖掘国土现状开发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强调评估对客观真实数据的可获取性,找准问题,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持。
根据自然资源部要求,本次评估工作自2019年起,每年应有指标数据的连续积累。本次评估工作为后续国土空间规划目标提供了明确的现状基数值,构成了可纵向对比和管理监控的基础。
评估指标体系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刚性指标和弹性相结合。既规定了28项基本指标作为“必选指标”,从底线管控、结构效率和生活品质三个方面,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监督与管控。又考虑到不同层级城市的差异,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增设特色指标,并给出60项可供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二、温州采用多元化和获取手段进行评估


三、采用多维度分析手段
评估首先梳理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三五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和有关政策文件中的目标体系,有的放矢、精准对标,评估指标的完成度和差距幅度。温州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面积基本达到总体规划目标。2018年,中心城区居住用地9645公顷,规划完成度99%,实施情况较好。2017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19平方米,相较2010年增加一倍,提前完成总体规划人均9.4平方米的目标。

合理选取比较对象与判断标准,客观定位温州,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差距。从全省对比看,温州最突出的优势是建设用地使用全省最集约。2017年人均建设用地126㎡,仅为杭州的49.6%,宁波的52.3%,全省平均水平的54.3%。





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挖掘指标的时序变化特征,评估趋势走向。从现状数据看,2018年温州常住人口925万,是浙江省第二人口大市,与杭州市仅差55.6万人。但从历年变化看,常住人口增长乏力,近五年增量5.3万人,年均增长仅约1万人,人口吸引力远落后于杭甬。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不仅要关注数量的供需平衡,还要充分考虑设施的高质量、具有较高的空间可达性和覆盖度,才能保障规划的公平性和促进设施使用的效率最大化。温州教育设施覆盖率为90.09%卫生设施覆盖率为88.82%。文化设施覆盖率为73.99%。体育设施覆盖率为37.51%。





四、评估结论与后续应用
(1)坚守住了基本底线,生态保护格局整体形成,绿色发展相对领先。
(1)创新发展是温州的主要短板。
五、指标体系优化建议
建议增加户籍人口、户籍和常住城镇人口、集中建设区常住人口、全域面积、集中建设区面积、海岸线总长度、GDP等基础数据,作为城市基础信息。结合城市的基础信息数据,有利于了解实际数值。比如结合人均绿道长度,对应常住人口基础信息,从而得知具体的绿道长度是多少。
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历史保护建筑数量,自然保护地面积,江河湖泊水功能达标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等指标,需要明确保护管控的具体历史建筑名录、具体河道名称,哪些达标,哪些未达标,等更进一步的信息。
明确需要刚性传导和管控的指标,并增加传导指标属性,加强市县镇村层层管理与落实力度。建议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耕地保有量、湿地面积、林地保有量、基本草原面积、自然保护地面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历史保护建筑数量等13项实施刚性传导与管控。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
相关阅读:
基于“三调”的国土空间“一张底图”构建 ——以温州为例先行先试初探
国匠规划学社近期专题PPT推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现状评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先试先行初探,以温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