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库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青年论坛★

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承 办: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青年学组、同济大学

内 容:围绕未来交通模式,基于复杂系统、人居环境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开展前沿性、创新性学术交流

地 点:西部国际博览城9号馆,成都厅

时 间:10月17日上午(9:00-12:00)

敬启

主持人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李健 副教授

博士,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城市交通规划、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交通数据分析与仿真等


01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刘超

助理教授

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助理教授,SuSmart Community Lab 智慧社区分试验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建成环境分析与智能城市规划,近3年发表sci/ssci论文10余篇

大智移云技术群下的城市建成环境研究



02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周江评

副教授

博士,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项目副主任,交通政策与规划硕士项目学术主任。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在SSCI,SCI期刊发表英文论文70余篇,在CSSI发表中文论文50余篇。主要已出版著作 《国际大城市带综合交通体系研究》。担任多家期刊编委或特约撰稿人

作为服务和生活方式的易移动性

从学术研究、规划实践与生活现实的角度再审视易移动性与可达性。从学术研究乃至规划实践当中,易移动性与可达性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人们在规划方案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当中,建立了更多的易移动性的指标体系,而对于可达性的指标体系,则没那么重视。MaaS的兴起,其实是新时代背景下易移动性与可达性需要从系统供给侧变革演进到个体需求满足与管控。演讲对后者的原则进行了整体性地梳理、介绍。


03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李瑞敏

副教授

博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仿真及大数据分析等。近年来共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部级及横向课题数十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过百篇,以第一、二作者身份完成著作6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8项

自动驾驶时代的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思考

本演讲的意义是为中长期适应自动驾驶的发展和推广提前做好准备。主要介绍自动驾驶对出行的潜在影响及定量分析、自动驾驶对交通规划的影响及方法思考和案例、自动驾驶对基础设施设计的影响及案例分析。研究可满足自动驾驶时代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需求。


04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王芮

工程师

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交通规划、智慧交通系统规划,主要承担过中国城市道路网密度监测研究、城市交通拥堵机理研究、延安双修交通综合整治规划、贵安新区停车规划、东营智慧交通系统规划等多项科研课题及项目工作

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未来交通规划探索

海南生态智慧新城实践了微城市的创新空间组织和生态城市的规划理想,当智慧城市遇到未来交通,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正在推动城市出行的绿色转变。海南智慧新城未来交通规划,从关注车的移动转向服务人的交往,用共享代替拥有重塑了人与车的关系,让城市回归人性化空间,探索出行理念与服务的革新,实践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转变,致力于打造人性化、绿色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城未来交通系统。


05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舒诗楠

工程师

博士,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智慧交通、停车、步行和自行车领域规划工作,负责和参与北京市停车专项规划、智慧城市规划、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详细规划等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1项

对标Sidewalk Toronto——北京的思考与行动

Sidewalk Labs发布了备受期待的多伦多滨水区总体创新和发展规划,提出实现交通、公共空间、建筑和住房、可持续性、数字创新等方面的创新,呈现了一个基于数据驱动和运营的未来智慧城市蓝图。对标Sidewalk Toronto,目前北京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迫切需要和国土空间体系规划相结合,通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有序规划建设,支持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探索形成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和实施路径。


06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熊文

副教授

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人本街道实验室创建人,大栅栏街道领衔责任规划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街道的人本观测与治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慢行阈值的城市慢行交通空间规划理论研究》、住建部《人行道净化行动指南与评估》等课题,参与完成北京、上海、武汉、天津滨海新区、青岛即墨、沧州等市慢行交通规划

中小城市慢行空间分析模型及沧州实证研究

非机动交通却常常面临路权难以保障、规划难以落地、设计难以优先的困境。以沧州市主城区为实证样本,从市域、网络、断面三个视角研究中小城市非机动交通空间,建立慢行热力空间、慢行岛核辐、慢行源汇集三类空间分析模型;提出交通廊道、健康休闲两类非机动交通网络及其文体活动策划;做出典型断面通勤与休闲非机动车交通流量大数据检测及其与气候环境和交通政策的相关分析;提出中小城市非机动交通优先发展、网络规划及文化传播建议。


07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陈振武

工程师

硕士,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交通模型与交通仿真,负责和参与的项目多次获得过国家、省、市级奖项。近年来,主持“实时在线交通仿真平台”“基于MaaS的全链条智慧出行支撑平台”“面向无人驾驶公交的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发”等课题,研究探索交通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路协同、运筹优化等技术在智慧交通上的应用

深圳MaaS的实践探索

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专注于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多方式之间的衔接,通过多模式整合满足用户多样化出行需求。基于深圳交通供需现状,运用启发式调度优化算法,实时在线仿真评估等多技术融合,逐步攻克MaaS技术难题——实时需求的精准预测及动态响应,通过三大试点(科技生态园、福田中心区、东部景区)解决公交存在服务盲点、地铁换乘压力大、时空分布不均衡等出行痛点,探索MaaS本地化实施路径,改善出行服务品质,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和城市竞争力。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线下活动”栏目更多精彩内容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201983期

编辑:张斯阳

审校:张宇

排版:张斯阳

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长按二维码关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青年论坛|未来交通模式探索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