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2023年11月15日,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成功举办。在2020年第一届和2022年第二届论坛的基础上,本次论坛对遗产研究与实践领域进行持续探讨。论坛分为世界遗产与研究实践、学术研究两个板块,由十余位遗产保护领域的青年工作者和学者开展了11场汇报,与文化遗产行业同仁进行线上线下的分享与讨论。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世界遗产与研究实践主题

论坛第一部分围绕世界遗产当前关切与研究实践为主题展开,由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项瑾斐主持。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 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与能力建设战略发展趋势

魏青 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魏青首先简要介绍了世界遗产定期报告的执行机制及其在《世界遗产公约》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定期报告的中长周期(每 8-10 年一轮)、多层次(涵盖遗产地、缔约国、地区)、全覆盖(所有已列入名录的遗产地)等特点,使其发展演进清晰地反映出近 20 年世界遗产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变化——从一至三轮完善起来的 42 项关键指标,在保护状况和管理主题的基础上逐步补充了治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协作等主题。而对这些关键指标的评估分析和基于评估制定的行动计划,也使其成为世界遗产推动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一系列理念和方法的更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接下来魏青简要回顾了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从“全球培训战略”到“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战略”再到“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三个发展阶段,分析了其背后世界遗产的核心目标、类型和范畴的扩展、保护管理范式的变化等推动因素,进而梳理了正在陆续出版的新一轮世界遗产资源手册、工具包的主题和内容框架,以此阐明本轮技能体系更新的总体特色:强调涵盖遗产场所而不仅针对遗产地的管理系统,强化管理的底层逻辑、内在机制和有效性;技能体系进一步工具化,并关注应用于不同遗产地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注重支持遗产地寻求丰富多元的解决方案,扩大传播其积极影响实现所谓世界遗产的领导力。

最后,魏青也通过近年来的观察提出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中不同关键角色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咨询机构正在有意识地去教官身份,强化其组织者、支持者、平台建设维护推动者的角色;随着全球网络的逐渐形成,部分活跃的遗产地管理者从渴求知识工具转向积极寻求产生共鸣、实现互补的交流与合作,或许未来去中心化的能力建设模式将形成并发挥作用;而同时,缔约国本来及其重要的中坚作用还普遍没有发挥出来。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 中国代表性木结构古建筑保护勘察关键技术研究

张荣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程博士生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张荣的演讲旨在探讨以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为对象的保护勘察关键技术运用和体系建设。以此提升我国古建筑类遗产的保护科技水平,并加强建筑史研究与古建筑保护学科之间的联系强。

研究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以全局的眼光对世界各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勘察技术体系开展分析;再对中国近百年来古建筑保护勘察技术发展历程的进行梳理;并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国21世纪以来代表性古建筑勘察技术特点;进而引入代表性木结构古建筑保护勘察关键技术体系的建构,提出基于最新科技方法、手段、设备的保护勘察系统化解决方案;最终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例,分析以上关键技术在代表性古建筑保护勘察中的实践应用和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 隋炀帝陵遗址的保护与展示

崔光海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总建筑师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崔光海介绍了扬州曹庄隋炀帝墓葬保护与展示设施的建设思想、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质疑,以及建成后的成果。遗址主体建筑的设计参考了古代陵墓的形象,并以古建筑大屋顶的轮廓作为整体形态。细节设计包括屋顶处留下的透明缺口,当太阳高度角到达指定日期时,便会照在建筑中的陵墓遗址上;以及通过特殊设计的瓦面,落地效果与整体风格相得益彰。此外,崔光海介绍了设计、审批、落地等实践环节中,团队与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商过程和结果,及其对最终呈现效果产生影响。

总体而言,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有多种方法,其评判标准尚未得到定论。无论是保护团队还是设计师都无法代表全体公众的意志,因而遗址所蕴含的价值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与传承,还要待广大人民群众体验之后才能了解到。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学术研究板块

第二部分为围绕文化遗产话题的学术研究汇报,由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青主持。

█ 社科重大课题“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阶段性进展
乔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后 助理研究员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乔钰介绍了吕舟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课题响应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时代呼吁,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根据文化遗产的类型,项目分为4个子课题,包括: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华文化物化话语表达体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活化利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四个方向。随后,乔钰介绍了子课题一的进展情况,包括现有研究框架与当前理论与实证分析成果。课题组构建了以参与主体、参与程度、参与事项为评估要素的框架,并展示了以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为案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等工作,并综合其他子课题成果形成最终的理论基础和评价体系。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参与研究——基于对中国城市中28条历史街区的调查

杜美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杜美怡依据28条历史街区的更新和管理实践中规则制定者、决策程序参与者、具体实践参与者和知情者的社会角色和作用,将街区更新分为以下四阶段:(1)利用历史风貌建筑与符号,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2)整体保护、局部开发;(3)保留部分居民,发展文创产业,探索有机更新和社区治理;(4)探索背街小巷的整治和多方协调,采取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的方式。实证数据显示,在第一阶段中,历史街区更新的驱动力为政府、开发商和专家学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在第二阶段中,历史街区更新的驱动力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专家在整体保护原则下的合作。在第三阶段中,历史街区更新的驱动力为探索有机更新,探索历史街区商住混合试点,在基层方面开展社区治理。在第四阶段中,历史街区更新的驱动力为侧重居住体验和公共空间设计,建筑师作为多方参与的沟通纽带,角色发生转变。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 公共视界下的遗产保护‍‍‍

张光玮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综合四所所长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张光玮以保护实践工作者的身份反思在保护与利用并举、增量向存量发展的变化时代,遗产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及面临的挑战。她以不同的实践案例说明,在城市中的遗产对象尤其需要考虑如何与公众的诉求相协调,进而化为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实践。
随后,张光玮以北京、河北、河南及厦门、青岛等地的实践为例,讲述公众审视下的最终效果背后,有着不同的决策过程,特别是油饰所带来的“新”“旧”程度及其影响,等。她认为,表观的色彩与肌理只是信息载体的一部分,当包容的价值判断将时光的演进和人文的考量纳入视野,从历史走来的文物,无论“重塑金身”、“油饰一新”,还是在视觉上满足了众说纷纭的“修旧如旧”,都在某个时空切片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而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修复都不可能完全再现一个客体被多次干预后层积的历史。
另一方面,修缮后的文物在利用的过程中,则迎来社会各层面的诠释与解读,“遗产化”的文物主动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是社会在构建身份认同、协商价值与意义彰显方式的文化过程。新功能所附加的文化信息可能是延展也可能是全新的,甚至会有与历史不相干的标签,而遗产作为文化产业要素面向消费者时,所遵循的商业逻辑将跳脱出文物的历史语境,具有了持续塑造新的价值和群体记忆的能力。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 景观方法:一种基于“关联性”的混融思维与解决

徐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徐桐从景观认知发展史的视角,将景观的认知视野分为人地耦合的空间实在和映射具体族群文化结构的社会存在两个主要方向,并分别举例了两类视野下,国际上业已存在的风景法、景观法等对视觉景观的保护管控,以及文化景观遗产类对具体族群文化史的见证价值保护。在此基础上,徐桐梳理了2011年《城市历史景观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世界粮农组织(FAO):人类、粮食和自然的景观倡议(Landscape for People, Food and Nature Initiative)”“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景观委员会发起了“全球乡村景观倡议(World Rural Landscapes Initiative)”、《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2017,ICOMOS-IFLA PRINCIPLES CONCERNING RURAL LANDSCAPES AS HERITAGE )等实践中反映的景观方法蕴含的底层方法论认知,即以景观方法认知与管理历史城市、农业、乡村遗产,需要维护其“过去-当下-未来”“自然-文化-人(生物)”的混融态。基于此混融态视野,我们所认知到的当下遗产状态,不是从具体情景中剥离出来的仅供保护的对象,而是多要素关联的,连续性时空中的特定时间片段的呈现;这种多要素关联,是遗产价值特征要素及其所处自然-文化环境、人、生物等多要素相互关联影响的行动者网络;遗产当下所处的行动者网络状态,也是历史、现时、未来融合的混沌态。

在遗产“混融态”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徐桐提出基于“关联性”的混融思维与解决方案,包含混融态管理的原则、工具;关键要素关联性的定位、评价、控制;地方知识等。具备韧性的保护实践需建立一种系统性的框架,整合目前ICCROM、IUCN和其他合作伙伴在“自然-文化耦合”(nature-culture interlinkages)方面的研究,诠释自然与文化的基本联系,强化“人”和“社区”的因素。最终,徐桐提出,基于混融态认知的遗产保护管理景观方法,核心是要素间关联性的认定、评价与管理;混融思维下的遗产管理目标是整个混融态的提升,特别是关键要素关联性的韧性增强。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 西安古城城垣形态的源流

王瑞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后 助理研究员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王瑞坤以唐代之后西安地区历代城市城垣格局的变迁作为汇报主题,通过辨析、互证古代史志、考古报告与物质实体,发掘、精研已灭失建筑的历史影像,尝试梳理总结城垣格局在隋唐、唐末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五个时段之间确切的继承与演变的历史事实及动因、特征、意义。关注实体、制度、体系的历时性变化、因袭关系和分野对比,强调历史的连贯性,解析了空间结构中的民族分布和权力表征。王瑞坤希望可以通过该研究为以西安为代表的历史城市的建筑遗产与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再生、复兴提供价值判断和实践操作的依据,成为未来中国明清城墙体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梳理基础。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 遗产之名——桂东北家屋实践的再思考
赵晓梅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赵晓梅首先介绍了遗产的多元概念,遗产不仅仅是一项社会运动,也是关于身份、地方和记忆的带有主观性的政治协商,但单纯将遗产实践视为当下话语实践的观点,忽视了“既有之物”在古为今用之中的历史变迁,提出从历史脉络之中思考“前遗产”与遗产实践的异同。
以此为理论基础,赵晓梅介绍了桂东北多族群聚居的桑江流域总体历史背景,由当地长久以来的生存策略考察家屋营造实践之中国家与地方、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互动过程,分析这些历史变迁与成为遗产之后的实践策略是否有本质差异。
最后赵晓梅在家屋实践的历史梳理中,总结传统智慧与当代“变量”的关系,将遗产视为当代的社会变量,重新思考作为当代文化资源的“遗产”应当如何成为一种展现自下而上历史过程的公共场域。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讨论环节


演讲结束后,现场和线上的听众同演讲者们展开讨论。

1.观众提问:关于能力建设战略中的传统文物古迹的保护模式和当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模式,两者之间递进的过程,是否会从由上至下转变为由下至上的模式。

魏青回答:从价值层面来看,这是整个行业不断反思和修正之前路径的一个过程。从业者对待遗产对象,态度变得更加包容、多元和动态,摆脱一切孤立、静态的方式,先去理解它的关系。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也从以前相对专家化、小圈层化转变成需要更多人参与、更动态、通过行动去达成更高目标的一个过程。

2. 观众提问:文化景观的出现是否带来了对文化遗产这个哲学范式的重新思考?如何识别和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

徐桐回答,文化景观的出现讨论的是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区别于混合遗产,关注的是文化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地理等其他学科的思考,促成了文化景观这一遗产类型。对于遗产而言,传统和现代间的关系,实际上在讨论当下和历史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实践层面对现代和历史的元素分别甄别和管理。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吕舟教授点评总结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本次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由吕舟教授对论坛内容进行点评与总结。

吕舟教授提到,本次论坛汇报涉及的内容很广,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层面的探讨。面对当下遗产保护事业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诉求的复杂状态,遗产保护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本领域的实践和研究已经从本体保护,扩大到遗产的功能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在不断涌现的案例实践中,文化遗产的形态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和管理实践中多元诉求的博弈,将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希望大家以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思考与讨论。

相关链接:
第二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本期简讯整理人员:乔钰、王喆、刘彦伶、杜尔金娜、李芃芃、解博知、杜美怡、王瑞坤,发言内容配图均来自发言人PPT;海报制作:李紫叶;会务协调:厉之昀;现场照片拍摄:刘灼。

编辑:胡玥;排版:徐雨薇;审核:吕舟、李建芸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第三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论坛简讯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