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各大媒体一如既往地做着年终盘点,各种大事件、关键词、热词、排行榜,不一而足,好不热闹,也多少有点审美疲劳,关注度下降,尽管如此,编者还是想凑个热闹,做些另类梳理。
从本刊来看,这一年最大的事莫过于创刊40周年。40年风风雨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快速城镇化的步伐,本刊见证了一大批城市变得又强又大又美。得益于一代代作者、读者和编辑的辛勤努力,本刊成为一面折射我国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学术进展的镜子,也是标识着前沿学术研究的旗帜,更是孕育青年专家学者的摇篮。为纪念40周岁诞辰,专家们从本刊发表的7000多篇论文中,遴选出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热烈反响,成为又一次倡导学术精神、城乡规划学薪火相传的重要活动。
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而言,2017年最值得一提的有三点:首先是在东莞召开的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不仅参与度高,互动性强,而且学术水平、专业影响力都是其他规划界的专业活动无法比拟的。本次会议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中心任务,以持续发展、理性规划为中心议题,系统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挑战,对如何科学理性地编制规划,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地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全方位深入交流。从组织方式上,首次开通了网络直播,六万多人同时在线收看会议实况,足见规划界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渴求。
第二是推动规划改革和学科建设走向纵深。尽管政府规划相互交叉重叠的状况并未完全改变,但从学术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梳理,已经达成不少共识。年初,专家们在不同的平台呼吁,推动落实联合国“人居三”大会提出的包容性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的讲话,专家们提出城市规划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是空间规划体系的核心部分;这一年,在各个学术交流场合,专家们就空间政策评估、城市群协同治理、收缩城市、健康城市规划、乡村复兴、儿童友好社区、性别敏感城市、空间数据管理等诸多前瞻性话题进行研究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会作为科学家共同体的权威性和对学科发展的引领地位。
第三是学会的组织与服务方式正发生积极变化。学会党委的成立和第一次表彰城市规划领域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体现了对行业的价值引领和学会作为价值认同社会组织的基本定位。学会的平台作用进一步突显:除了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大平台外,在青年托举平台上,举办了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30年的纪念活动;在规划科普平台上,由迪丽热巴代言的“9·22”绿色出行活动覆盖全国近200座城市上亿的人群;在规划公益平台上,学会专家深入吕梁、赤坎等基层一线,提供最优质的技术服务;在创新驱动平台上,学会设立了城市服务站,倡导贴近服务的理念;在规划教育平台上,西部之光、联合毕业设计、低碳联盟等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说到全国规划界,2017年的热词显然离不开城市设计、城市双修、海绵城市、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多规合一等延续工作,又有了湾区、拆违、田园综合体、共享单车、租售同权等新的热词。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有了新领导。但最引人瞩目的恐怕还是中央宣布设立雄安新区,以中规院为核心的全国一大批专家和团队直接参与了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牵头组织了雄安新区规划设计的国际方案征集,千年大计牵动着全国规划师的心。以北京、上海等城市为代表,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又一次重新进入聚光灯下,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进一步落到实处,并且必将在新的一年,乃至2035年、2050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产生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
本刊执行主编 石楠
刊登于《城市规划》2017年第12期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