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书刊导览 | 《柔性城市——密集·多样·可达》01【连载】

书刊导览 | 《柔性城市——密集·多样·可达》01【连载】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65%,这意味着全国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尽管如此,我们有时候还是会对我们生活的城市感到陌生或者产生不满,有时抱怨它太堵了,有时嫌弃它太脏了,有时又吐槽它太大太难走了……那你有没有在心中偷偷描绘过你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
是舒适温暖、安全安宁的?是简单直接、轻松省力的?是共享互惠的?是多元混合、互联协同的?是人本尺度、人性化维度的?是低成本、适度的?是可容纳可延伸、有弹性不脆弱的?是迷人、有魅力、有趣的?是有关怀、有温度的?是开放、可达的?是自然生态、绿色低碳的?

如果你想象到以上词语的中的任意一个,就与本书作者大卫·西姆(David Sim)的想法不谋而合了。西姆把城市的以上理想状态概括为一个词——“柔性”(soft)。“柔性城市”注重城市给人带来的轻松感、舒适感和关怀,是我们规划设计、建设理想城市的“样本”,值得每一位城市研究者、城市规划与设计师、城市管理者阅读和思考。

经译者及出版社授权,本号从12月5日开始陆续推送该书的部分内容。
 
书刊导览 | 《柔性城市——密集·多样·可达》01【连载】
序言
1933年,一批欧洲知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齐聚希腊雅典,签署了革命性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城市规划宪章》(即《雅典宪章》),从此掀开了城市规划的新篇章。《雅典宪章》阐述了关于未来建筑与城市的设想,建议未来的城市规划应该严格区分不同功能,始终保持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相互分离。因此,这种城市规划方法被称为功能主义。这份宪章在城市规划领域掀起的运动被称为现代主义运动。《雅典宪章》中的观点不仅成为20世纪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指导原则,也成为世界范围的绝对主流。尤其是1960年以后,随着全球迎来快速城市化,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原则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此期间,围绕人类的生活空间创造城市的传统观念,被围绕建筑布置剩余空间的规划理念所取代。功能单一的独立建筑,周围以定义模糊的无人地带环绕,这种现代主义的规划理念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总之,这种全新的规划原则,代表了人居环境历史上最激进的方向转变。而且从总体上来说,没有一种恰当的方式能够评估这种转变是否真正适合人类。但事实上,这类人居环境所带来的普遍不满,证明这些原则并不适合人类。
1998年,欧洲城市规划者们在65年之后再次齐聚雅典。这次大会总结了从上一次会议以来的经验,形成了新版《雅典宪章》,其基本原则是绝对不能区分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等城市功能。风向从此彻底扭转!
我们似乎用了65年的时间,在建设了无数个现代主义城市街区之后,才得出了这个结论。然而,多年来,一种人性化城市运动却在逐渐兴起,与这种技术专制的现代主义运动分庭抗礼。
在文献著作和学术研究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当属纽约的简·雅各布斯和她在1961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简·雅各布斯用绝佳的视角,旗帜鲜明地剖析了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存在的诸多问题。她开始为城市规划指明新的方向:在开始规划和设计之前,请看看窗外的环境;看看周围的人;看看人们的生活。在她发出号召之后的数十年间,有无数研究者针对城市的建成形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研究。以威廉·H.怀特和后来的非营利组织“公共空间项目”(PPS)为代表的纽约学派,继承了简·雅各布斯的精神,继续开展研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克里斯多弗·雅各布、唐纳德·阿普尔亚德、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艾伦·雅各布斯和彼得·鲍斯文为代表的伯克利学派,数十年来为以人为本的建筑和城市规划贡献了大量宝贵的研究成果和见解。
在哥本哈根,20世纪60年代中期,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形成了极其广泛的研究环境。40多年来,该学院持续致力于研究以人为本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我有幸与拉尔斯·吉姆松、比吉特·斯娃若和卡米拉·范·德尔斯等多位研究者一起,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成员之一。哥本哈根学派出版了大量著作,如《交往与空间》(1971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1996年)和《人性化的城市》(2010年)等,书中的内容从书名即可一目了然。多年来,这些作品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哥本哈根市成为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哥本哈根学派功不可没。多年以来,包括奥斯陆、斯德哥尔摩、悉尼、墨尔本、伦敦、纽约和莫斯科在内的许多城市都采用了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
一方面,研究者持续开展形形色色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城市改造项目当中,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出现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以人为本的住宅项目。英裔瑞典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从20世纪40年代到2005年去世之前设计的社区和住宅项目,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现代主义者的设计理念是功能单一的独立建筑,周围有大量剩余空间环绕,但拉尔夫·厄斯金的设计却将人、建筑、建筑之间的空间作为核心。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诞生了出色的社区、良好的场地规划和优秀的建筑,它们高度重视细节、人和在人视线高度的城市。拉尔夫·厄斯金的建筑事务所参与的主要项目包括瑞典桑维卡、蒂布鲁、埃斯佩兰萨和埃克尔的社区项目;加拿大浅水湾;英国纽卡斯尔的拜克墙等。
拉尔夫·厄斯金的作品备受居民喜爱,尤其是在瑞典,他的理念对良好社区的规划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与厄斯金共事多年的克拉斯·塔姆教授设计了瑞典马尔默著名的Bo01社区。本书将对该社区展开详细讨论。这个项目完全体现了拉尔夫·厄斯金的设计精髓。瑞典最近的Järva Sjö和哈马碧湖城等项目,也受到了以人为本的“厄斯金式建筑形态”的显著影响。
在2000年的一次采访中,拉尔夫·厄斯金被问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他回答说:“一位优秀的建筑师首先要对人有爱心,因为建筑是一种应用艺术,会设定人们的生活框架。”
但以上的内容与大卫·西姆的《柔性城市》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它能帮助您了解大卫·西姆的经历和背景,以及他所提出的“柔性城市”这个理念,与当前的住宅和城市规划趋势在哪些方面相互契合。
与前辈厄斯金一样,大卫·西姆同样从英国搬到了斯堪的纳维亚,无论是求学、在建筑专业授课还是最近成为盖尔事务所的合伙人兼创意总监,他都受到了哥本哈根学派的显著影响。作为隆德建筑学院的老师,他的同事中有多位优秀的“厄斯金主义者”,尤其是克拉斯·塔姆教授。他在求学期间接触了大量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良好的城市和宜居的环境,是他的研究方向,也是本书所探讨的主题。他在本书中详细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以及真正的柔性城市必须解决的许多细节问题,充分体现出哥本哈根学派对他的影响和他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柔性城市》是一本高度个性化的作品,体现了大卫对人与生活的浓厚兴趣。他在世界各地参与了大量项目,接触过不同的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有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他对日常生活和城市场景的思考,必能让您受益匪浅。关于人性化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文献层出不穷,而《柔性城市》在其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建筑和城市规划确实需要变得更加柔软。
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书刊导览 | 《柔性城市——密集·多样·可达》01【连载】
扬·盖尔
哥本哈根,2020年4月
书刊导览 | 《柔性城市——密集·多样·可达》01【连载】
致中国读者
不怕成长缓慢,就怕止步不前。
亲爱的中国读者朋友们:
当人们纷纷涌入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与城市功能的多样化会增进生活的便利性。人口的集中和人与人在空间上的接近,给城市创造了大量机会,当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在这一点上,没有人比中国人的感受更加深刻。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了一千年前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场景,证明中国的城市性和公共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更引人注意的或许是,现代中国在短期内开展的大规模城市建设,这一壮举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难以实现的。
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和21世纪的前十年里,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令人印象深刻,从贫困的农村到繁荣的都市,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民过上了富足、舒适、便利的现代化生活。城市化不只是创造物理环境,还有随之诞生的全新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巨变也造成了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方面的多重后果。
一方面,城市是最高效、最可持续的人类聚集地,能够容纳复杂的人类生活,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观察和了解城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对于城市居民和支持城市发展的乡村腹地所造成的极端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城市汇聚了大量人口,但对于许多人而言,城市依旧是一个孤独的地方;或者说,尽管城市生活能够带来财富或者良好的医疗设施,但城市也在给市民带来疾病。这一点颇具讽刺意味。
因此,城市建设者不能只考虑物质财富和身体舒适,一味修建高科技的建筑和公路等基础设施,还要考虑到城市更难衡量的“柔性”的一面,比如健康和幸福感,从日常锻炼到人际接触,以及感官愉悦等等。
基于这种考虑,好的未来城市或许不会那么“未来派”。为了不一味追求更快、更高、更智能和更庞大而牺牲市民的健康和幸福,我们需要考虑人性化维度、人性尺度和人类速度,建设由小尺度社区组成的节奏更缓慢、楼层更低、更加简单的城市。不要把城市化理解成宏伟的建筑、巨大的空间和复杂的技术,我们必须认识到,照顾好虽然平凡但极其重要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是城市化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我坚信,真正高品质的生活来源于平凡的事物,比如更方便过马路的路线,更好等公交车的方式,更适合儿童玩耍的场所和晚上更安心的睡眠——即使在市中心也可以开着窗户安然入睡。
当然,本书是基于北欧的情况撰写的,而我知道哥本哈根的文化和气候与北京、深圳或上海截然不同。但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形和地区之间也会有明显的文化和气候差异。在我看来,任何城市,无论位于欧洲或者中国的哪个地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其中的居民都惊人的相似。所有城市居民作为人类,都用双腿走路,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双手触摸。人们有同情心和好奇心,敏感而又善于交际,有乐观的心态又有投机的心理,都有雄心壮志,都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我非常荣幸能为《柔性城市》(中文版)撰写序言。我的书能被翻译成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献给最多产的城市建设者们,这让我备感激动。你们将决定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我希望你们在中国建设属于自己的“柔性城市”时,能够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启示。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拙作。祝万事如意

书刊导览 | 《柔性城市——密集·多样·可达》01【连载】
大卫·西姆
写于哥本哈根,2021年
扫描二维码
购 买 本 书
书刊导览 | 《柔性城市——密集·多样·可达》01【连载】

编辑、排版 | 顾春雪

书刊导览 | 《柔性城市——密集·多样·可达》01【连载】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书刊导览 | 《柔性城市——密集·多样·可达》01【连载】

书刊导览 | 《柔性城市——密集·多样·可达》01【连载】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书刊导览 | 《柔性城市——密集·多样·可达》01【连载】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