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排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从幼儿园里的日常表现,到学校里的考试成绩、工作中的业绩成效,甚至是不同城市的发展状况。排名规则对社会形成的激励作用和潜在的消极影响并存,因此,让尽可能多的人得到发展的资源和机会是规划策略需要妥善权衡的要务。更为精细化的规划策略需要使城市中的每个人在各种排名规则之下,不至于失去应有的基本权利和机会。
本文字数:4238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01
从争取小红花开始
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们可以发现,其行为的后果受制于某些规则。当自己或同伴得到了小红花,不仅证明了其行为符合规则,也收获了众人瞩目的荣誉感。以小红花的形式引导孩子们按规则行事,在激发学习潜力、遵守纪律、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均具有促进作用。小红花的相对稀缺性,形成了孩子们为获取小红花就需要去争取的意识。如果就餐时可采用平均主义的办法,而获得小红花则需采用竞争性的规则,孩子们就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和理解了众人构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转方式。
为了不伤害孩子们的幼小心理承受力,小红花的规则与排名相比是较为温和的。但从小学开始,一次次的筛选、多类型的评比、直至严峻的高考,排名的氛围就挥之不去。多次的百里挑一和无情的被淘汰,是几乎每个社会人必须经历和承受的结局。胜不骄败不馁的含义,不仅是保持自身情绪稳定的态度,也是继续进行下一次竞争的准备。竞争筛选之后的胜者无疑取得了收获和荣誉,但之后胜者之间的竞争会更为激烈;暂时失利者即使克服了沮丧和失落,也要继续重整旗鼓,以争取下一个“小红花”或提升自己的排名。因此,只要不将自己与世隔绝,每个人的名字都会早晚、或明或暗地出现在各类排名榜单之中。
02
排名靠前的少数人与其余的多数人
高考之后的志愿填写、就业前的个人简历呈送、升职前的业绩总结、评奖前的申报人数确定等,无不以排名见分晓。在竞争性的社会生活中争取稀缺资源时,排名确立的资格条件比小红花更加精准。能够在多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胜者,必然体现了其能力超群的素质和勇于进取的态度,屡战屡胜的人越来越变得 凤毛麟角,显示出竞争规则下的公平含义。因为投入大所以收获多,选拔过程形成的精英人群具有更有利的获取稀缺资源的机会,是排名效应的必然结果,也是竞争规则设置的主要目的。
有别于精英人群数量的多数人,在排名上不具有优势,排名规则形成的人群分布,使多数人处在总有人排在自己前面的境地。
如果排名如同小红花一样,与获取社会资源的关联度不强,社会中排名不占优势的多数人完全可以对排名置之度外。反之,排名之后如果产生资源分配的巨大差异,对排名规则的质疑声则会此起彼伏。2篇论文一定比1篇论文的价值高吗?钢琴10级与小提琴10级之间一定要比个输赢吗?排名规则中评价标准的改变势必影响到排名的顺序,因此,排名规则涉及到公平与公正的概念与解释,其根本的难点不仅是一个技术性要素的合理权衡,更是牵连了其结果足以改变资源和利益的分配。
03
排名规则的明确性和不完全性
高考总分是各门科目分数的叠加,由此决定了考生的高考成绩排名,也形成了各高校录取学生的资格门槛。明确的排名规则包含了各科目的认定、各科目分数的最高数值、以及文理科替代科目的有限选择等。规则的细节准确性和执行过程的稳定性是维护规则权威性的基础,如果任意增加或减少科目、变更单一科目的最高分数值、或者扩展甚至取消替代科目的选择,考生的高考成绩排名顺序必将天差地别。
然而,即使排名规则制定得足够完善,仍然无法涵盖人群能力和知识的种类。假设一位高中生具有极其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却难以在高考成绩总分中得以体现并取得优势地位;而辍学离校的“差生”也可能日后成为该校的杰出校友。排名规则的不完全性通常也会表现出对被评价者所具优势的错位,导致让鸡比赛游泳、让鱼比赛爬树的尴尬局面,高校中工科理科化的现象即是过于强调论文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对个人自信心的激励,也是优化排名规则的导向。让更多的人在排名过程中发挥优势、获得荣誉、并减免心灰意冷的情绪,是排名规则取得正向效果的期望。分类设置规则、以等级替代排名顺序、甚至积分制等,足以使排名规则下的受益者数量增多。为了消除排名引发的不适感,以姓氏笔画为序、并列第一、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学生考试后各级各类型的状元等,均致力于既要维护排名中的次序表达,也要尽力扩大雨露均沾的范围。然而,物以稀为贵的社会认知意识始终存在,严苛的排名规则下产生的胜者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含金量,否则“大力神杯”[1] 完全可以通过3D打印使所有倾慕者皆大欢喜。
04
排名受益者与其他人群的社会角色定位
严苛的排名规则能够发掘到出类拔萃的精英,鉴别出泛泛之辈甚至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各个组织和机构的人力资源部门均依照德、能、勤、绩、廉等因素,实行奖惩分明的制度。为了激发人员的潜力,严厉的奖惩结果可以使胜者获取倍增的奖赏和荣誉,而排名靠后者则会面临末位淘汰。
连续不断的竞争过程势必使恒定的胜者拥有远超其他人的资源和机会,以此为基础的起跑线甚至达到了他人的终点也无法企及的程度。排名受益者依靠已积累的各种“资本”为以后跨越更高的门槛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赢在起跑线上的持续出现强化了获取资源和机会的马太效应。因此,排名受益者运用排名规则实现了自我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更加具备了群体期望和赋予的担当团队领军人物的资格和责任。
未能在排名中取得优势的多数人构成了社会的主体。心有不甘的人可能继续百折不挠;改弦易辙的人可能改行以便另选一个排名规则;安于现状的人可能每天兴高采烈;情绪敏感的人可能时常忧心忡忡。平凡人群在排名规则中的地位和角色决定了其对社会运转方式的态度,认可竞争但痛恨特权;关心基本保障但鄙视不劳而获;服从管理但厌恶简单粗暴;承认等级但反对赢者通吃。平凡人群的普遍性和常态性是社会真实性的本体,其地位和角色的特点则汇聚成总体的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因此,话语权的差别导致了精英们的观点与平凡人群的观感存在着似是而非的现象,如同一所学校惯常让一位最优秀的学生来代表学校,事实上学校的口碑来源于该校的普通学生。
05
排名氛围中规划策略对竞争的助推作用
排名体现了竞争的结果,也是激发潜能、促进发展的制度设计目标,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所倡导的策略与排名规则的宗旨没有本质区别。规划极其看重城市在城市群中的首位度[2]指标,具有首位度优势的城市均是吸引和辐射的影响力中心,中心地理论的假设建立在城市存在着等级;每个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市中心职能的区域,基础设施更为完备、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水平更高的区域只会在有限范围内。因此,开发商的选址必然面临着地价与售价的比选问题;市长们免不了受到招商引资的项目很可能被相邻城市抢走的压力;打工者选择了租金较低的住处,却不得不承受通勤距离加大的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加速发展、鼓励竞争的风尚,造就了众多城市空间从无到有的阶段大幅缩短,规划在此阶段的定义基本等同于发展规划。500强的企业备受青睐;人才公寓的条件坐实了有才更能获得优惠;物业费的高低意味着居住品质、服务与安全性遵循随行就市;国际化的消费需求招来了神气活现的奢侈品。与之相对应,效益低下的产业用地则不断地倒逼为腾笼换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时常抵挡不住消费主义凶猛的侵袭。
城市发展需要人才与资本的推动,当拥有排名优势的精英人群或资本成为香饽饽的同时,城市为其提供足够的优惠条件才能使其不再远走高飞。精英人群与资本的趋利性具有相似之处,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获取收益是其保持动力的重要根源。精英人群涌现出众多以天下为己任的德才兼备者,也不乏存在善于利用排名规则、唯利是图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因此,规划策略维护竞争的机制无疑有利于总体的城市发展,但竞争之后的人群受益强度与受益分布的差异,又会回归至排名之下的资源和机会的合理分配问题。
06
排名氛围中规划策略对公平与公正的保障作用
在排名氛围的社会中,关于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会因排名位置的不同产生差异,排名靠前的精英人群认为多劳多得理所应当;而未在排名中取得优势的人群更崇尚人人平等。站在他方换位思考的情形可遇不可求,如同开车的人总是发现行人的不守规矩,而行人却处处感到车辆的横行霸道。在规划的视角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包含了行人但也不排斥开车的人。排名规则导致的强者和弱者,均不能成为规划以偏概全的理由,除了违法乱纪的人需交由法律处置以外,城市没有理由和可能对城市中的人采用末位淘汰制。
精英人群的少数性与平凡人群的多数性决定了规划策略必须具有多目标意识,为多数人的需求和利益进行兜底和共享的资源分配,是规划的社会价值所在。规划中大量的人均指标均摒弃了排名的因素,以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力;促进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增加竞争类型的“赛道”,减少出现让鸡比赛游泳、让鱼比赛爬树的局面;抑制士绅化和倡导地方性,使平凡人群获取尊严并培育潜在的精英;重视公众参与和问卷调查,以适时吸纳普通市民当前的所愿所想。规划策略体现公平与公正的作用,不仅是认同排名,也需防范排名的负面性;鼓励追求卓越和赞赏出类拔萃,也深知拒绝平庸但接受平凡的社会生态价值。排名中的成败并不存在光荣与耻辱两者之中的选择,在基本需求得到保障的条件下,平凡人生也具有别样的快乐、魅力和意义。
07
规划策略的多目标意识
城市人处在各种排名规则之下获取其名次并扮演其角色,在不同的排名规则下,个体的名次也会不尽相同。职场的精英不代表其在家庭的地位或在社区的影响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霸也许在抗抑郁的排名中毫无优势;而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能够成为著名作家;行政级别只是县级的城市却能够享有国际商贸城的声誉。排名规则对社会形成的激励作用和潜在的消极影响并存,因此,让尽可能多的人得到发展的资源和机会是规划策略需要妥善权衡的要务。
鼓励排名的优胜者并保障排名的暂时失利者,是城市拥有吸引力的无形资产。在城市发展逐步进入存量空间优化的阶段,规划策略也将从激进的、大起大落的习惯定势,转变为多目标和动态的渐进模式。对于处在不同排名位置的人群,同样的规划策略所导致的资源分配可能是必要的雪中送炭,也可能是可以暂缓的锦上添花;对于同样规模的居住社区,养老设施的短缺可能是某个社区的突出问题,而另一个社区则为流动租户的管理而煞费苦心。更为精细化的规划策略需要崇尚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并坚守适时调整的长期主义意识,以使城市中的每个人在各种排名规则之下,不至于失去应有的基本权利和机会。
参考文献(References)(上滑查看全部)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特约稿件 | 华晨:动物园的人为性与规划干预下的有限自然界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约稿件 | 华晨:专注与分心在规划中的所愿所得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约稿件 | 华晨:规划之美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特约稿件 | 华晨:排名之下的社会氛围对规划策略的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