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会议资讯丨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综述

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综述


会议资讯丨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综述


2023年12月17日,由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教学联盟协办的“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在电教学术报告厅开幕。


研讨会旨在应当继承和发扬优秀学术传统,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高等艺术院校文化遗产教学的新范式,促进文化遗产学科及学术共同体建设。会议分为“观念与方法”“图像与民俗”“价值与阐释”以及“传承与教育”共四场,每场均由最后一位发言嘉宾担任主持。来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美术馆、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天津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等机构,以及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等院系的15位嘉宾受邀参会。


开幕式由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兼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捷主持:以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教学联盟的成立为契机,文化遗产学科正在进行一系列教学、科研新举措,旨在打破专业壁垒,以交流推动学科发展,感谢各位嘉宾的支持!


会议资讯丨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综述


人文学院院长兼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黄小峰教授致辞


黄小峰在致辞中阐述了研讨会的初衷,通过集中研讨,让美术史、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相互交融,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的三大系统之一,作为现代学科分类方法,具备重大学术意义。希望本次会议从学科基础出发,延展到个案、政策的研讨,展开跨学科对话,融合主流学术前沿,将民间美术的研究方法引入对经典美术史、美术理论研究中,助力当代艺术学科发展。


会议资讯丨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综述


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于润生教授致辞


于润生对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回顾了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教学传统。自1957年成立美术史系、1980年成立年画连环画系以来,薄松年、杨先让等多位学者都为学科发展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在院系和中心双重平台推进下,文化遗产逐渐走向联合化教学和科研,已经融合美术、考古、建筑、遗产等多方力量。最后,对研讨会的模式、目标提出了期待。




第一场  观念与方法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兼副秘书长王锦强的发言题目是《激活民间资源,激发创造活力》。从民间美术的影响谈起,指出发展民间美术,首先要厘清基本概念,辨识发展形态,研究精神特质,阐述核心理念,追溯文化源头,了解发展历史。借助“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的区别进一步强调上述问题,并发掘民间美术的本土属性。第二,发展民间美术,需要激活传统资源,提炼叙事经验,塑造崭新形象,阐释文明特性。第三,要开阔人文视野,洞察社情民意,悟透中国文化,把握历史主动。第四,要读懂当代中国,超越自我局限,认识生活本质,提升艺术品格。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王雪峰的发言题目是《民间美术何以进入国家殿堂?——兼及“民间美术”概念初现》。新中国成立前,学界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主要有三拨力量,首先是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与收藏,其次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民俗学的发展,第三是延安革命文艺力量对民间美术的调查和学习。谈及“民间美术”这一概念的出现,并介绍1953年“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品会”的召开、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开办“美术工艺研究班”以及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等历史事件。重点讨论中国美术馆筹办时期对民间美术陈列的考虑以及米谷、刘岘、江丰等人的收藏工作,包括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美术收藏与展览:初期收藏有杨柳青年画、清代刺绣、泥人张彩塑、蔚县王老赏剪纸以及年画、砖雕、木雕、陶器等多种类型,相关展览有中国民间玩具展、泥人张彩塑展、年画展、天津彩塑展等。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王伟的发言题目是:《关于城市民间美术研究的探讨:以清代北京皮影为例》。传统民间美术研究的场域主要在乡村,而清代北京作为重要商业与消费城市,介于传统贵族与广大农民之间的市民阶层突起,成为独特的社会群体,杂居其间的民间美术具备了不同于乡村民间美术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北京皮影不同于和民俗仪礼紧密相连的乡村皮影,而具有城市民俗文化的显著特点。北京皮影的祭祀功能衰退,有八旗勋贵参与,并且与政治、军事制度关系密切,亦有改良思想与弘扬文化的自觉意识,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在城乡民间美术的交互影响和历史惯性下,民间美术出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以北京皮影与乡村皮影在当今发展的不同状况为例,说明城乡民间美术生存发展的差距。对城市民间美术的探讨不仅拓展民间美术范畴,特别是对于在民间美术现代转型中的作用,以及对于当下城乡民间美术协同发展等问题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董永俊的发言题目是《从“说鱼”到“看水”:民间美术的一种认知视角》。以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王继汝剪纸《雷抓子》《雷霹子》、湖南通道侗锦图案、赫哲族水云纹剪纸等为例,提出文献研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民间美术,对于特定纹饰符号的理解,应当回到原生文化环境进行考察。民间美术研究需要具体性,应当结合一定的生活情境、社会背景讨论,只有回到民俗环境之中,才能了解植根于生活的功能与叙事。基于上述几个案例引发思考:如何讲好民间美术的故事?前辈学者已经积累了一定基础,今天的研究更需要注重田野调查对民间美术纹饰深入发掘、解析与阐释,回归日常生活来理解民间美术的本质,进而探讨源于民间生活的纹饰创造、造物思维与造型观念等深层逻辑。在遗产视野下,也契合非遗保护的理念与目的,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成为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为未来发展提供灵感,让创造获取多重视角与另一种思考方式。




第二场  图像与民俗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传播交流处王紫薇的发言题目是《绛州木版年画的文化空间类型研究》。绛州木版年画发展转型的必要性涉及两个文化空间的转换:在节庆文化空间中得以发展,不过,随着传统节庆在现代社会逐渐式微,年画面临着一定的衰落,所以,在新的文化空间内,必须进行改变。当下,年画发展需要四个文化空间:第一,虚拟文化空间,运用数字技术支持年画的记录、建档、生产、传播、销售等;其次,校园文化空间,开展年画进校园等活动;第三,以创新为重点的展销空间文化,通过符号移植、创作题材更新的方式实施;第四,以传播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中心。总之,年画文化空间的类型研究为其他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邰高娣的发言题目是《关中地区“家宅六神”信仰及其图像:以凤翔神码年画为中心的考察》。“家宅六神”信仰的形成及在关中地区的流传,经历了由官方礼仪下行至民间习俗信仰的过程,祭祀和供奉与春节息息相关。举例说明“家宅六神”神码的典型图像,除灶王外,其他神码的祭祀时间和方式较为统一,主要集中在除夕,围绕着家庭民居的各个空间设龛祭祀,形式以在神龛中张贴木版套印的神码年画及焚香供拜为主。在凤翔,祭灶仪式最为复杂,灶王形式多样,是春节前最早张贴的神码,凤翔民间年画作坊每到腊月初即印售灶王。因此,“家宅六神”神码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是观察关中传统民俗的一个窗口。


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暨人文学院陈荟洁的发言题目是《清代红楼梦木版年画〈四美钓鱼〉研究》。认为《四美钓鱼》是由高桐轩(1835-1906)在1903年二月某天晚间创作于天津杨柳青的西屋书斋,并对高桐轩生平,以及杨柳青的经济、文化环境进行考证。结合《红楼梦》文本,认为图中的七人当中,“四美”指贾探春、邢岫烟、李纹、李绮。画面描绘李纹钓鱼的场景并赋以姜祺《红楼梦诗》,符合高桐轩彼时心境:将自己比作李纹,孤寂而充满愁绪。关于年画的受众,推测为“愉己”之用,是否有生产、销售和流通,有待进一步研究。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姜彦文的发言题目是《新材料与新问题:试论几件海外收藏的中国年画》。该研究属于“海外藏中国古版年画珍本”项目,在前辈工作基础上,继续搜求、整理、研究并编印成册,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海外藏中国年画的基本面貌。作品选择突出古版和珍本,体现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同时,着力于刊布大量未曾发表的新材料。讲述项目编写的基本方法,同步推进数据库与调查工作,并例举高桐轩、抢当铺、义成永、《全神图》、德丰号等五个例子进行说明,展现了画家、题材、作坊、细节和产地等年画的不同要素。通过这一项目,会增加新材料、新议题,极大丰富年画研究的内容。




第三场  价值与阐释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苏典娜的发言题目是《再谈民间艺术与现代意识:户县农民画的英文观察评析》。通过户县农民画海外展览经历,引出对中国民间艺术与当代艺术关系的思考。关注民间艺术所体现的“现代生活意识”,分析农民画在英国成功展览的原因及背景。从全球视野入手,运用知识生产中的”内”与”外”双重观察重新审视农民画及其“现代意识”。”向内”自我思考,”向外”观察他者,通过创作、生产和消费,考察农民画在西方世界的观看、接纳、审视和剖析。进一步分析户县农民画如何区别于一般的政治宣传画,借助西方对农民画的复杂认知,窥探西方当代社会的矛盾。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段牛斗的发言主题是《艺术、学术与遗产:民间美术之于视觉文化》。发言围绕两个问题: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的内涵、外延与区别,以及民间美术方法对于美术史研究的意义。通过梳理民间美术与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1945至1949年前后,中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领域研究逐渐开始引入人类学方法,这一趋势影响深远。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在1949年之后受到重视,并且逐渐产生分野,分别侧重农村和城市,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但均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其次,讨论民族、民间视角对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图像与国家建构的意义,通过论及《蒙藏女子歌舞》《中华民族大团结》《六亿神州尽舜尧》《塔吉克新娘》等具体作品,说明美术家如何参与中国艺术、知识和国家现代化进程。总之,民间美术视野不仅能够启发美术史学科的自觉意识,也能够推动造型艺术研究从历史维度转向文化维度。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王沂的的发言主题是《遥想的民间:“图说价值观”系列宣传画的缘起与逻辑》。回顾“图说价值观”系列宣传画的产生、推广、投放的过程,并追溯共产主义革命对群众性美术创作和民间艺术语言的利用,对比五四运动时期对图像的运用,证实“图说价值观”系列宣传画的“回溯性”创作思维。具体分析该主题系列宣传画的图像、文字关系并展开思考。认为群众创作的绘画语言不一定代表个体意识,民间的美术语言或者稚拙的美术风格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某种乌托邦式幻象。




第四场  传承与教育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胡小妹的的发言主题是《遗产视野下的民族服饰色彩研究》。每一件民族服饰背后都隐藏着故事传说、民族历史和宗教信仰,强调遗产视野下民族服饰色彩的表征意义与价值的同时,既要关注历史与艺术价值,更要挖掘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社会和服饰之间的密切联系。从云南西畴壮族仰侬支系黑色刺绣女嫁衣、广西龙胜龙脊壮族新娘婚礼服等民族服饰案例开始,讲述尚色有别的民族传统,分享在教学实践当中引导学生从色名、技艺、时代等多方面探寻民族服饰研究的新路径。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设计创新服务处欧爽的发言主题是《苏绣传承中的民间生产》。回顾计划经济时期的苏州刺绣生产历史,尤其是1950年代苏绣作为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出口状况。通过苏州刺绣研究所而引入对于苏绣传承方式的讨论,分析虎丘区镇湖街道作为苏绣生产中心的原因。苏绣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传承人师徒培养,生产方式有放绣生产、绣庄生产,并讨论放绣绣娘和绣庄绣娘的不同等级划分及流弊。目前,苏绣新生代对惯例的打破和重构,体现在题材、观念、材料、形态的创新,由于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能够结合独特视角和创新思维,体现苏绣设计跨界交融的新局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潘镜如的发言主题是《贵州非遗跨媒介传播与教学实践》。对贵州非遗的文化成因进行了简要陈述,梳理贵州民间美术形态,并且进行重新分类,包括神话故事、图腾符号、建筑住宅、动物植物、生活信仰、面具戏曲等。以教学案例介绍贵州非遗的多媒介传播,形成关于非遗保护、设计实践的体系化教学方法,并播放《回望灵光: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浸式体验展》视频短片,分享了非遗对于课程创新的重要意义及生动细节。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郑韬凯的发言主题是《现代木艺教学实践与文化遗产的关联性》。首先回顾了木艺工作室的发展历程,细致讲述了木艺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案,并展示工作室学生关于福建漳州木雕的学习成果视频,尤其突出其中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文物建筑测绘。木艺工作室虽然面向艺术实践,但在教学模式当中却包含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学科视野。




主题讨论


主题讨论由董永俊、段牛斗主持,以王雪峰、姜彦文的发言为例:王雪峰认为,近代以来民间美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包括,五四运动倡导艺术家进入民间的政治视角,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工农群众的朴素情感,也反映了中国人对封建主义的反叛。如今,在研究机构的组织下,对民间美术进行科学划分,而非遗保护的兴起对于民间美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另外,民间美术在实验艺术、艺术设计等领域也激发了年轻人的创造力。姜彦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之间的关系应当相辅相成,可以将非遗视为民间美术重新出发的机会。王逊、薄松年等老一辈学者都在中国美术史视角下研究民间美术,其关注点切中民间美术的核心,这一优秀历史传统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得到发扬光大。


在闭幕式环节,主办方对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的策划、机制和目标进行了阐述,并大致规划了第二届会议的时间和主题。


研讨会由黄小峰、于润生主持,陈捷策划,董永俊、段牛斗召集,受到校内外的广泛关注。


会议资讯丨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综述


会议资讯丨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综述


另外,为配合研讨会的召开,在12月16、17日举行两次专场讲座,分别是姜彦文的《义成永画店:田野、档案与展览》和王雪峰的《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的民间美术收藏与展览》。


2023年12月13日,中央美术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成果研讨会暨国家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深度动员会举行。人文学院教学成果“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教学联盟”荣获中央美术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研讨会作为教学联盟组织的首次大型学术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且标志着新的开端。


海报:康颖

撰文:孙小添  姜奕帆

审核:于润生  陈捷


会议资讯丨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综述


相关链接:

姜彦文:义成永画店——田野、档案与展览

王雪峰: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的民间美术收藏与展览

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教学联盟获中央美术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Art & Heritage 


会议资讯丨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综述

美 术 遗 产

美术  考古  建筑  遗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会议资讯丨民间美术与遗产视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讨会综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