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汪光焘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交通学任重道远——点评《城市交通学研究方法(第2版)》

解读人·汪光焘

1

原建设部  部长

解读人·魏贺

1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写在前面

中国城市正处于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城市交通学界、业界热议三大话题:1)交通支撑引导城市发展与更新,承载都市圈、城市群培育,如何理解城市交通发展的新要求;2)如何迎接科技创新、产业迭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新机遇;3)城市交通供需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诉求,特别是在财政紧缩和公交客流持续走低态势下,如何调整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公交优先战略”)的实施路径;如此等等。

归总言之,建设现代化城市,城市交通发展正面临着全新挑战,需要追本溯源研究好改善措施,科学前瞻编制好“十五五”时期专项规划。恰巧的是,笔者近期又收到国外某知名学术机构的调研问卷,就“如何支持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城市的城市交通政策设计”征询见解。在上述背景下,笔者细读由南京大学石飞教授及其团队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年初发行的《城市交通学研究方法(第2版)》,做一些点评,与同仁们交流。

坚定方向,循序致精

1

新版修改内容

第2版主要修改内容为三方面:一是重写前言,就城市交通学的逻辑等有关认识做了深入阐述;二是就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实施“多规合一”,补充城市交通学研究方法上的相关内容;三是就交通治理,提出更应注重可达性与公平性,从社会学视角进一步健全城市交通学认识。由此,保持第1版的基本结构,保留第一、二篇,对第三、四篇进行逻辑优化、结构调整并补充内容,形成第2版的6篇26章。

2

全书叙述风格

书作者先后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求学和工作,奠定了跨学科知识背景与教学基础,其善于积累总结、知识领域广阔,城市交通学恰成为其深耕的学术方向。这本80万字的著作依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参考430余篇国内外文献,可谓厚积薄发、成果丰硕。书作者对城市交通学的研究是深入思考而非简单盲从,令笔者深感欣慰,也感叹于城市交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

书作者以城乡规划、交通工程、人文地理的交叉视角,提出以“空间与人”为研究对象的城市交通学,在传统城市交通问题研究基础上注重国内外经典与创新理论的融合,强调多学科视野下的资料梳理与观点综述,并结合实践案例开展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同时,着力回应学界业界关切:城市交通学如何在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中开展有效指导,抑或是必须用实践要求来支撑城市交通学的学科建设。

青蓝携手,同频共振

1

异曲同工:推进建设相对独立的交叉学科

笔者认为,城市的发展是动态、持续、生机勃勃的,城市交通学是城市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城市交通治理是城市交通学的内涵。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本质是提升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从工程建设、行业管理手段主导,转变为“物理、社会、信息”三元空间重构、“政府、社会、公众”三元合作治理、“价值、信任、合作”三元愿景塑造。

1)城市交通学研究的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功能、结构、运行等要素的互动影响过程,具有交叉学科属性,与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环境)学、城市地理学以及工程学等有机结合。笔者曾在《城市交通学总论:兼论城市交通学的基础问题》(汪光焘 等著,2022年)中指出,城市交通学的研究目标是服务于人的需求,组织城市高效、安全、低耗、可持续运行,支持新业态发展并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城市群实力和竞争力,其研究载体是城市交通复合网络的构建和运行。

2)城市交通学采用多学科思维、系统论方法研究城市交通问题,以战略眼光谋划未来、解决现实复杂问题。城市交通问题的复杂性表现为:城市发展与有机更新是动态持续的不确定性过程,而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是期限明确的确定性手段,规划与建设的正负效应将长期延续。不受“期限”约束的发展与更新持续产生新问题,受“期限”约束的规划与工程在有限的范围内解决老问题,新与老、增与存、正与负、不确定与确定的对立与统一,是城市交通研究的永恒主题。

书作者认为,城市交通学是综合社会、经济、地理、规划、工程、心理等学科,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面向城市交通要素的规划、设计、研究及发展理论。

1)城市交通学旨在寻求交通出行效率高、社会公平绩效高、能源环境效益高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存量规划时代的城市交通学在研究物质性空间安排的同时,应更聚焦社会人文、软性政策等非物质部分的计划与评价。

2)城市交通学的意义在于尝试解决城市交通的结构性矛盾,进而解决一系列城市综合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城市交通学并非简单地利用工程手段来扩大供给,而是通过供需调节、时空转化、经济杠杆、政策干预等综合手段解决根本性的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涉及城市交通的各个主体与全过程,牵扯到多个层级的利益博弈与社会问题。

笔者与书作者的观点均突破工程学范式,主张通过多学科交叉思维解决好复杂城市交通问题,最终达成服务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笔者注重提供顶层设计思想,书作者注重完善实施路径方法,共同建设具有清晰战略方向、丰富战术方法的城市交通学。由此,笔者思考新时代的城市交通研究是否应当走向相对独立的学科,即城市交通学?回答是“异曲同工”。

2

定性定量:实现可达公平价值的指标量化

笔者认为,以城市学作为牵头学科的城市科学体系,研究方法上正由定性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拓展,城市交通学也不例外。

城市交通学的研究目标是服务于人的需求,组织城市高效、安全、低耗、可持续运行。1)服务于人的需求:以可达性、公平性作为评价指标,是社会学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提升基础公共服务水平的核心价值。2)组织城市高效、安全、低耗、可持续运行:要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需求管理政策并发挥好调节优化作用,持续推进城市交通综合治理。

学界对可达性、公平性评价指标的研究由来已久,常在交通需求管理实践中应用,如对机动车拥有与使用的调控、“以静制动”管理停车位供给等。笔者曾在《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及应用》(汪光焘 等著,2022年)中研究定量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深知不易。笔者赏识书作者将可达性与公平性作为城市交通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提出,引用诸多学者的经典观点来分析各应用场景,并试图利用定量分析手段阐述潜在问题并作比较。

书作者在多个篇章中讨论可达性分析方法,如底层数据的积累、整理与分析,基于手机信令等大数据计算就业可达性,基于小尺度城市分析单元构建多方式综合可达性指数等。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的使用群体与服务效率差异显著,利用就业可达性方法比较二者差距,可作为公交优先战略深化、公交线网优化、交通公平性提升等研究的重要支撑。笔者支持书作者展开深入研究,期望不断取得新进展。

3

改革探索: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有益补充

笔者认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项重要改革。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需要探讨、探索国土空间诸要素与综合交通诸要素间的关系问题。

笔者曾组织研究提出,新阶段城市交通规划体系在编制“依托中心城市提升服务区域能力交通规划”时,应遵守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强制性规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城市行政建制区域为基本载体、以城市基础公共服务提升为主要内容、以人与物的流动为研究对象。

鉴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已获批实施,五级国土空间规划也相继完成审定,书作者专门讨论了其中的城市交通热点问题。一是“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强调临空、临港、高铁等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强交通与用地良性互动,推动交通优势充分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促进资本和产品高效区域化、全球化流动。二是“交通-生态-空间”协调布局,针对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穿越城镇、生态和农业空间的问题,提出要开展线性交通设施选址适宜性评价和考虑生态损益补偿的选址评估,在前期选址阶段应谨慎评估各种风险要素,建立多要素评价体系,健全风险预控机制。这些讨论充分体现了书作者在研究中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纲要要求”的务实态度,充实了新阶段城市交通规划体系中“依托中心城市提升服务区域能力交通规划”的编制内容和实施路径。

经典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何去何从,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焦点。书作者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经典规划模式广泛应用于快速城镇化进程,是城市规模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增量建设背景的产物,其底层方法是欧美城市于20世纪50—70年代机动化浪潮下形成的“四阶段预测法”,具有时代适用性与局限性。在城市发展模式由增量大规模建设转向增存结合、存量更新、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经典规划模式的局限性凸显、适用性弱化,需要结合城市交通学所倡导的新思路、方法和模式,着重体现“空间与人”的紧密联系,强调“规划、建设、治理”在城市更新阶段的重要性。

笔者与书作者持同样观点。经典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关注总体发展格局中的交通设施用地布局,具有全局性与强制性。目前,全国主要城市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基本都已获批,市域国土空间与用地关系均已法定化,而现行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并未对新常态下的交通规划、建设、治理作出要求,尚存在缺失。学界与业界不宜盲目恋旧,应当加快探索和完善新阶段城市交通规划相关内容。笔者曾组织研究提出的新阶段城市交通规划体系理念创新与编制方法变革,可成为对上述缺失内容的有益补充。

这里要特别指出,这本书的诞生恰逢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的建立和广泛实践,其为深入开展各交通专项规划及与交通有关的各类规划提供了一定参考,这也是城市交通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重要议题。

共同求索,未来可期

笔者对《城市交通学研究方法(第2版)》深感兴趣,特向业界、学界和社会各界诚意推荐。书中针对当前城市及交通领域的诸多挑战,尤其是篇首提出的三大热议话题,相关讨论或许会为我们带来深入思考与诸多启示。从长远人才培养来看,本书亦适合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参考或研究生的课程教材。

笔者是曾经从事行政管理的耄耋老者,书作者是从事教学科研的青年学者。笔者在阅读时萌发想法,听听年轻人的观点或许更好。特邀请一位新入职的博士撰写读后感,经征得本人同意引用如下(此举意在鼓励学术争鸣,不求观点完全一致):

“本书以城市学为基底,重构了传统工科视角下的交通规划认知范式,将交通规划从技术工具升维为城市治理的公共政策载体。相比于‘四阶段预测法’等技术手段,其构建的跨学科框架既突破了工程学边界,更融合了社会学视角的公平诉求、经济学的行为分析、地理学的空间协同理念,乃至公共政策的治理逻辑,使交通规划从技术图纸转变为城市机能的动态治理系统。

“书中两大观点讨论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公共交通实质性优先’以可达性增幅取代物理空间优先,重塑价值坐标系;二是协商治理模式解构‘精英式规划’在存量时代的治理困境,将市民参与从形式化问卷升华为规划决策的结构化要素,形成与传统‘技术权威’的鲜明对照。

“本书精准识别行业转型期的学科断层,以跨学科思维为桥梁,引导初入职场的交通规划师跨越工程学与城市治理的认知鸿沟,在规划价值观重构中塑造坚实的职业锚点。”

在此,谨向各位同仁寄语:

城市交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城市交通学任重道远!

注释

①《面向2035年: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汪光焘 等著,2024年)中提出,新阶段城市交通规划体系的初步框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城市居民出行服务规划。面向多模式复合网络一体化构建与运行要求,建立城市出行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物流配送规划。面向城市居民生活物质需求,完善物流配送设施布局、提升配送效率;三是依托中心城市提升服务区域能力交通规划。发挥中心城市服务区域的功能,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不局限于行政管理区域,注重研究客流和货流廊道以及枢纽站场用地的利用效率,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促进城市群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四是超(特)大城市转型发展交通规划。超(特)大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动力源和增长极的作用,推动落实超(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统筹好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发展,调整和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其转型发展,在国家发展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五是城市应急保障交通规划。增强应急处置城市和地区突发灾害能力,保障城市基本运转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上面五项规划是新阶段城市交通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有的城市还会根据自身需求或者特殊事件要求编制其他城市交通专项规划,是完善新阶段城市交通规划体系的重要补充。

② 经典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指按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编制的规划。

书目信息

作者:石飞,朱乐,董琳

出版单位: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 年2 月

《城市交通》网络首发文章

DOI:10.13813/j.cn11-5141/u.2025.0028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带你读书”栏目更多内容

采编平台

微博

官网

视频号

关注解锁更多精彩

2025059期

编辑 | 张斯阳  张宇

审校 | 张宇

排版 | 张斯阳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汪光焘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交通学任重道远——点评《城市交通学研究方法(第2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