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T/CSUS 66-2023)正式发布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T/CSUS 66-2023)正式发布

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开发区协会和中交海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共同牵头开展研编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于2023年12月29日正式发布,并将于2024年1月29日起实施。《标准》在评价体系上着眼于智慧零碳相耦合,针对我国园区形式多样,发展多元化的现状情况,面向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园区制定差异化评价方法,统筹引领性、实用性、前瞻性,力图广泛涵盖各类园区。通过明确先进做法、先进技术应用和先进运营管理模式,突出《标准》的引领性;通过考虑不同类型园区差异、可推广引领性技术的应用场景、指标的可获取性与可评价性,确保《标准》的实用性;鼓励前沿技术示范应用,体现《标准》的前瞻性。《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明确定义智慧零碳园区的内涵,为如何认定智慧零碳园区提供技术支撑,为全国各类型园区智慧低碳转型、建设提供重要技术保障,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T/CSUS 66-2023)正式发布


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牵住的“牛鼻子”。零碳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肩负着引领创新、打造最佳实践的重要使命,并催生对相关的人才、技术和投资的巨大需求。为了响应国家战略、促进行业发展,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领导下,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开发区协会和中交海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联合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园区主体等参编单位共同起草了《标准》。



01

编制背景

我国于2020年正式做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发布了“1+N”顶层设计文件。其中,园区作为我国先进要素高度集聚、创新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载体,率先实现零碳化,对于落实“双碳”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初步估算,园区零碳化发展将为国家碳中和目标贡献至少15%的减排量,并带来约30万亿的投资需求。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园区在碳达峰工作中的示范作用。2021年10月国务院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选择100个具有典代的城市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的目标。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进一步落实国务院要求,明确在15个省区开展首批碳达峰试点建设。


在此背景下,编制组根据《关于发布2022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研编计划(第一批-第1期)的通知》的要求,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了《标准》编制工作。《标准》在评价体系上着眼于智慧零碳相耦合,面向不同类型园区制定差异化评价方法,统筹引领性、实用性、前瞻性。通过明确先进做法、先进技术应用和先进运营管理模式,突出《标准》的引领性;通过考虑不同类型园区差异、可推广引领性技术的应用场景、指标的可获取性与可评价性,确保《标准》的实用性;鼓励前沿技术示范应用,体现《标准》的前瞻性。《标准》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园区智慧化、零碳化建设,落实“双碳“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02

技术创新点与特色

《标准》围绕“智慧”与“低碳”两个维度,针对规划设计和实施运管两个阶段,面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和商务办公三个类型园区,构建了包括“八个基本技术版块+技术创新版块” 的“8+1”评价体系。八个基本技术版块包括园区规划、产业体系、交通体系、能源体系、基础设施、园区建筑、园区综合碳管理平台和运营管理,对应八项关键技术内容。最终形成了包括13项控制项指标和62项评分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62项评分项指标其中,涉及“低碳”维度的43项,涉及“智慧”维度的33项,二者兼有的14项,确保了“智慧”和“低碳”两个维度评价的全面性。每个基本技术板块的评分项控制在平均5-8项指标,确保每个板块技术评价的全面性和简洁性。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T/CSUS 66-2023)正式发布


《标准》的技术创新点与特色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重点围绕“智慧”与“零碳”的耦合关系,形成了对既有智慧零碳园区相关标准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T/CSUS 66-2023)正式发布

在我国在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各类型园区概念的名称不断变化,内涵不断丰富,从生态园区、绿色园区逐步走向零碳园区;这过程当中,园区的数字化建设水平和重要性不断提高,通过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园区各类资源要素的高效管理,实现了园区能耗水平的不断降低和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因此,数字化手段和智慧化技术是贯穿零碳园区建设和运营全过程的关键因素。


编制组对国内已经出台的与智慧零碳园区相关的各类国家标准、团体标准进行了汇总梳理。已发布的国家标准大多集中在企业、工厂、建筑、产品等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只涉及到城市、社区等非园区类的对象;已发布的团体标准涉及的园区类型相对单一,既兼顾智慧零碳、又包含各类园区的团体标准尚有空白。因此,《标准》的发布是对既有智慧零碳园区相关标准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二是从建设引导的角度,系统性地构建了智慧零碳园区的关键技术体系,不局限于单纯的指标评价。

编制组通过汇总业内权威的技术报告和学术研究成果,梳理了业界有共识的智慧零碳园区关键技术领域,主要包控制碳排放、加强碳吸收、智慧管控和碳交易四个方面。其中,控制碳排放可进一步细分为产业、能源、交通、市政、建筑等五项内容,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要手段,能源、交通、市政、建筑以实现能耗下降和能源结构优化为主要手段;加强碳吸收主要包括推广碳汇、CCUS等措施;智慧管控包括各类型以节能降碳为目的的智慧管控措施,主要包括综合碳管理平台、智慧管理体系等方面;碳交易则是在技术手段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额外的市场措施,最终实现园区碳中和。这四个方面八项关键技术内容,构成了智慧零碳园区的核心技术体系。


基于这八项关键技术内容,编制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具体包括:一是我国各类型既有园区实现高质量碳达峰的时间窗口区间;二是既有园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技术要点与评价标准;三是产业低碳化转型技术要点与评价标准;四是园区内部绿色低碳交通的技术要点与评价标准;五是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和清洁生产行动技术要点与评价标准;六是绿色厂房建设技术要点与评价标准;七是绿色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要点与评价标准;八是智慧零碳监测管理平台建设技术要点与评价标准。


三是面向规划设计和实施运管两个阶段的园区,分别构建了评价体系,覆盖了不同发展阶段园区的评价需求。

为了鼓励智慧零碳园区高标准建设,《标准》分设规划设计、实施运管两个评价阶段,两个阶段独立评价。其中,参评范围内已实施且运营一定时长以上的地块面积占参评范围面积比例未达到一定数值的园区,按照规划设计阶段参评。针对参加规划设计阶段评价的园区,主要参考规划目标、指标体系、建设标准及未来实施方案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该划分方法有效满足了规划设计阶段园区的参评需求,并可鼓励园区以《标准》为参考,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园区建设的重点方向与内容,确保园区在后续实施运管阶段的高水平运营并尽早实现智慧零碳目标。


四是面向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和商务办公三类型园区,通过体现评价体系侧重点的差异,覆盖了不同类型园区的评价需求。

编制组对国内已落地的各类智慧零碳园区实际案例进行了梳理分析。由于我国园区类型众多,不同园区在产业结构、功能类型、碳排放场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类型园区达到智慧零碳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标准》重点评价我国数量较多的几种类型园区,除传统的生产制造类型园区外,还包括造商务办公、仓储物流、科技研发、综合类园区等非生产型园区。园区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差异化需求。


基于此,根据园区类型分别对8个基本版块设置了不同的指标权重,在加总计算的时候,每项指标根据其所在的技术板块,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再加总。指标权重的不同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同一类园区的不同版块权重不同,针对比较重要的技术版块,如综合碳管理平台、园区建筑、能源体系,其权重一般高于其他版块的;二是同一个技术版块在不同类型园区中的权重不同,如园区建筑在商务办公类型园区中的重要性高于生产制造类型的园区、产业体系对于生产制造类型园区的重要性高于商务办公类型的园区。


《标准》在编制过程中,面向不同类型的多家园区开展了试评价工作,并基于评价结果对各项权重系数和打分值进行了优化,以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编制团队简介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群的强大科研实力,长期致力于构建双碳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提供双碳业务多元化支撑。目前,全院已经形成一支多学科、集成化、高水平的双碳领域咨询服务技术团队,为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各类企业提供了双碳领域前沿智力支撑、全方位定制化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在绿色生态低碳领域的相关政策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技术方法等创新研究成果;在省-市-片区-功能单元等不同层级的大量地方实践和系统性综合解决方案;绿色生态低碳智慧技术支撑和动态监测评估预警管理服务等智慧化平台研发和服务。


清华同衡将持续发挥双碳与数字化协同创新专业优势,为全国各类园区低碳与数字化专项规划、设计咨询、评价认证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


相关链接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智慧零碳园区评定标准》专家审查会在京顺利召开

《智慧零碳园区评定标准》编制启动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排版|李刚

封面图|供稿部门

供稿|清华同衡 总体一所、绿色建筑与节能研究所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T/CSUS 66-2023)正式发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T/CSUS 66-2023)正式发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