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抵达北平,在清华园火车站下车。75年后的3月25日,相同的地点,京冀两地文物局共同举办“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贯通仪式,沿线7处重要革命旧址实现“串珠成线”,两地红色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亮出来。

清华园车站旧址前,一幅巨型画轴展开,图上弯弯曲曲的线路串起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河北省唐县淑闾村、党中央进京前毛泽东住所纪念址、涿州火车站、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双清别墅7处重要点位。随着“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全线贯通,观众可以按照游径线路图,重走“赶考之路”,感悟初心。
作为此次主题游径的首批观众,由京冀两地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组成的探访团提前两天,从西柏坡出发,沿线探访。沿途每一处红色遗迹都焕发着活力。

西柏坡纪念馆内,“进京‘赶考’——纪念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75周年专题展”上,30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54件文物展品,通过7个单元全面回顾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程。该馆陈列保管部主任周艳芝说,展览中有不少展品是首次亮相,如三大战役期间3位战士的“立功证书”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有温度的历史‘拼图’,还原更多‘赶考路’上的细节。”
寻迹红色脉络,探访团按照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赴北平车队的行程,前往淑闾村。“毛主席当时住的是烈士李登魁家,几个挎盒子枪的小战士用门板给毛主席搭起一张木板床。”河北省唐县唐尧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海山说到,“前半夜,毛主席把木板床当作办公桌,坐在煤油灯旁,和县、村干部座谈,了解土改后的农民生产生活状况。送走大家,他又继续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清晨便离开了。”
如今,这段红色故事在一代代村民口中相传。
河北省涿州市三义小学操场北侧,有一座青砖灰瓦的建筑,这是党中央进京前毛泽东住所纪念址。“1949年3月24日晚,‘赶考’队伍到达涿县留宿,25日凌晨改乘火车前往北平……咱们现在所在的小套间,是毛泽东当年住宿的卧室和秘书工作室。”一群小学生跟随文史专家的讲解,端详展室内的书桌、木椅、床等文物。桌子上放着笔筒、砚台、煤油灯,仿佛能看到当时革命先辈挑灯工作的场景。

今年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75周年,颐和园也推出“1+N”定制红色课堂服务。围绕“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展览1个主线,看红色展览、诵红色诗词、唱红色歌曲、上红色微课堂、重温入党誓词等N项自选内容,通过“特色定制+量身服务”为游客打造定制化红色课堂。
另外,沿线多家革命旧址、纪念馆还联合发起了“进京赶考之路”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倡议——以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带动京冀两地不可移动文物整体保护利用、创新发展,建立“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保护协同机制,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跨地域、跨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展示京冀协同发展成果,讲好新时代“赶考”故事。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追寻红色记忆 | 蒙藏学校旧址开放首周迎参观热潮
清华园车站3月对外开放
2021文化探访路(第三站)| 重走进京“赶考”之路
红墙里的来今雨轩——百年茶庄的红色精神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沿线7处重要革命旧址实现“串珠成线”,京冀“进京赶考之路”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