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遗产人居|住房城乡建设部推介:贵州省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

近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策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结了各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印发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其中,同济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持续主持或参与的多个项目得到推荐,本公众号将进行系列推介

遗产人居|住房城乡建设部推介:贵州省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
遗产人居|住房城乡建设部推介:贵州省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

贵州省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

遗产人居|住房城乡建设部推介:贵州省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



原文件摘录

贵州省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创设“古巷管家”基层治理模式。该模式结合“党支部+社区治理”,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党员干部下沉,并从社会志愿者中吸纳人员共同组建管家队伍。管家们明确管理范围和责任,深入一线,利用微信公众号、“天网工程”等平台提供精细化、便捷化、精准化的服务,延伸了社区治理触角,改善了基层治理微循环,形成了共治新局面。


自2000年起,阮仪三教授领衔的同济团队便开始在镇远古城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先后于2001年编制了《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年编制了《镇远县府城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镇远古城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保护目标与范围、推动古城各类设施的精细化建设、促进了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增强了管理部门协同与监督,提升了古城管理的整体水平。

遗产人居|住房城乡建设部推介:贵州省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

图1 古城区保护范围规划图


府城、卫城是镇远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段,集中了府衙、文庙、会馆等众多历史建筑及遗址,是当时镇远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次规划工作中,针对古城的保护和利用,重点提出以下工作要求:一是重点保护一府、一卫、一江的整体空间布局结构;二是注重现代旅游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协调;三是注重古城社区生活治理,强调提升古城原住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促进多元民族的和谐共融发展。

镇远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黔东名郡。据史料记载,自秦伐夜郎之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一段长时期,远距离的民族大迁徙。原居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楚蛮夷”向南方向大迁徙,来到了包括镇远在内的“五溪”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就是当今镇远地区苗、仡佬等民族的先民。另据史证,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人中胳越一支也迁徙到这一地区定居,成为当今侗、水等族的先民。从秦朝开始,这里的土著和苗、侗诸族和南下汉人,共同创造了镇远灿烂的民族多元文化。

同时,镇远古城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和众多文物古迹、古巷道、古码头、古居民,每年游客量超500万人次,游客数量众多,管理和服务工作存在较大压力。

因此,面对民族聚居、游客广至的实际情况,为有效缓解城镇管理的工作压力,近年来,镇远创新实施“古巷管家”的治理模式。


1

“古巷管家”——“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的模式孕育背景


“古巷管家”是镇远推出的城市社区治理党建品牌,目前管家队伍有1270余人,主要由县直机关党员干部、社区干部,以及部分协会、商铺的党员和热心群众组成,以“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的方式参与社区日常管理和旅游服务、民俗文艺展演等活动,服务群众40000余人次,解决难题2000余件。古巷管家大力地推进了镇远古城5A景区与城镇精致管理深度融合,管理变得更加精致有序。管家们常态化深入一线,开展敲门行动、上门服务,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2

“古巷管家”——探索“条块划分+定岗明责” 和“支部+社区”多元共治模式


(1)科学划分管家区域:按照条块划分、便于服务的原则,镇远县将县城古城区科学划分为61个管家区域,并绘制管家图,界定四至范围,建立档案。这样做有助于明确各管家的职责范围,提高管理效率。

(2)选派优秀干部下沉社区:从60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1198名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下沉到社区当“专职管家”。这些干部不仅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能够将上级的政策和指示有效传达到基层,推动工作的落实。

(3)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在“古巷管家”模式中,除了专职管家外,还选优配强群众管家,发动社区党员、社会志愿者、两代表一委员、热心群众等共同参与“管家”工作。这种多元共治的格局有助于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治理新格局。

(4)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古巷管家”们不仅负责环境卫生、文明宣传引导等工作,还积极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实际问题。例如,他们会对路面破损、瓦面破损等问题进行及时修复和整改,确保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5)强化监督与考核:为确保“古巷管家”模式的有效运行,镇远县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与考核机制。通过政府监管、社区监督、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对管家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评议,确保管家们能够认真履行职责,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3

“古巷管家”——实现多民族和谐共融、主客共享的创新管理模式


“古巷管家”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深入社区、接触不同民族的居民,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桥梁。他们不仅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还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组织文化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展示、民族风情表演等形式,让不同民族的居民和游客有机会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从而增进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和谐,推动民族经济共同发展。

“古巷管家”模式通过科学划分管家区域,将古城内的公共资源、文化遗产、历史建筑等纳入统一管理范畴。这不仅有利于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还促进了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资源共享。原住民可以更加便捷地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日常生活和经营活动,而游客则能在游览过程中深入体验古城的独特魅力,感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遗产人居|住房城乡建设部推介:贵州省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
遗产人居|住房城乡建设部推介:贵州省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

图2 “古巷管家”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用热心温暖每一位居民和游客(左)

图3 “古巷管家”们参与古城建设,用心营造干净美丽的古城环境(右)


—END—


图文丨梁国峰、周海东

排版丨张训一

审校丨张恺、邵甬

遗产人居|住房城乡建设部推介:贵州省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遗产人居|住房城乡建设部推介:贵州省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