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课程信息

课程主持

潘 玥  

Course Host:  PAN Yue

课程助教

王妤莛  

Teaching Assistants: WANG Yuting

周五上午10:00-11:30

Friday, 10:00-11:30 am

地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D3报告厅

Venue:D3 Lecture Hall, CAUP, Tongji University

线上收看

Tencent Meeting ID &  Password 

待公布

课程回看

Bilibili建筑遗产学刊

课程简介

本课程2023年春季起开设,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下,风土建筑遗产正以令人震惊的速度趋于消失,中西方出于对身份认同的迷茫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风土建筑及其多元化存续实践进入了传统观与现代性博弈的建筑学前沿。本课程通过“风土观:风土建筑价值理论”“风土现代:中外批判性话语思辨”“风土保护:学科方法与当代存续”三个单元,以系统全面的视角呈现风土建筑现代理论及应用体系。第一单元“风土观:风土建筑价值理论”侧重厘清、扩充风土建筑的价值认知系统,迁移语言学方法,建构一部丰富而语境化的风土观念史,重点讨论和批判性记录20世纪现代建筑实践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留下的完整思想遗产。第二单元“风土现代:中外批判性话语思辨”以风土导向对现代性的反思,通过对文学、民族志和建筑档案的仔细阅读,论证对土著建筑和地方匠艺传统的不同解释和转化,时而有助于时而却抵抗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以此展示“风土-现代”这部历史包含的两分性与辩证性。在看待现代主义建筑中的传统谱系和风土建筑转化方面,尝试将焦点从国际现代主义影响上转移出来,深入探索新建筑形式的最初创造中来自于风土建筑的根源。第三单元“风土保护:学科方法与当代存续”聚焦于风土建成遗产的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与当代存续方式,进一步以寻求启示的角度挑战现代建筑仅限于修辞式的浪漫主义、古典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风格竞争的主导假设。证明风土因为其历史样态并非同质性特征,其引导的遗产存续与新型创造如同世界各个地方的风土建筑本身一样丰富而多样。2025年课程拓展系列邀请复旦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相关领域的多位重要专家与青年学者进行讲座与讨论,欢迎加入。


课次与主题

第一单元  风土观:风土建筑价值理论

Lecture 1, February 28

Introduction: Locating the Vernacular

Speaker: PAN Yue

第一讲 2月28日

楔子:“风”流淌于“雅”“颂”之间

主讲人:潘玥 


Lecture 2, March 7

Vernacularism and Glocalization

Speaker: CHANG Qing

第二讲 3月7日

地域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

主讲人:常青 


Lecture 3, March 14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in the 19th Century

Speaker: PAN Yue

第三讲 3月14日

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的哲学基础及其实践

主讲人:潘玥 


Lecture 4, March 21

Arcades: Walter Benjamin’s Dialectical Images and 19th Century Capitalist City

Speaker: QI Tao

第四讲 3月21日

拱廊街:本雅明的辩证意象与19世纪的资本主义城市

主讲人:祁涛


第二单元 风土现代:中外批判性话语思辨

Lecture 5, March 28

Poetic Misprision:The Early Experiment of Combining the Vernacular with Modernity I

Speaker: PAN Yue

第五讲 3月28日

诗意的误读:建筑师的风土转译与现代启示(一)

主讲人:潘玥


Lecture 6, April 11

Poetic Misprision:The Early Experiment of Combining the Vernacular with Modernity II

Speaker: PAN Yue

第六讲 4月11日

诗意的误读:建筑师的风土转译与现代启示(二)

主讲人:潘玥


Lecture 7, April 18

Place and Vernacular:Three Cases

Speaker: JIN Qiuye

第七讲 4月18日

地方与风土:三个案例

主讲人:金秋野


Lecture 8, April 25

Poetic Misprision:The Early Experiment of Combining the Vernacular with Modernity III

Speaker: PAN Yue

第八讲 4月25日

诗意的误读:建筑师的风土转译与现代启示(三)

主讲人:潘玥


Lecture 9, May 9

Phenomenological Thinking in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Sverre Fehn

Speaker: HUANG Xiaotong

第九讲 5月9日

斯维勒•费恩建筑作品中的“现”象之思

主讲人:黄晓童


Lecture 10, May 16

Vernacular:Architecture Based on Collective References

Speaker: WANG Fangji

第十讲 5月16日

风土:集体参考的建筑

主讲人:王方戟


Lecture 11, May 23

Revisiting the Italian Rur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at the Milan Triennale in 1936

Speaker: JIANG Pan

第十一讲 5月23日

再读1936年意大利乡村建筑展

主讲人:江攀


第三单元 风土保护:学科方法与当代存续

Lecture 12, May 30

From Blueprint to Inheritance: Reflections on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Speaker: PAN Yue

第十二讲 5月30日

从蓝本到承本:回望中国风土建筑的现代转型历程

主讲人:潘玥


Lecture 13, June 6

Birds of a Feather: Co- Evolution

Speaker: FENG Jiang

第十三讲 6月6日

群:混沌之序

主讲人:冯江


Lecture 14, June 13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Speaker: LI Hua

第十四讲 6月13日

地方建筑知识的形塑与流变

主讲人:李华


Lecture 15, June 20

Between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A Discussion on the Spatial Heritage i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Speaker: WANG Hui

第十五讲 6月20日

在物质与非物质之间:论风土建筑中的空间遗产

主讲人:王晖


课程拓展/特邀专家

《地域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 03/07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士,《建筑遗产》学刊主编,《建成遗产(英)》学刊主编。获得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一等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赫尔希姆(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等数十项重要奖项。创办国内首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负责人)、国家教学名师称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一主讲)、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教育功臣等重要荣誉。


《拱廊街:本雅明的辩证意象与19世纪的资本主义城市》 03/21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祁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哲学博士,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复旦大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专业导师。代表性论著《返回的步伐: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方法与论域》等,在《哲学研究》等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地方与风土:三个案例》 04/18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金秋野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学者和建筑评论家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金秋野,建筑评论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评论研究所主持人,北京未来城市高精尖创新中心理论团队PI。长期从事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的现代转译研究,当代建筑师及作品研究,复杂城市系统及其活力研究。代表性论著《生活的外壳》《异物感》等,译著《透明性》《本雅明的建筑哲学》等,注重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风土:集体参考的建筑》 05/16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王方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王方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作为作者之一出版了《小菜场上的家》系列5册及《关联的证明》一书,《世界建筑》杂志编委。在国内《建筑学报》、《时代建筑》、《建筑师》、《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建筑技艺》及国际a+u、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Science等杂志发表系列论文,获冯纪忠教育奖等荣誉。


《群:混沌之序》 06/06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冯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建筑系主任和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历史人类学方法下的地域建筑史、建成遗产、现当代建筑理论等领域研究,以及以地形学和类型形态学为基础的设计实践。关注社会治理与空间演替之间的关系,著有《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等专著;曾获2005年UNESCO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2015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等奖等。近年较多涉猎海洋视角中的空间史及文化遗产论题。


《地方建筑知识的形塑与流变》 06/13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李华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李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 School)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和兴趣为建筑理论,现代性与建筑知识的形塑,中国建筑现当代史,及跨语境建筑实践。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合作主编并出版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和The Art of Remembering: Urban Memories, Architecture and Agenc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联合召集并主持“AS当代建筑理论论坛”的系列国际会议及文集与读本的出版,担任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Building Contemporary China”学术策展人。


《在物质与非物质之间:论风土建筑中的空间遗产》 06/20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王晖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教授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晖,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教授,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分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有传统建筑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建筑计算性设计研究。著有《民居在野: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堂室格局研究》等,曾获中日韩建筑学会联合颁发JAABE最佳论文奖、中国建筑学会颁发建筑设计金奖等奖项。


课程拓展/特邀青年学者

《斯维勒•费恩建筑作品中的“现”象之思》05/09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黄晓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候选人

黄晓童,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涉及高密度地区中建筑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建筑改造中结构与空间的关联等,在《建筑遗产》、《时代建筑》、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等中外期刊上发表系列成果。


《再读1936年意大利乡村建筑展》 05/23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江攀

米兰理工大学博士候选人

江攀,美国建筑史学者协会(SAH)会员,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和遗产保护研究,涉及风土建筑、乡村景观和意大利20世纪建筑,在《建筑学报》、Territorio等中外期刊和ICOMOS、UIA等国际会议发表系列成果。


课程主持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潘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潘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木质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民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高校一类智库同济大学德国与欧洲研究院(德国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一级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专家,A&HCI SSCI刊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审稿人,CSSCI刊源《建筑遗产》创刊执行编辑。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与遗产保护再生研究,专攻风土建筑价值理论与保护,近年较多涉猎全球风土建筑现代转型经验借鉴与中国实践研究,代表性论著《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十三五”系列教材)、译著《威尼斯之石》等,主持或参加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2023年春季起开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课程《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网络平台累计十余万人次收看,唤起社会保护和延续风土建筑遗产的热情和共识,获2023年谭垣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最佳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奖等。


课程相关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单元 风土观:风土建筑价值理论

[1]潘玥.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 (上篇:第一~二章)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9.

[3]和辻哲郎.风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常青.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要[J].时代建筑,2013(3):10-15.

[5]常青.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J].建筑学报,2016(10):1-9.

[6]常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J].建筑师,2005(3):88-89.

[7]常青.探索我国风土建筑的地域谱系保护与再生之路[J].南方建筑,2014(5):4-6.

[8]常青.回眸一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范型及其脉络[J].建筑遗产,2019(03):1-10.

[9]常青.对建筑遗产基本问题的认知[J].建筑遗产,2016(01):44-61.

[10]常青.传统聚落古今观——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九十周年[J].建筑学报,2019(12):14-19.

[11]常青.常青谈营造与造景[J].中国园林,2020,36(02):41-44.

[12]常青.上海石库门里弄演替历程与再生模式新探[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Nov 22, 2022 . https://www.sciengine.com/SST/doi/10.1360/SST-2022-0248.

[13]常青.传统与创造 反思历史建成环境再生的理念与途径[J].时代建筑, 2022(03):14-21. 

[14]常青.从风土观看地方传统在城乡改造中的延承–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领[M]//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读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14]John Ruskin.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M].Reprint.Previously published:Sunnyside,Orpington,Kent:G.Allen.1880.Dover edition,1989.

[15]John Ruskin. The Stone of Venice[M].Edited and abridged by J. G. Links. New York: Da Capo Press,2003.

[16]John Ruskin.The Poetry of Architecture;or,The Architecture of the Nations of Europe Considered in its Association with Natural Scenery and National Character[M]//Edward Tyas Cook,Alexander Wedderburn.The Works of John Ruskin(Volume 1).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7][英]约翰·拉斯金.威尼斯之石[M].潘玥,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

[18] Robert Hewison.Ruskin on Venice: “the paradise of cities”[M].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

[19][美]约翰·迪克逊·亨特.诗如画,如画与约翰·拉斯金[J].潘玥,薛天,江嘉玮.译.时代建筑,2017(6):67-74.

[20][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23][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M].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4][法]亨利·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5][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4.

[2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8]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分裂的西方[M].郁喆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29][德]奥尔巴赫. 摹仿论[M].吴麟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xviii-xix.

[30]Roger Scruton. The 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31][英]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M]. 刘先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2]Roger Scruton. The Classical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an Age of Nihilism[M]. London: Carcanet Press,1994.

[33]Françoise Choay.The invention of the historic monument[M]. Translated by Lauren M. OConne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4][法]弗朗索瓦丝·萧依.建筑遗产的寓意[M].寇庆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5]Svetlana Boym.The Future of Nostalgia[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36][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37]Nezar AlSayyad.Traditions:The “Real”,the Hyper,and the Virtual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14.

[38][美]奈扎·阿尔萨耶.建成环境中的传统:“真实”、超真和拟真[M].黄华青,梁宇舒,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39]潘玥.回响的世纪风铃:约翰·拉斯金对如画的升华及其现代意义[J].建筑学报,2020(09):116-122.

[40]潘玥.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J].时代建筑,2020(01):188-191.

[41]潘玥.约翰·拉斯金建筑理论中的历史意识 《威尼斯之石》评述[J].时代建筑,2021(02):138-141.


第二单元 风土现代:中外批判性话语思辨

[42]潘玥.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 (上篇:第三章)

[43]Harold Bloom.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7-45.

[44]Harold Bloom.A Map of Misreading[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45]Manfredo Tafuri.Theories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M]. Giorgio Verrecchia, tran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0: 141-70.

[46]Giuseppe Pagano,Guarniero Daniel. Architettura rurale italiana[M]. Milano: Galleria Della Mostra Di Architettu Rurale Alla Vi Triennal' Di Milano,1936. 

[47]Bernard Rudofsky.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M]. New York: Doubleday, 1964. 

[48]伯纳德·鲁道夫斯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M].高军,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49]Bernard Rudofsky. The Prodigious Builders: Notes Toward a Natur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with Special Regard to those Species that are Traditionally Neglected or Down-right Ignord[M]. New York-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7. 

[50]Hermann Muthesius.The English House[M].Dennis Sharp,ed.New York:Rizzoli,1987.

[51]伯纳德·鲁道夫斯基.我们需要的不是新的建造方法,而是新的生活方式——普罗奇达岛住宅设计评论[J]. 张映乐,金筱敏,译.建筑遗产,2022(03):106-111.

[52]Adolf  Max Vogt. Le Corbusier, the Noble Savage: toward an Archaeology of Modernism[M]. Radka Donnell,(trans.).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1998. 

[53]Alan Colquhoun. Modernity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Architectural Essays 1980-1987[M].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9. 

[54]Paul Groth.Making New Connections i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J].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Vol. 58, No. 3, Architectural History 1999/2000 (Sep., 1999):444-451.

[55]Nikolaus Pevsner.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M].London:Penguin Books,1975.

[56]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7]Harry Francis Mallgrave.Modern Architectural Theory A Historical Survey,1673-1968[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58][美]H.F.马尔格雷夫.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1673-1968[M]. 陈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59]Manfredo Tafuri.Theories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M].New York: Harper,1980 (Original Italian edition 1968/1970/1976)

[60][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M]. 郑时龄,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61]Henri Lefebvre.Production of Space[M]. Donald Nicholson Smith,trans.Oxford:WileyBlackwell,1992.

[62][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 刘怀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2021.

[63]Harvey David.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M]. Oxford: Wiley-Blackwell,1991.

[64]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 閻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65]David Watkin. The Ris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66]David Wakin.Morality and Architecture:The Development of a Theme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from the Gothic Revival to the Modern Movement[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7. 

[67]Manuel Castells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0.

[68][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之崛起[M]. 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9][荷]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王丙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0]Nikolaus Pevsner. An Outline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M].London:Gibbs Smith,2009.

[7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2]卢永毅.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74]Michael Gubser. Riegl, Phenomenology, and the Ethics of Vision[J]. UMĚNÍ ART,2018,3 LXVI :146-157.

[75]伊藤信吉,谷口吉郎,栗田男. 人間·歴史·風土——新しき共同体のために[M]//栗田勇.現代日本建築家全集6.東京:三一書房,1977.

[76]Aldo Rossi.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London: MIT Press, 1982.

[77]Colin Rowe,Fred Koetter.Collage City[M].Cambridge, London:MIT Press,1978.

[78] [美]柯林·罗,等.透明性[M]. 金秋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9]Lejeune Jean-Fransçois,Sabatino Michelangelo.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e Mediterranean:Vernacular Dialogues and Contested Identities.London:Routledge,2010. 

[80]Francesco Passanti.The Vernacular,Modernism,and Le Corbusier//Maiken Umbach and Bernd Hüppauf (eds.). Vernacular Modernism: Heimat, Globalization,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81]Michelangelo Sabatino.Pride in Modesty: Modernist Architecture and the Vernacular Tradition in Ital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0

[82]Nikolaus Pevsner. The Buildings of England[M].(Volume 1-35) London:Penguin Books, 1951-1974.

[83]David Matless.Nikolaus Pevsner and the Buildings of England[J].History Workshop Journal, No. 54 (Autumn, 2002):73-99. 

[84]王骏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3个建筑学转向与“风土”话语[J].建筑学报,2022(10):94-103.

[85]勒·柯布西耶.“真实”:建筑的唯一理由[J]. 张映乐,金筱敏,译.建筑遗产,2022(03):112-115.

[86]王方戟,黄晓童,安东尼奥·希门尼斯·托雷西亚斯,黄晓童.以“集体参考”为基础的建造[J].建筑遗产,2021(02):99-111+98.

[87]刘涤宇.书评《勒·柯布西耶,高贵的野蛮人:走向一种现代主义的考古学》[J].世界建筑.2016(2).

[88]潘玥.勒·柯布西耶的风土命题与现代启示[J].建筑师,2019(06):77-84.

[89]潘玥.西方风土价值价值认知的转变——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和“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形成过程研究[J].建筑学报,2019(6):2-9.

[90]潘玥.朝向重建有反省性的建筑学:风土现代的3种实践方向[J].建筑学报,2021(01):105-111.

[91]潘玥.“现代的、太现代的”评《谦卑而骄傲:意大利的现代主义建筑与风土传统》[J].时代建筑,2022(04):166-169.

[92]潘玥.穆特修斯“客观性”中的风土线索及现代意义[J].建筑师,2021(01):90-97.

[93]潘玥.现代建筑与风土世界的对话——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对风土建筑的价值认知和实践路径研究[J].建筑师,2021(06):47-57.

[94]潘玥.意大利理想主义建筑的风土传统与现代转换[J].建筑学报,2024,(04): 99-105.


第三单元 风土保护:学科方法与当代存续

[95]潘玥.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 (下篇:第四~五章)

[96]常青.论现代建筑学语境中的建成遗产传承方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7):667-680.

[97]常青.建筑人类学发凡[J].建筑学报,1992(05):39-43.

[98]常青.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J].建筑师,2008(6):97-98.

[99]朱孝远.西方现代史学流派的特征与方法[J].历史研究,1987(2):142-155.

[100]Howard Davis.Vernacular Architecture: Critical and Primary Sources.London,NewYork: Bloomsbury Academic,2023.

[101]Donald Appleyard ed., The Conservation of Eruopean Cities[M].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79.

[102]James Warfield Column I-XX[J].建筑遗产.2016-2022.

[103]Amos Rapoport.House Form and Culture[M].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N.J.,1969.

[104][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M].常青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05]Sibyl Moholy-Nagy. Native Genius in Anonymous Architecture[M]. New York: Horizon Press,1957.

[106]Hubert de Cronin Hastings.The Italian Townscape[M]. London: Architecture Press,1963.

[107]Lewis Henry Morgan.Houses and House-life of the American Aborigine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

[108]R.W.Brunskill. Illustrated Handbook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M]. London: Faber & Faber,1970.

[109]Lloyd Kahn.Shelter [M].Bolinas:Shelter Publications Inc.,1973.

[110][美]劳埃德·卡恩.庇护所[M].梁井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11]Christopher Alexander, Sara Ishikawa, Murray Silverstein.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112][美] C. 亚历山大,等.建筑模式语言:城镇 建筑 构造[M]. 王听度,周序鸣,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113]Kevin Lynch.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1981.

[114]凯文·林奇.优质城市形态[M].林庆怡,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115]Spiro Kostof.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Settings and Ritual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16]Vincent Scully. Pueblo:Mountain,Village,Dance[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9.

[117]Richard E.Blanton.Houses and Households:A Comparative Study[M].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1994.

[118]浅川滋男.住まいの民族建築学:江南漢族と華南少数民族の住居論[M].東京:建築思潮研究所,1994.

[11920]Paul Oliver. 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Volumn 1-3)[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20]John May. Handmade Houses & Other Buildings:The World of Vernacular World[M]. London:Thames & Hudson,2010.

[121]龙庆忠.穴居杂考[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5(1).

[122]梁思成,林徽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5(3).

[123]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

[124]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5]费孝通.乡土中国[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26]Günter Nitschke.From Shinto to Ando:Studies in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 in Japan[M]. London:Academy Editions•Ernst & Sohn,1993.

[127]Henry Glassie.Folk Housing in Middle Virginia: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Historic Artifacts.University Tennessee Press,1976.

[128]Lindsay Asquith,Marcel Vellinga.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ory, education and practice[M].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6.

[129]Willi Weber, Simon Yannas. Lessons from vernacular architec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4.

[130]ICOMOS. Charter on the 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1999) Ratified by the ICOMOS 12th General Assembly[C]. Mexico,1999.

[131]西村幸夫. 風景論ノート: 景観法·町並み·再生[M]. 東京: 鹿島出版会,2012. 

[132]夏铸九.文化遗产保存—台湾的反思[M].//李志勇、林志宏,编.东方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中国台湾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M],北京:建工出版社(将出版).

[133][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4][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王志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35][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面具之道[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36]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37] [法]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M].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38]李华.从地方(风格)到地方(建造):一个历史流变的观察笔记[J].建筑学报,2023,(08):7-16.

[139]冯江.初访沙溪:地方性建造的智识与情感[J].建筑学报,2023,(08):17-22.

[140]潘曦.化石的比喻:进化论与20世纪中后期的乡土建筑研究[J].世界建筑,2018(2): 102-105.

[141][英]亚当·梅纽吉.英格兰风土建筑研究的历程[J].陈曦,译.建筑遗产,2016(3):40-53.

[142]詹姆斯·W·P·坎贝尔.英国的风土建筑[J].潘一婷,译.建筑遗产,2016(3):54-67.

[143]丁垚,刘东洋,冯江,潘玥,党晟.城乡与建筑遗产的空间调查:蔚县谈话录[J].建筑遗产,2018(04):110-114.

[144]刘畅.基于价值体系的建筑遗产批判性保护范式浅析[J].建筑遗产, 2024(1): 1-7.

[145]陈曦.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146]潘玥.对日本妻笼宿保存与再生计划的思考[J].建筑遗产,2017(02):8-23.

[147]潘玥.日本风土建成遗产的存续方式之一——对妻笼宿案例的再思考[J].建筑师,2020(04):101-108.

[148]潘玥.“历史性的”与“历史中的”——对广州恩宁路历史街区延续与保护问题的思考[J].建筑遗产,2019(02):116-123.

[149]潘玥.非遗产的“遗产化”——再读边园[J].建筑遗产,2023(1):134-143.


欢迎参加


THE END



文字 | 潘   玥

海报 | 王妤莛

排版|史冬辉

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

官方网站:

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建筑遗产》学刊创刊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公众号将继续秉承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核心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普及度、学科引领性、专业渗透力为目标,不断带来一系列专业、优质的人文暖身阅读。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预告 202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专题系列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