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PLUS基于中规院深圳分院的规划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了2024-2025十二个年度重要规划领域中的实践案例,点击阅读第一期(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国际咨询/城市设计/伴随服务/年度观察),本篇为第二期。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在行业的变革期与经济的振兴期,我们以坚定的信念迎接挑战,以创新的思维开拓未来,以不懈的努力推动进步。携手共进,以智慧和行动书写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2025柳暗花明,未来可期!

25.
泉州公共交通发展路径研究

当前泉州公交分担率较低,出行吸引力较低、经营亏损较大,且预期近10-15年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较难实施。为应对人民对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诉求,通过需求精细化识别,研究创新性的提出“成长型”公共交通动态演化路径,近期通过轻量化改造,打造新型智慧化公共交通系统,并预留廊道向轨道交通转变的可能性,逐步构建可持续公交体系。
26.
深圳西部港区整体布局优化研究

项目从五大维度分析、刻画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港口画像和优势,探讨新国际贸易格局、大湾区产业转型以及深圳城市空间升级与港口的新关系、新模式,从区域协同以及港口业务视角前瞻性谋划深圳市西部港区整体的布局优化。提出深圳西部港区近、中、远期港口功能转型、迁移的空间实施路径,制定西部港区功能布局优化的水域、陆域空间方案以及集疏运交通优化方案,为前海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提供有力支撑。
27.
漳泉肖铁路置换段回收再利用研究

漳泉肖铁路置换段全长82公里,是泉州城市空间格局中的战略性走廊、不可多得的价值空间。研究通过多模式比选,基于空间、产业、文旅、交通、政策及审批路径等多元视角,综合评估项目价值和可行性,提出分段、分期、成长型、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促进既有闲置资源利用,为科学决策、规划管控、土地资源统筹等提供依据。
28.
西丽枢纽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规划旨在通过地下空间的科学开发利用,实现站城融合、功能复合与土地集约利用。从法定图则出发,结合城市设计,统筹地下与地上空间,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架构和地块控制导则。重点围绕西丽枢纽的交通集散、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功能需求,构建高效、集约的地下空间体系。通过分层布局和系统对接,规划地下步行、车行、市政、防灾等功能,满足枢纽地区大规模人流集散和城市服务需求。
29.
《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年)》近期规划实施评估

《<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年)>近期规划实施评估》围绕《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年》提出的“点-线-面”为特色的无障碍城市建设空间结构目标、以及近期(2025年)的各类规划和建设任务,开展调查和评估工作;重点访谈市残联、住建、交通、规划、城管等部门针对各区的中心区、社区、公园等进行抽样调研。总体上看,深圳市无障碍城市建设空间框架初步形成,部分区域如福田、前海、盐田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无障碍中心区建设,实现了中心区公共空间、公共交通、公共设施较为通畅的无障碍通行流线。无障碍城市建设未来需要重点加强后期管理维护以及跨部门的协同规划和建设。
30.
紫金港科技城绿道系统规划及样板段景观设计

规划以“共生趣环,漫游紫金”为主题,构建了一个突出科技城自身伴城伴野、碧水萦绕底色的全域绿道系统。其向外强化了与周边山水、城野及创新要素的区域联动,向内通过串路径、激活力、现场景等策略满足科技城日益涌现的户外游憩休闲需求。立足于上述系统,规划提出以2个创享共生环、1个超级漫游圈为重点品牌空间,以多条城绿链接径作为系统完善空间。规划结合科技城建设节奏谋划了绿道完善时序,对近期实施空间开展样板段详细景观设计,对中远期实施空间制定导则体系,以保障规划理念的延续与实施。

31.
东莞滨海湾新区市政专项规划修编

规划包括滨海湾新区全域专项规划修编与重点片区专题研究两个层次,规划涵盖竖向、雨水排涝、给水、污水、再生水、电力、通信、燃气、区域集中供冷、集中供热及综合能源利用、综合管廊、管线综合、新型市政基础设施13个专业规划,全面分析现状问题、科学制定规划目标、合理制定规划方案。规划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响应国家、省、市级部署,充分考虑新区未来发展需要,在传统市政专业全覆盖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实施方案,并重点规划建设新能源、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新一代垃圾分类及收集系统试点实施方案,为新区未来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基础设施体系支撑。
32.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新一代垃圾分类与收集技术应用

新一代垃圾分类与收集技术应用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以及深圳无废城市建设的需求,契合深超总规划定位。深超总作为深圳重点开发建设片区,具有高密度、高强度、高能耗的特点,对城市风貌、办公环境、土地集约节约等均有较高要求。气动垃圾收集系统是新型基础设施,其布局充分契合了深超总片区的高端定位,满足片区垃圾精准分类及高效率转运的高要求、环境品质及城市风貌的高标准,并充分体现市政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和示范性。规划方案突出“分类更彻底、投放更便捷、转送更高效、运行维护更智能”。
33.
徐州市中心城区市政管线
综合规划修编(2021-2035)

规划涵盖给水、污水、雨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综合管廊、管线综合9个专业规划,规划协调各类管线布局及走向,确定地下管线的综合敷设方式及排列顺序与位置,相邻地下管线的水平间距、交叉地下管线的垂直间距,确定重要地区的地下管线综合方案。规划满足新形势下国家对基础设施提出的低碳绿色、集约智慧等新要求,落实了城市更新管网改造工作,突出体现了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可落地性强的特点,保障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稳定运行,系统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支撑徐州市高质量发展。
34.
松山湖科学城大装置区市政基础设施详细建设规划与实施统筹

松山湖科学城大装置区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测试平台、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建设逐步推进集群化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通过制定道路工程、防洪排涝及市政管线综合详细方案,向上衔接国土空间及市政专项规划方案,向下动态指导、统筹工程建设,解决各单项工程、地块与市政系统、上下游系统、近远期建设项目之间的衔接问题。项目编制过程中与莞佛高速扩建工程、阿秒激光建设、象和路内涝点治理等项目多次对接,结合实际需求统筹协调并制定荔华东路、象和路下穿莞佛高速改扩建方案及阿秒激光、象和路排洪渠建设方案,顺利推动工程项目实施。

35.
光明[公明中心地区南片地区]及[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片区]法定图则

项目传导落实新的战略发展需求,系统整合相关要素资源,优化统筹该片区的目标定位、功能结构、开发规模、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城市设计、市政设施等系统性内容。在此基础上,按照深圳法定图则改革的最新要求,强调以单元作为规划编制、管理和传导的载体,形成单元和地块两级管控,增量和存量两种类型,并对下一层次的地块开发细则和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规划实施方案进行有效的传导管控。
36.
福田-博罗共建现代产业园(罗阳)首期详细规划设计及专题研究

项目是福田区依托对口帮扶协作关系,落实飞地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百千万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总体定位为具有区域示范效应和旗舰引领作用的“博深科创新城”。充分发挥在珠三角地区的示范效应和旗舰引领作用,定制高适应性、可实施的空间综合解决方案,从产业兴城、韧性生态、产城融合、微笑出行四个策略出发,注重山水林田河城多类要素的协调交织,生产、生活特色服务空间的营造,努力打造“产业高地、生活福地”。
37.
泉州东海中央活力区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

作为泉州市标志性战略区域、海丝新城的引擎地,东海中央活力区拟规划创新创业、跨境贸易、金融服务、总部经济、时尚文创、体育会展等丰富业态。目前,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获批,但在片区建设和实施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交通问题。规划作为面向近期实施为重点的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中宏观规划与实施落地方案之间的有效传导,支撑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地,并为地块交通规划条件确认等提供支撑。
38.
莲花湾片区交通系统优化研究
与干线交通体系控制性规划

本次规划是一类面向建设和服务规划管理的新型实践项目,目的是实施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各类交通改善专项等中宏观规划向控制性规划管控和建设的传导。以问题和目标导向出发点,开展形成“交通规划建设体检一张图表”,并以此为“底图、底数”,统筹协调交通设施与空间、产业以及地区建设时序的关系,明确分区分类分级的管控内容与标准,形成刚性管控、弹性管控、特色指引并重的“规划建设管理一张图表”,保障宏观规划向详细设计传导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及日常管控管理的精准性。

39.
东门步行街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

规划以保留城市发展原真性,强化深圳特色为原则,挖掘东门步行街在深圳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底蕴,打造深圳近现代发展史风貌展示区。重点把握对于街区的弹性控制,兼顾历史遗存与街区未来提升发展的空间和活力,提出在发展中保护的历史价值观。通过对建筑与空间风貌的合理引导,塑造 “改革开放时代印记——蓬勃发展多元景观——现代商贸国际都市“层列式的风貌序列圈层。
40.
顶蛳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南宁市邕宁区顶蛳山遗址是目前国内外发现同类遗址中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且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内河流域淡水性贝丘遗址,对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类型特征和序列具有重要意义。规划将重新发掘顶蛳山遗址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构建了“源于河畔的生命共鸣”、“穿越万年的生息之境”、“探寻洪荒的生存之道”和“来自先民的生活信仰”四大价值主题,围绕“大园、大址、大馆、大境” 四大思路推动遗址公园打造成面向国际的河岸贝丘文化遗址展示园区,面向东盟的贝丘考古文化交流与保护科研基地,集公众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生态栖息地保护为一体的郊野公园和中小学历史文化教育体验基地。
41.
阳信路、长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2021年以来,青岛市开展“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三年攻坚行动”,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初见成效,《阳信路、长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整合归纳实施经验和新要求,以指导街区后续保护更新利用实施工作。深入挖掘两街区青岛“以港兴市、港城联动”的集中体现区、新式教育在青岛萌芽见证的价值特色,将街区定位为“港埠文化浓郁的老青岛休闲街区”和“富于文教艺术气息的生活街区”,通过对现状和需求的精准分析,对街区的功能业态、基础设施、文脉展示、实施模式等方面提出能指精准指导落地实施的方案引导和控制指标。
42.
深圳湖贝未来城项目片区城市更新研究和城市设计

本项目为新一轮更新专规的前期支撑性研究。项目以湖贝片区为切入,为罗湖提出高密度城区中心价值再回归的主旨。在城市层面,项目提出了依托湖贝片区,划定深南大道两侧8公里“罗湖CAZ”、构建平行于深南大道、由解放路-东门步行街-湖贝路组成的“深圳大街”、打造以湖贝、罗湖美术馆、向西村共同组成的“东门东”概念;在空间系统上形成“市井街区、创意城区、众划计划、国际社区”4方面整体布局;在先启行动上提出了“深圳大街、后街里巷、众创艺文”三方面整体行动,从而重新定义湖贝的价值意义与更新策略、驱动湖贝与罗湖的复兴。
43.
南宁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以目标导向的城市更新赋能城市发展战略。自上而下落实南宁上层次规划的发展战略,重点考虑公共中心、滨水区、交通枢纽、轨道站点、产业平台等城市重要战略地区与城市更新图斑的关系,识别目标导向的重点更新单元;落实中央“城市更新行动”的广泛内涵,扩大更新对象概念。更新对象选取上重点考虑了南宁长期依赖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背景下形成并已衰落的老牌商圈,以及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标所需的历史文化空间;建立问题导向的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一体化推进机制。建立两级问题清单,为片区和单元的城市更新空间指引提供联动依据。
44.
东莞市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建设方案

石龙镇是清末民初的广东“四大名镇”、孙中山东征行营、全国闻名的举重之乡、岭南传统城镇的缩影。项目以“东江人文地标、岭南活态名镇”为愿景,在把握如何阐述石龙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彰显石龙的空间特色和时代魅力、如何回应各类人群的多元发展诉求、如何让石龙融入大湾区城市发展等核心议题的基础上,以整体改善街区空间环境品质、彰显地区历史文化价值为目标,面向新时期,在全国层面形成具有历史保护传承示范性、城市更新市场灵活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新模式。

45.
深圳市“百千万工程”城镇建设系列项目.

2023年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开局之年。作为深圳市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我院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积极承接深圳市及深汕特别合作区 “百千万工程”城镇建设全过程、伴随式技术服务工作,为深圳市“百千万工程“城镇建设发展决策出谋划策。系列项目全面链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工作指示与要求,实现深圳转译,为探索深圳高密度超大城市精细化发展路径,破解深圳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推动深圳市在“百千万工程”中走在全省前列、作出示范提供重要支撑。
46.
龙川新城综合规划(2024-2035年)

龙川县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是原中央苏区县、岭南四大古邑之一,历史及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龙川县位于东江、韩江上游,是粤港重要水源地,自然生态资源丰富;龙川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位于全省后列,是深圳市对口帮扶县之一。该项目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强调“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指示精神,落实省委书记黄坤明勉励龙川焕发“秦汉岭南第一古镇”新活力、“干出一个像样新城”指示要求,是推进实施全省“百千万工程”的头号项目、是深圳市帮扶援建的重点示范性项目。

47.
横琴码头小镇(红旗村)及周边区域整体提升规划策略研究项目

2022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为响应省委关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推出了“十大行动实施方案”,计划对原横琴镇中心区进行升级改造,以展现琴澳文化特色,打造合作区发展的示范窗口。横琴码头小镇(红旗村)及周边区域凭借其与澳门的紧密联系和优越的自然人文基础条件,有望通过此次改造,成为粤澳深度合作的标杆示范。研究确定了“琴澳风情小镇 ·湾区山海客厅”目标愿景;从功能、空间、服务三个维度提出发展策略;识别重点片区并提出片区功能及空间管控指引;最后初步研究运营模式,提出了建设行动及时序建议。
48.
王哥庄街道乡村振兴规划

项目以乡村振兴的六大工作内容为主线。围绕促进产业振兴为核心任务,提出传统优势产业提质、新兴潜力产业培育的策略,做精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打造“1+2+3+2”的产业发展体系,提出发展思路。以保护山海本底、凸显风景特色为策略实施生态振兴,以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乡风为策略推动文化振兴,以紧靠党建引领、加强机制创新为策略推动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同时从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安全防灾等角度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策略。以本规划为基础,项目组编制《王哥庄街道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并协助街道研究并申报了市级、区级2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49.
广西边境小城镇建设课题研究(2023—2024年)

课题结合广西-越南边境地区发展比对研究,力图在中越发展新格局中理清广西边境小城镇发展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时空分异特征,提出新时期广西边境小城镇发展建设的重点方向与关键抓手,制定“分类施策”方法和“精准赋能”路径。在中越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探索边境小城镇高质量建设之路。
–
相关阅读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2024-2025中规院深圳分院年度代表项目合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