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背景
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新时期教学案例逐渐脱离真实情境对本科教学造成重要挑战,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热爱度。产教融合的同济规划探索将企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提升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项目合作,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城乡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示范经验。
实施过程
2023年以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通过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深度产教融合,首先在总体规划、乡村规划、毕业设计等几门本科设计类课程方面,实现“真题教学”,从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具体做法如下:
01
建设校企协同平台
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合作方式,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实施协同育人项目,涵盖工程实践与科研合作等多个领域,以增加学生与企业的互动机会。从而使得课程教学获得稳定的教学基地,使得课程教学在案例地区、教学主题、可成内容、指导老师方面都具有连续性。如图1所示,为同济规划产教融合工作驱动下的毕业设计课程结题作品展。

图1 2023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跨专业
联合毕业设计作品展
02
强化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针对产教融合的需要,招聘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教师或指导员。如图2所示,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聘请一定规模的企业导师,尤其是规划院中青年骨干专家参加。让一批40岁左右的、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践第一线、有自主意愿参加教学的专家加入总规课程教学。例如,目前建设了30+规划院企业导师团队和20+规划院总师团队等。


图2 产教融合教师人才体系建设
03
明确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需要对参加课程时间有明确规定。既不对企业导师形成过多负担,又能达到保证教学的要求。对于总体规划、乡村规划、毕业设计等小组教学的本科设计课,每组两位企业导师人数合适,能起到互相补缺作用。在此创新模式下,推动了一批相关教学成功案例,如毕业设计、总体规划、乡村规划等。如图3所示,为城市规划系乡村规划设计课程作业展评海报。

图3 2024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乡村规划
设计课程作业展评
04
完善企业导师与校内
导师的搭配模式
依据城市规划系专任教师实际情况,建立了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间 “专长互补、适当固定”的搭配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最大程度发挥校内外教师的教学优势,同时通过合作企业导师也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和科研合作,丰富了规划实践经验。
实施成效
1.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合作机制,教学内容偏离实际需求。产教融合模的协同育人平台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前瞻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在此过程中建立的双向评价机制(校企共同评估学生),确保了评价客观全面。可喜地看到,随着产教融合教学组织方式的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 “真实情境”促进了师生发展
追求“真实情境”的城乡规划本科设计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了解并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提前确定专业兴趣,规划职业发展。通过教学合作,校内教师也更加深入了解行业,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通过项目合作,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图4)。

图4 企业导师参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
4.可供借鉴与复制的经验做法:
追求“真实情境”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可以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如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运营、双向沟通机制构建、教学内容优化等。通过建立轮换制、明确导师参与细节、发挥导师阶段性作用、优化搭配模式等措施,持续完善产教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供稿 | 陈晨
编辑 | 郑舒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课堂教学质保典型案例 | 追求 “真实情境” 的产教融合促进本科设计类课程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