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上海:深化“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规划许可和用途管制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上海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用途管制制度,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和质量。

深化“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审批制度改革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结合自然资源部门机构、职能调整,上海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从规划资源管理的业务逻辑上突破创新,重塑业务流程,加强体制和技术支撑。通过“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次数”,破解项目审批“事项多、环节多、时间长”的难点。审批制度方面,合并同一阶段规划土地不同事项,构建“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的主线审批框架;开展多测合一、区域评估、用地清单制等辅线事项改革。加强建设项目规划资源审批与不动产登记联动,开展“交地即交证、竣工即交证、交房即交证”。体制机制方面,按照“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实现审批事项划齐。信息化支撑方面,以信息系统整合融合为抓手,提升审批效能与智能化水平,强化规划资源内部管理监督。

主线辅线联动,重塑审批流程

优化主线审批框架。一是以“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动态更新的“一张蓝图”,作为项目推进、并联审批的工作底图。二是合并同一阶段不同审批事项,实现“多审合一”。将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为“规划土地意见书”审批,将方案审批由多部门分头受理审批改革为规划资源部门“一口受理、内部征询”,实现“多审合一”。三是整合规划用地管理,实现“多证合一”。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合并为新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划拨项目批准文件中整合划拨决定书管理要求,实现建设用地“三证合一”。进一步探索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两证合一”,核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证”。四是推行竣工验收“多验合一”。将规划核实、土地核验和城建档案验收整合为竣工规划资源验收,同步开展地质资料汇交和地名核验,实现竣工验收“五合一”,并将规划资源竣工验收纳入建设项目综合竣工验收。

推动辅线事项改革一是开展“多测合一”,将建设工程用地、规划、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全流程工作涉及的测绘业务委托一家测绘机构承担,实现“一次委托、统一测绘、成果共享”。优化地籍调查服务,加强各环节调查工作协同。二是开展区域评估,结合详细规划编制,对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规划范围内的环评、交评、能评、水评等有关事项提前进行统一评估,由该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共享,减少或简化项目审批过程中的评估评审。三是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出让人将区域评估成果和用地现状普查情况纳入土地出让公告,主动向企业提供供水、排水、供电、燃气、通信等市政管线基础信息,提高地块开发建设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此外,深化规划资源全流程管理中的配套改革。一是开展“一证多验”。对于应急工程、重大产业项目、公共项目、保障房项目等,已竣工且具备正常使用功能的,可按单体建筑分期进行竣工规划资源验收,让已建成的建筑尽早投入使用。二是加强建设项目规划资源审批与不动产登记联动。开展“交地即交证”,在企业缴清出让金之后,规划资源部门交付土地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研究推出“交地、交证、抵押联办”新模式,便利企业融资。开展“竣工即交证”,实现建设单位一表申请,一次性获得竣工验收合格证、不动产权证。开展“交房即交证”,提前办理商品房转移登记,交房时同步发放不动产权证。
经过持续改革,建设项目全流程的审批时间、环节和材料减少了50%以上。2018年以来,累计24800多个核发工规证的项目,享受到了改革政策红利,已完成240多个区域评估。在上一轮世行营商环境报告中,建筑许可指标排名大幅提升,不动产登记指标名列前茅。
优化机构职能,加强市区联动
按照“一个部门负责一类项目规划资源全流程管理”的理念,优化内设机构职能,实现审批事项划齐。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内设建管、市政等业务处室,负责相应类别项目供地后到竣工验收前的全过程管理,各区规划资源局同步开展内设机构调整。市局加强对各区规划资源部门的业务指导,建立“上下联动、市区一体”的工作机制。
加强数据赋能,强化内部监督
以规划资源改革推进信息系统整合融合,加强数据赋能,推进“全程网办”。一是以规划资源管理逻辑引领信息系统建设逻辑。梳理规划资源管理的业务板块,以及各事项间的逻辑,明确“业务流、数据流”。开展信息系统整合融合,打造“一厅八室”,统一入口界面,按业务类型构建“大规划、大土地、大项目、大登记”等八个功能模块,作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的支撑二是以数据治理水平的提升,促进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创新智能申报和审批服务,推进规划审批自动核算,实现辅助审批,提升审批效率与智能化水平。按照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体规划理念,进一步深度融合全要素时空信息平台,为后续实现时空大数据分析、AI算法多维模拟推演、规划参数动态调整方案论证等提供技术支撑。

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为进一步发挥用途管制制度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核心枢纽作用,按照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深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顶层设计,全力打造“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

坚持实施国土空间分区分类治理。落实中央18号文“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的要求,对城市开发边界内、外的建设行为,统一实行“详细规划+规划土地许可+地类变更”的管制方式;对城市开发边界外非建设行为,依据覆盖郊野地区的各类详细规划,实行“管制依据+备案+监测”的管制方式。考虑到增加管理弹性,管理依据既可以是各类详细规划图则,也可以是规划实施深化等要件。同时,综合考虑项目类型、用地规模、环保要求等因素以及开发边界外的资源禀赋,科学制定空间准入清单。

持续完善全要素用途管制规则制定差别化的空间准入规则,形成“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保护空间-其他耕地保护空间”的耕地保护格局,对自然资源利用行为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管控。严守“上海2035”总体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以审批、核准、备案、监测监管等为管制手段对农用地实施用途管制。制定《上海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细则(试行)》,将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目标、指标与要求,同各类生态、城乡、农业农村设施建设项目与农业结构调整行为(共12类)的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设计相结合,差异化设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程序和操作细则,实现全域全要素全流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深入推进郊野地区规划实施。一是从耕地“流出”为主的“单向”用途管制拓展到全地类流入流出“双向”用途管制,规范统筹各行业部门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二是从二维平面用途管制拓展到三维空间用途管制,从单一要素的土地用途管制向空间要素的复合利用延伸(林水复合、耕地复合、林地复合),实现“向立体要空间”。三是借力规划资源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升级,依托上海量子城市建设,面向总规一张图、资源一盘棋,通过时空数据赋能,实现空间统筹、综合管控。

推进用地用林联动审批

并拓展到用海联动审批

2025年初,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8.0版改革文件),落实自然资源部推动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动审批工作要求,明确部署开展用地用林审批联动。

一是共享“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构建了动态更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空间数据库),向市、区两级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单位、技术审查部门开放共享。相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时尽量避让或少占耕地、林地,实现“一张蓝图”统筹空间资源配置。二是在重大建设项目中开展“五票统筹”。对于新增建设用地、林地占补平衡、绿地占补平衡、水系占补平衡等空间指标进行统筹安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进项目实施。三是建立行政协助制度。依托市政府办公厅的行政协助系统,规划资源部门在项目空间准入、方案审批、规划许可审批中,同步征询相关部门意见,实现了“统一收件、统一受理、内部分送、同步审批、统一发件”。

上海在推进用地用林联动审批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多审合一”改革,对于涉及码头、海塘、水闸等涉海构筑物的项目,进一步探索用地用林用海联动审批。


来源: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第七期国土空间规划UP前沿论道业务交流会举办
UP前沿论道|从CIM到TIM——构建数字生态新基础设施
UP前沿论道|完善人居环境规划管理 塑造美丽城市
UP前沿论道|健全城市规划体系 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在看”我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上海:深化“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规划许可和用途管制的探索与实践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