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海珠湿地鸟瞰
图源:海珠区林业和湿地局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第二批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聚焦城市更新行动八大类任务,共评选出41个典型案例。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我院申报的“广东省广州市海珠湿地高质量保护与发展项目”入选“城市生态修复类”典型案例榜单,项目实施成效显著、群众广泛认可,既是广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是具有复制推广意义的城市更新项目。
基本情况
海珠湿地位于海珠区东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城央湿地公园,集聚生态、文化、空间、产业四大价值:
生态价值,海珠湿地是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资源丰富,被誉为“湾区动植物大本营”与“城央碳库”;
文化价值,海珠湿地是海丝文化、岭南水乡文化两脉聚集地,拥有广东海珠高畦深沟农业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
空间价值,海珠湿地周边存量用地丰富,可挖潜空间大;
产业价值,海珠湿地周边集聚中山大学、中科院南海研究所、TIT创意园等众多高价值科创空间。
然而,长期以来,湿地内部生态空间与周边城市空间并未有效融合发展,形成“相互围困”局面,湿地发展遭受旧村、旧厂的重重围困,多元价值难以发挥,亟需推动湿地内外协同发展,探索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共享共融的创新之路。
在此背景下,本项目统筹11平方公里海珠湿地及23平方公里周边地区的更新改造,重点处理“生态与价值、保护与发展、局部与整体、管控与营建”四大关系。通过项目实施,海珠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鱼、虫、鸟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形成充满魅力的四时花景,有力推动了周边高质量街区整体价值提升,助力海珠加快建设城央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

项目“四至”范围图
图源:自绘
经验做法
规划结合海珠湿地的本底特色,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环海珠湿地价值圈”为目标,围绕蓝绿生境网络、空间发展指引、产业功能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统筹湿地内外协同发展。
“小流域、多生境”
协同湿地内外蓝绿生境网络
围绕湿地所在城市小流域,以水流过程为立足点,利用DEM、水文数据识别水系廊道,构建湿地水生态网络。
遵循“微改造、少干预”原则,在湿地内重点开展垛基果林湿地、潮汐鱼田湿地、浅滩水鸟湿地、森林湿地四类生境修复,构建果、稻、虫、鱼、鸟城央生态链,打造永续调节城市热岛、内涝、污染问题的生态稳定器。

浅滩水鸟湿地

垛基果林湿地
图源:海珠区林业和湿地局
“双容量、多圈层”
创新湿地城市发展梯度指引
通过承载力底线核定、“智慧湿地”集成管理、碳汇测算评估等方式,框定湿地旅游以及城镇开发“双容量”。
基于容量约束,分生态敏感圈层、生态缓冲圈层、外围发展圈层等精细化管控空间界面,塑造立体多维、舒缓过渡的湿地城市形态。匹配圈层需求,打造由百年林荫大道、生态探索径、立体慢行系统构成的快达漫游网络,定义清晰的实体保护边界,提升湿地步行可达性。

海珠湿地及周边地区规划整体鸟瞰图
图源:自绘
“强筛选、多元化”
构建“生态+”特色产业体系
基于高质量、生态型产业发展共识,筛选高价值产业并排除生态限制性产业,以“生态+时尚”助产业提质,以“生态+数创”强产业能级,以“生态+科技”促产业创新,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在湿地周边差异化导入文化创意、芯片研发、时尚展示等多元产业,推动服装纺织、加工制造、物流仓储等低效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产业活力。

“生态+”产业体系
图源:自绘
“渐进式、多主体”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更新模式
在时间维度上,采用“渐进式”缔造理念,通过划定果树保护区、创新“只征不转”政策、出台湿地保护规定、认定国际重要湿地等措施,持续提升环湿地保护与发展内核。
在主体维度上,采用“多元化”缔造方式,成立“原住民+政府+设计师+市民”的海珠湿地生态保护联盟,聘请200余名湿地原住农民全流程参与湿地生态保育与修复,实现城央农遗活态传承,鼓励市民参与维护果林、增益水稻田,共建绿色湿地。

海珠湿地生态保护联盟模式图
图源:自绘
实施成效
● 促进生态环境品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提升
湿地内水质基本从劣V类提升到III类,部分指标达到Ⅱ类标准,对珠江水质净化作用明显;发挥“城市绿肺”功能,湿地周边PM2.5平均浓度降至25微克/立方米,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
目前,湿地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201种,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832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4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乐园。


海珠湿地稻田改造前后示意图
图源:海珠区林业和湿地局
● 持续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超大城市核心区的生态价值“虹吸效应”,吸引50多家互联网、数字经济企业在湿地周边汇聚,联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地区GDP提高4倍。

海珠湿地周边的琶洲互联网、数字经济企业
图源:海珠区政府
● 为市民提供可及、可达、可享的城市生态客厅
近五年来,采用“政府搭台、高校参与、院所赋能”三方共建形式,开展精品自然教育课程及大型科普活动共3000多场次,参与者达200万人次。多年来累积接待游客6000多万人次,形成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带动生态旅游,再以生态旅游消费反哺生态保护建设的良性循环模式。

湿地自然教育教材走进广州中小学课堂
图源:海珠区林业和湿地局
供稿|规划设计三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广规要闻|城市更新标杆!“院”力加持海珠湿地跻身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